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三国演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0:05 1

摘要:上周开学,女儿回来说:文学课上老师讲到的书我都读过了。其中就有《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言语间透着些许小骄傲,也正是读《三国》之后,她开始了大部头之路。

原创 AIleen Wang 花屑 北京

上周开学,女儿回来说:文学课上老师讲到的书我都读过了。其中就有《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言语间透着些许小骄傲,也正是读《三国》之后,她开始了大部头之路。

孩子们不仅要读《三国演义》,还要和《孙子兵法》结合着读。

今天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聊一聊为什么要读。

一、文学属性:被低估的“文章家”

从“说话”到“写书”:章回体的定型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真正的“定型之作”。在它之前,讲史话本只是艺人提纲;在它之后,章回成为长篇正统。罗贯中把口头“说话”的“且听下回分解”化为书面悬念,首创“对句回目”,一句一故事,一句一褒贬,汉语长篇小说第一次有了“标题党”。

白描与“不写之写”

鲁迅说《三国》写人“各有高妙”。关羽之死仅一句:“舟中之人,尽皆下泪。”八个小字,留白千里,却使“忠义”二字血淋淋落在纸上。这种“以少总多”的白描,比西方“冰山理论”早四百年。

复式叙事结构

全书120回,时间跨度96年,人物1200余个,却用“桃园—三顾—赤壁—夷陵—五丈原”五块“钢筋”撑起宏阔时空;每块钢筋之间又插“瓦岗”、“官渡”、“荆州”等“榫卯”,形成“大环套小环”的复式结构。后世《百年孤独》的“多线并置”与《冰与火之歌》的“POV”均与此暗合。

语言:文白之间的“黄金分割”

《三国》语言既非汉唐高古,也非市井俚俗,它创造了一种“史家之简+说书之趣”的第三种文体,使文盲与秀才都能听懂。金圣叹评其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正是现代传播学所谓的“最大公约数语言”。今天的新媒体写作、影视解说,依旧在用这套语法。

二、故事属性:

国人共同的“叙事最大公因数”

母题库:所有故事都能回到三国

“三顾茅庐”是求才母题,“草船借箭”是智谋母题,“刮骨疗毒”是硬汉母题,“白衣渡江”是奇袭母题。后世小说、影视、动漫、游戏,万变不离其宗。

人物弧光:提前写好的“剧本模板”

曹操:奸雄→雄主→孤狼,“灰色成长线”;

刘备:贩履→皇叔→昭烈帝,“草根逆袭线”;

诸葛亮:隐士→丞相→孤臣,“理想殉道线”。

三条主线,三类种子读者,无论你想看“黑化”、“升级”、还是“刀人”,都能在《三国》找到原型。

名场面密度:平均每两回一次“热搜”

“温酒斩华雄”、“大战长坂坡”、“七擒孟获”……全书高密度“名场面”达60+,平均两回一个。对比当下40集长剧只能剪出3条抖音爆款,《三国》提供了天然的“二创富矿”。

开放式结局:悲剧的“余味营销”

五丈原秋风、星落秋风,故事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巨大缺口。读者被迫成为“同人作者”,于是有了历代续书、评书、戏曲、影视、游戏。故事因不完整而长生,这是现代IP学最羡慕的“悲剧余味”。

三、价值观属性:乱世里立住的“人”

义:超越血缘的“人造血”

桃园结义把“异性兄弟”写进民族基因。此后中国人拜把子、拜关公、称兄道弟,皆以此为蓝本。“义”成为超越宗法社会的“人造血”,让游民、商贾、帮会、江湖都能快速建立信任。

忠:可以批判,却无法绕开的“大国重器”

诸葛亮“鞠躬尽瘁”被历代官方推崇,因其提供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范式。即便今天,企业讲“企业家精神”、机关讲“担当”,内核仍是“士精神”的现代转译。

仁:刘备的“哭”是软弱还是高级运营?

刘备爱哭,常被讥“伪善”。但细看,他每哭都在“关键KPI”:哭百姓,换民心;哭部下,换死力;哭荆州,换合法性。

“仁”在此被解构成一种情绪资本,与现代品牌“价值观营销”异曲同工。

奸:曹操的“真小人”为何比“伪君子”可爱?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话撕破道德高帽,承认人性灰度。

然而也正是如此多疑之人,大度烧毁通敌书信,稳住了时局、也收买了人心,正是这种容人之仁成就了一代枭雄。

在“内卷”时代,年轻人反而在曹操身上看到“职场清醒”:目标导向、效率优先、敢于复盘。

《三国》的伟大,正在于它不给标准答案,而是把“义与利”、“忠与逆”、“仁与暴”同时推到你面前,逼你选边。

说实话,小时候喜欢刘备,现在反而更喜欢曹操!似乎也应了那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O′|┛ 嗷~~我老了……

