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熟练地在早点摊前停下,用带着东北腔的汉语喊道:"阿姨,来个!"这个金发少女的日常,正是黑河市"跨国上学"现象的生动缩影。
清晨七点半,黑龙江的晨雾还未散尽,14岁的娜娜已经背着书包穿过中俄双语标识的街道。
她熟练地在早点摊前停下,用带着东北腔的汉语喊道:"阿姨,来个!"这个金发少女的日常,正是黑河市"跨国上学"现象的生动缩影。
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教堂尖顶还笼罩在晨光中时,黑龙江对岸的黑河小学已响起早读声。这座被称为"中俄双子城"的边境口岸,最近因短视频平台上疯传的课堂画面引发热议.
蓝白校服的中国孩子中间,坐着专注记笔记的俄罗斯面孔。 这种景象在当地人眼里早已司空见惯。自2025年9月中俄试行免签政策后,像娜娜家这样的跨境家庭愈发常见。
她的母亲娜斯佳是黑河学院的俄语外教,父亲则留在对岸工作。每年寒暑假像候鸟般往返两岸的生活,让这个俄罗斯女孩练就了比母亲更流利的汉语。
"现在回布拉戈维申斯克反倒要适应,总觉得黑河的锅包肉更香。"她笑着说。
劳动基地的番茄架下,10岁的安德烈正和同学比赛谁摘的果实更红。这个中俄混血男孩三年前刚入学时,曾因分不清汉语声调闹过笑话。
"他把'老师好'说成'老四嚎',现在都能教新来的俄罗斯同学背古诗了。"班主任王老师回忆道。
这样的"汉语逆袭"故事在黑河小学比比皆是。学校特意将非遗课程设为文化桥梁,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课上,中俄孩子们共同制作的"友谊桥"模型,被陈列在走廊最显眼处。
而俄式红菜汤与东北酸菜同现的食堂窗口,则成了味觉交融的见证。
傍晚五点的黑龙江畔,刚放学‘的孩子们挤在文化驿站前围观剪纸艺人。俄罗斯商人维克叼着烤串笑道:"我儿子现在做梦都说汉语梦话。"
他提到的"电子商贸街"上,像莲娜这样的俄罗斯店主正用直播带货,将俄罗斯蜂蜜卖往中国各地。
这种交融早已超越校园范畴。今年跨境马拉松赛事中,4000名选手里有三分之一来自俄罗斯,10岁的小选手玛丽亚冲过终点时,用东北话大喊"妥了!"引得观众哄笑。
赛后数据显示,赛事期间俄餐厅营业额暴涨110%,中俄家庭聚餐最爱点的组合是"罗宋汤配酱骨头"。
夜幕降临时,娜娜家飘出钢琴声——她在练习第二天音乐课要表演的《茉莉花》。书架上并排放着普希金诗集和《唐诗三百首》,墙角的行李箱贴着中俄两国贴纸。
"很多人问我将来选择哪边,我觉得就像黑龙江水,本来就是一起流动的。"这个少女的回答,或许正是"双子城"教育实验的最佳注脚。
当边境线的意义被重新定义,黑河小学的琅琅书声正在书写新的可能。
正如那个总爱分糖果给同学的俄罗斯男孩小韩所说:"在这儿上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世界原来可以像彩虹糖一样,不同颜色混在一起才好看。"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