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视界网报道谈论艺术时,我们总习惯在展厅里仰望装裱精致的作品,却鲜少看见画布背后——那方藏着颜料香味、蕴蓄晨光与心事的创作空间。一间画舍,是艺术家的“第二人生场”:这里有画笔与时光的拉锯,有灵感突袭时的雀跃,有反复涂改的执着,更有生活与艺术碰撞出的细碎光芒。
文化视界网报道 谈论艺术时,我们总习惯在展厅里仰望装裱精致的作品,却鲜少看见画布背后——那方藏着颜料香味、蕴蓄晨光与心事的创作空间。一间画舍,是艺术家的“第二人生场”:这里有画笔与时光的拉锯,有灵感突袭时的雀跃,有反复涂改的执着,更有生活与艺术碰撞出的细碎光芒。那些未干的油彩、叠放的写生稿,藏着比作品本身更鲜活的创作密码。
今天,《画舍谈艺》栏目正式启程。我们不想只做“作品的旁观者”,更想成为“创作现场的同行人”——带大家推开一扇扇画舍之门,走进艺术家的“心灵秘境”。本栏目第一期走进李平教授的山间画室,看山水与乡村的诗意在中西笔墨间生长;听画笔与画布的低语在晨雾与暮色里流淌。此后,我们将奔赴更多“艺术角落”,解锁作品之外的艺术人生,遇见那些藏在画舍里的热爱与坚守。
——编者按
艺术家的创作室,从来不是简单的“作画之地”,而是灵魂栖居的港湾,灵感与时光碰撞的秘境。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言:“一间小屋,足以安顿所有的心事与热爱。”李平教授的创作室坐落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村舍间——青山如黛环抱,门前湖水静谧,几幢房屋隐于林间,少有人扰。这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幅画作、每一件陈设,都低声述说着他与艺术、与生活的动人故事。
满室画作映初心:以执着追艺术之境
推开创作室的大门,松节油混着颜料的清气先一步漫进鼻腔,随即满墙满室的画作瞬间攫住目光——从一楼厅堂到三楼露台,从卧室墙垣到楼梯转角的方寸之地,油画的浓艳、素描的利落、写生稿的鲜活层层铺展,没有半处空白,却丝毫不见杂乱,反倒像一片规整又生动的“艺术丛林”。
“我就想让这些画包围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它们。”李教授向我们解说这样安排的理由:“艺术无止境,只有反复审视,才能发现不足,一点点把作品往‘妥帖’里磨。” 古人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常改常新。他这份对完美的执拗,更藏在每一幅“不上光”的作品里——特意不做封层处理,就为了日后哪天冒出新想法,能随时拿起画笔补几笔,让画面永远留着“生长”的可能。
客厅墙面中央,一幅《泰山日出》格外夺目:山岩的肌理似能触摸,云海的流动宛若有声,整幅画的磅礴恢弘顺着山脉奔流。李教授为作此画曾七登泰山:春攀山径赏新绿,夏立峰顶观云海,秋踏石阶品红叶,冬踩积雪绘琼枝。那年夏天,他几乎完全扎在画室。“痛苦且快乐,沉迷其中”,这份创作热忱也写进了《尚平心语》:“绘画于我,是职业更是生命需求,每日作画,便是最幸福的事。”
《雄峙泰山》 250X350cm 2012年
正因如此,他能在创作室里一待就是月余。白天对着画布“说话”,把感悟一笔笔落进色彩;夜晚伴着星光整理画稿,琢磨哪里能再精进。三楼的健身器材还存有锻炼过的压痕——哑铃、杠铃、牵引床,是他调剂创作节奏的“伙伴”;画架上的颜料——青绿、赭石的色块,成了他日常最特别的“印记”。一静一动间,谱写着他“以艺术为信仰”的寻常日子的节奏与旋律。
画笔和画板是他的出游必备。李平教授的艺术足迹遍布欧洲多地,他始终随身带着便携画具,将沿途心动皆凝于笔端。如今,这些小幅作品都安安静静列在楼梯墙上。李教授指着它们细数过往,“这张是佛罗伦萨巷口,那幅是纽约中央公园的绿地,这个是圣彼得堡郊区马场的红云,那个是斯德哥尔摩深秋的花园。”如齐白石先生“不教一日闲过”,每一幅钢笔速写都笔触轻快,却藏着沉甸甸的坚守。
生活诗意入画来:以热爱绘世间之美
李平教授的画里,总流淌着明亮的色彩与鲜活的气脉——泰山雄而不迫,牡丹艳而不妖,海边的渔船蕴蓄着启锚的力量。这不单是技法的精妙,更源于他对生活滚烫的热爱,蕴含他“画理解之物”的创作初心:从不是机械照搬眼前景,而是带着巧思取舍、用心重构。
去青岛写生时,寻临海小山坡的高处坐定。海风拂过,便在李平教授的脑海中轻轻拨开现代高楼的喧嚣——不画玻璃幕墙与车流,只聚焦连片红瓦,勾出老城本貌。当地一位老人路过时看着李平教授画架上的画作笑叹:“哎哟,这可不就是我们老辈人住着的青岛嘛!”画牡丹时,他是春光追逐者。四月芳菲满院,盛放的牡丹被安置到青色瓷瓶里,随着阳光展现灿烂的笑颜,李平教授为了赶在花期褪尽前定格牡丹的模样,争分夺秒赋彩作画,待望见画里带着倔劲的花瓣,才松气笑叹:“终于把它最鲜活的样子留住了。”