四、文化属性:一部书如何参与“造国族”

从“历史”到“民间”:关帝庙的全球输出

明清以降,全国关帝庙达30万座,远超孔子庙。关羽被儒释道共奉:儒称“武圣”,释称“伽蓝菩萨”,道称“协天大帝”。

随着华人下南洋、渡美洲,关帝庙成为最早的“文化领事馆”,《三国演义》由此嵌入全球华人的身份识别。

从“小说”到“制度”:科举考题里的三国

明代乡试曾以“论诸葛亮治蜀”策问士子;清代更把“桃园结义”写进《圣谕广训》,成为基层法治教育的案例教材。

小说升格为国家治理的“案例库”,这是世界文学史罕见的现象。

从“文本”到“仪式”:戏曲与地方庙会

京剧400出传统戏,三国戏占四分之一;川剧“变脸”即源于《水淹七军》的曹操面具。

当小说情节成为年复一年的庙会仪式,故事就不再是“读”的,而是“活”的。

从“古典”到“二次元”:日、韩、越的再生产

日本光荣公司自1985年推出《三国志》游戏,至今迭代14代,全球销量3000万份;

韩国Webtoon《三国演义》点击率破20亿;

越南把“桃园结义”写进中学教材,并称“刘关张是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

一部中国小说,完成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底层协议。

五、站长谋略属性:

给竞争社会的一本“算法说明书”

隆中对:战略杠杆的教科书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短短31字,给出了“资源—地缘—外交—内政”四步算法,与今天的家、国、企业“蓝海战略”高度同构。

赤壁之战:弱品牌的“不对称营销”

曹操80万大军,是“头部品牌”;孙权3万,是“初创公司”。

周瑜用“火攻+东风”完成“降维打击”,核心在于把对手的“规模优势”变成“沉没成本”。

现代商战里,这叫“颠覆式创新”。

空城计:信息不透明时代的“心理定价”

司马懿15万兵临城下,诸葛亮0兵守城,却用“城门开、琴声响”制造“信息暗箱”。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品牌用“限量”、“预售”、“内测”等营销手段制造“空城”,同样是利用信息差完成定价权。

七擒孟获:低成本“用户留存”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实质是用“情绪价值”换“长期活跃”,比单纯“补贴”更持久。

放到互联网,就是“社群运营+用户共创”。

现代管理工具箱

OKR:诸葛亮《出师表》逐条列KPI;

PDCA:曹操割发代首→计划→执行→检查→改进;

SWOT:郭嘉十胜十败论;

波特五力:周瑜分析曹军“供应商(刘表水军)—买家(荆州士族)—替代品(疫病)—潜在进入者(马超)—行业竞争(江东)”。

读《三国》,等于把一部《竞争战略》案例化、故事化、本土化。

至此,我们不妨回到那三句“开场白”: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不仅是历史循环,更是提醒每个现代人:

变化才是常量。

六、为什么《三国》要和《孙子兵法》结合着读?

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战争谋略的史诗,而《孙子兵法》则是这些谋略背后的理论支撑。

将两者结合阅读,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战争的深层逻辑,还能洞察人性与权谋的微妙关系。

理论实践相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战术都能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理论依据。例如,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战术,正是《孙子兵法》中“火攻篇”的生动实践。通过这种结合,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古代战争策略。

提升决策能力:《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正是通过深入了解对手,才能制定出精妙的计策。结合阅读,能提升我们在复杂局势下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洞察人性权谋:《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善于利用人性弱点,而《孙子兵法》则提供了操控人心的理论框架。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正是《孙子兵法》中“攻心为上”的典范。通过这种结合,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与权谋。

增强战略思维:《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战略哲学。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实战案例,读者可以培养出更宏观的战略思维,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局势。

丰富文化内涵:两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阅读,不仅能提升认知,还能提升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智慧与哲学。

所以,《三国》与《孙子兵法》结合阅读,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时局,还能提升个人的决策能力、战略思维和文化素养。这种阅读方式,是对古代智慧的深度挖掘,也是对现代生活的有益启迪。

当AI可以写文案、当短视频能一夜造神、当“内卷”与“躺平”同时成为热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部大书,它告诉我们:

如何在乱世认清自己,

如何在变动中守住价值,

如何在复杂里做决策。

这就是我们再读《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的理由。

它不只是古人的英雄传奇,更是乱世中的哲学思考,它们是古人用时间共同编写的一本“生存算法”,也是送给未来的一份“开放源代码”。

观点:Aileen Wang

主笔:Aileen Wang

辅助:本文使用了AI辅助、编排、润色

校对:Jessie Shao

排版技术支持:135编辑器VIP版

法律顾问:邵律师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