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从农家子弟到少林掌门,他的传奇经历引争议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2:36 1

摘要:一个16岁出家的穷孩子,穿着16万的袈裟,坐在价值亿级资产的少林寺里,最终却因涉嫌刑事犯罪被调查。

人靠衣装,佛靠“包装”。

一个16岁出家的穷孩子,穿着16万的袈裟,坐在价值亿级资产的少林寺里,最终却因涉嫌刑事犯罪被调查。

这事,搁谁身上都像一场荒诞剧,但细看释永信的经历,这结局也显得并不意外了。

1965年9月,释永信出生在安徽颍上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1981年,他16岁,只身来到河南登封的少林寺出家,拜在行正长老门下,法号“释永信”。

那时的少林寺,只有28亩地、几位老僧、破墙斑驳,释永信白天抄经、练功、看门。

谁能想到,这个少年后来能把一座古寺变成一家“世界级品牌”

1987年冬,行正长老圆寂,年仅22岁的释永信接过了寺务。

他很快意识到:佛教如果不主动走出去,就只能等着被人遗忘

1993年,他因为“少林”这个名字被企业滥用,一纸诉状把商标官司打到了法院。

到了1997年,他干脆一口气注册了706个与“少林”相关的商标,范围涵盖食品、演艺、游戏、文创,甚至还有鞋垫和手游。

这是他第一次把“佛”变成“品牌”。

1999 年释永信正式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后,提出‘我们不是将佛教商业化,而是将商业佛教化’,这句话像是誓言也像是伏笔,在很多人看来,既是他的‘护身符’,也是整个少林寺转型的理论支撑”。

从那以后,少林寺的变化更像一场系统性的商业升级:

少林功夫表演、禅修体验、文化讲座逐步系统化;2001年上线官网,2008年进驻淘宝;2008年成立河南少林无形资产公司,开始资本运作;2022年,其关联公司在郑州以4.52亿元拿地,规划建设酒店、公寓、演艺综合体;海外设立50个文化中心,澳洲的“少林村”和德国的禅修点成为“文化出口”的样板。

有人说他“弘扬佛法有功”,也有人说他“吃着佛教的壳,干着资本的事”。

释永信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700元。

但2009年,他身穿一件价值16万元的云锦袈裟亮相,这袈裟用的是18K金钩、真金捻线,做工极为精细。

他手腕上的名表、身边的保镖、不断更新的手机,这与“简朴僧人”的形象格格不入。

2015年,更是有人实名举报释永信,内容包括与多名女性的不正当关系、私生子、挪用寺产、转移资产等。

当时寺方回应“纯属造谣”,警方也表示“查无实据”,他自己回“清者自清”。

但时间来到了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正在接受调查。

第二天,中国佛教协会注销了他的戒牒,官网信息被清空,寺门口增加了安保。

十年前的质疑,一条条被坐实。

举报中提到的挪用资产、“情感问题”、私生子等内容,经初步调查都一一被确,挪用资产,有;与多名女性不正当关系,有;私生子,有,曾经的“查无实据”,变成了“性质十分恶劣”。

释永信曾说,他的目标是“让少林走向世界”。从全球布局来看,他确实做到了。

但少林寺走向世界的背后,是功夫表演的商品化,是佛法讲座的课程化,是寺庙资产的资本化。

可当商业逻辑渗透到宗教的每一个细节时,信仰还能剩下多少?

释永信的故事,不是一场简单的成败对比。他确实让少林寺走出了山门,也确实把佛法传播到了海外。

但当功德箱变成扫码页面,当禅修变成打卡项目,信仰还能维持原来的模样吗?

商业可以助力信仰,但不能掩盖信仰;佛教可以与时代同行,但不能被时代裹挟。那个曾说“佛教化商业”的人,今天已经被历史按下了暂停键。

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宗教与商业边界的问题。

来源:时代简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