《青岛——从观象山向天主教堂眺望》 160X120cm 2014年
《富贵牡丹》 160X120cm 2021年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李平教授创作室的小院也浸着这份热爱:丝瓜藤攀竹架,嫩黄果实随风晃;茄子躲在叶下,紫得亮眼;两棵柿树挂着青果,藏着李平教授“好柿成双”的心意。夏季少打理显野趣,可那份天然生机,比精致园子更打动人。
早年读书时的他,画作曾带着几分压抑,后来他主动调整心态,“让阳光住进心里”,作品也变得明亮生动。“艺术能滋生温润,让忧郁化为感恩。”采访时的细节,更见他的细腻谦和:见客人未动茶便递上白水,见院中蚊子便提醒进屋,善意都化作画中的暖意。
巧思妙构为艺生:以匠心筑创作之境
李平教授的创作室,每一处角落都藏着为艺术量身定制的巧思。三楼那方密封露台,被细心切割成多扇可灵活开启的窗板,“油画最挑光线,这样调角度才方便,能让颜料在画布上显露出最好的色彩状态。”他轻轻推开一扇窗板——阳光便顺着缝隙漫进来,落在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画上,在斑驳光影里唤醒了原本沉静的油彩。
一楼大厅的陈设,更藏着对细节的极致考究。《泰山日出》特意挂在东侧墙面,李平教授指着太阳笑着解释:“日出东方是自然规律。”而在这幅画正对面的西侧,又静静挂着一幅《富贵牡丹》,一东一西、一山一花,恰好暗合“前对朱雀,后靠玄武”的传统格局,将中式美学的含蓄与讲究悄悄融进空间里。
创作中的巧思更显匠心。在描绘黄河入海口的巨幅画作《天地家园》中,为了凸显“生态之美”这一主题,他以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为底,将画面的主角设置为环绕中央鸟巢的成群的仙鹤——它们或羽翼舒展,或轻点浪尖,恣意灵动。最妙的是云:层层叠叠的云霭缥缈在天地间,虚虚实实里,画面平添空灵的气息。
《天地家园》180X180cm 2022年
“画家不该只画眼睛看见的景,更要画心里理解的意。”李平教授望着这幅画,语气里满是笃定,“只有理解了,才能敢于创造。”
中西交融传文脉:以初心守文化之根
在李平教授的画笔下,“寻根”与“融合”是不变的主题。他的油画满蕴中国式命题——章丘古巷的青石板、沂蒙人家的石土墙、太行山峦的褶皱,这些从中国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视觉符号,层层叠化为“生长、沉醉、痴迷”的文化印记。
《长岭——壮美的山岗》 180X180cm 2014年
“我是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这根脉不会丢。”他的话朴素却坚定。这份坚守,在写生教学里更显鲜明——疫情时隔着屏幕直播授课,他仍会引导学生凝视老槐树、旧石桥,从寻常风物里打捞文化基因,让艺术课堂变成传承文脉的载体。
从山东艺术学院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近十年的学院训练成就了他娴熟的西方写实技法,而西学的技法却成为他解读东方美学的“钥匙”。他总能巧思相融:用西方的色彩层次表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以写实的笔触传递写意的“虚实相生”。
画章丘古建时,用精准笔触刻画砖石的纹路,让袅袅炊烟与巷间行人带出烟火气;绘《蒙山深处秋意浓》,借油画色彩的渐变,细描树叶从绿转黄的温柔;太行写生系列里,他取传统“三远法”的巧思,让高远的山、深远的谷在构图里错落,厚重笔触勾出山岩苍劲,灵动线条牵出云雾空灵;莱芜房干的石屋图,以西方光影的变化,捕捉石墙的暖、窗棂的柔,最终绘就“暧暧远人村”的东方意境。
《烟墩角的草房子》 150X150cm 2022年
2004年从俄罗斯访学归国前,他写下:“用虔诚的画笔诠释写实主义,更要镌刻对中国文化的挚爱。”他踏遍中国土地,用列宾美院的严谨观察,读懂中国山水的精神内核;以印象派的色彩感知,传递东方美学的含蓄韵味。这份探索,恰应和了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
山风渐柔时,画室的灯轻亮,满墙画作映着微光,在这山间画室里轻轻呼吸。艺术与人生的双向奔赴,大抵就是这般——他为画倾注岁月,画便为他留住了人间所有温柔。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王浩然
摄像、摄影/袁少帅、李建龙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