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发布,小米17系列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更像是一次“豪赌”式的战略决策,直接向苹果发起了正面挑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跳过“16”直接发布“17”,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9月19日,小米集团合伙人、手机部总裁卢伟冰在直播中透露了即将发布的小米17系列的核心升级内容,并回应了不少争议。
这次发布,小米17系列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更像是一次“豪赌”式的战略决策,直接向苹果发起了正面挑战。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跳过“16”直接发布“17”,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为啥要跳过16?卢伟冰在直播里明确表示,首先,“技术进步的幅度够大,达到了跳跃式升级的标准”,没有必要按照“16”继续命名。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数字“7”在小米内部被认为是“幸运数字”,像SU7、YU7这些产品已经为品牌认知铺垫了基础,通过“17”命名,小米希望突出代际革新,也显现出公司对产品的自信。
当然,从外部看,很多人对这种“跳号”做法表示怀疑,认为这是一种营销手段,而非技术突破。跳过“16”是不是为了制造虚假的升级感,而忽视了“技术升级”是否真正到位,这也成了不少消费者的质疑点。
在硬件方面,小米17系列的一个亮点是首发搭载了高通最新一代旗舰芯片,并且小米还获得了全球首发的独占权。
为了这项合作,小米两年前便开始与高通深度合作,专门派出研发团队驻场与高通共同开发。从底层驱动到多媒体算法,小米与高通共同定义了超过100项芯片特性,这是小米首次全面参与SoC(系统级芯片)的定义。
然而,也有声音质疑,小米这次是否真的能突破苹果在芯片上的优势。
虽然小米在芯片调校能力上有所进步,但苹果凭借其强大的自研芯片A系列,在性能和生态上已经建立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小米能否在短期内与苹果抗衡,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小米17系列的背屏设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部分网友认为,其横向模组布局与iPhone 17 Pro系列的后摄拼接结构极为相似,甚至将**“小米17 Pro Max”的命名与苹果的“Pro Max”相提并论,调侃“这到底是苹果的还是小米的?”
对此,卢伟冰并未回避,他展示了2021年发布的小米11 Ultra,指出四年前小米就已经尝试过类似设计,当时也使用了横向模组与后置副屏。
他强调,小米一直追求的是功能与交互性的差异化,而不是盲目模仿。
然而,尽管小米的背屏设计提供了时间显示、图案切换、后摄自拍等实用功能,不少外界评论认为这一设计与苹果的“灵动岛”过于相似,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这只是“伪创新”。
小米要想在这片市场突围,真正脱离“模仿”标签,还需要更加突出的创新。
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喊“全面对标苹果”,但总是选择错峰发布,避免与苹果直接对抗。然而,今年的小米17系列发布,雷军公开表示“小米17系列是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
这一策略的转变,表明小米不再回避与苹果的竞争,而是希望通过同代同级的产品,直接与苹果展开正面较量。
过去五年,小米年年喊着“对标苹果”,但今年才首次在发布节奏、命名结构、配置堆叠上做到“同代同级”,这无疑是小米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
从跳过16到背屏设计,再到与高通的深度合作,小米17系列的发布无疑是一次豪赌,雷军和小米的高层显然对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有足够的信心。
这一变化是否能帮助小米真正撼动iPhone的市场地位,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毕竟,苹果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仍然占据着巨大的优势,小米能否撼动这一格局,仍需时间来验证。
品牌战略专家吴玉兴曾指出,高端化不仅仅是靠命名和硬件堆料,更多的是长期的品牌积淀和用户体验的打磨。
小米能否真正从“像苹果”走向“是自己”,还是要看消费者如何选择。
在与苹果的竞争中,小米不仅要超越硬件设计,更需要在品牌形象和生态系统的建设上持续发力,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端化道路,这场豪赌,是否值?终究由市场来决定。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