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忆中,故乡是炊烟袅袅,是鸡鸣狗吠,是邻里间的吆喝声,是田野里金黄的稻浪。而如今,许多村庄只剩下老屋空房,田地荒芜,长满了野草。
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是现代人共同的乡愁
"村无烟火只剩房,地里长草不出粮。儿时玩伴今何在,各自漂泊在他乡。"
这几句在网上流传的诗,戳中了无数人的心。我们从小长大的乡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模样。
记忆中,故乡是炊烟袅袅,是鸡鸣狗吠,是邻里间的吆喝声,是田野里金黄的稻浪。而如今,许多村庄只剩下老屋空房,田地荒芜,长满了野草。
"树还在,柿已黄,不见当年偷柿郎。"
果树依然年年结果,却再也找不到那些偷果实的孩童。不是果子不甜了,而是当年偷果的孩子,已经散落在天涯。
我们为什么回不去了?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能。
"故乡难容我肉身,异乡亦无人模样。"
这句话道尽了无数漂泊者的无奈。
在故乡,我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缺乏发展空间,收入无法支撑理想的生活。于是,我们只能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寻找机会。
在他乡,我们或许获得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常常感到心灵无处安放。城市的霓虹灯再璀璨,也比不上记忆中故乡的星空;高楼大厦再气派,也比不上老家那座小院。
我们成了"浪迹天涯皆过客,一朝回家成客商"。在他乡是异乡人,回到故乡却发现,自己也不知不觉变成了客人。
乡村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有待解决。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多机会。
于是,出现了"一城崛起万村空,村头巷尾无人踪。待到中年回乡看,故居已在草丛中"的景象。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该如何自处?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故乡"的概念。对于漂泊者来说,故乡的象征意义可能已经大于现实意义。它更像是我们的根据地、避难所,是"逃无可逃之后最后的回归处"。
作家韩浩月认为,处理这种复杂的最好态度是保持自由观念。这种自由观念,很少能在故土滋生,它诞生于距离故乡千里、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
当我们携带这样的能量回望故乡,就会发现曾经桎梏我们的东西荡然无存,曾经让我们觉得沉重的事物纷纷消解,我们只会感到快乐、放松,感觉到被滋养而非被消耗。
尽管许多乡村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等问题,但也要看到,新时代的乡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回到乡村,用新技术、新理念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会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用直播售卖农产品,将老手艺通过互联网卖到全国。
乡村教育也在改善。有的乡村教室不仅有了电子白板,还有了公益组织捐赠的平板电脑。老师们既保留传统教学的扎实,又引入新工具,这就是当下乡村教育最真实的样子。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乡村不是在消失,而是在转型、在重生。
"回首人生风雨路,岁月沧桑令人伤。流年似水匆匆去,人生短短几十晃。"
人生短暂,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或许,真正的故乡不在某个具体的地方,而在能够让我们心安的状态里。无论身在何处,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找到这样一种境界:"尝遍人间千般苦,衰颜依旧笑夕阳。"
今日互动: 你有多久没回故乡了?故乡最让你怀念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
来源:陈英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