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蚊虫防控:9个你必须了解的关键问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2:59 1

摘要:夏末秋初,气温逐渐回落,而9月至10月温度适宜、雨水充沛,反而更适宜蚊虫繁殖。秋季成为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正是“秋后蚊子猛于虎”之说由来之时。 此时防蚊灭蚊,不仅是为了避免叮咬骚扰,更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躲过了夏季的蚊虫攻势,如何应对秋蚊的“反扑”

夏末秋初,气温逐渐回落,而9月至10月温度适宜、雨水充沛,反而更适宜蚊虫繁殖。秋季成为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正是“秋后蚊子猛于虎”之说由来之时。 此时防蚊灭蚊,不仅是为了避免叮咬骚扰,更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躲过了夏季的蚊虫攻势,如何应对秋蚊的“反扑”? 9个必须了解的关键问题提示您:重视秋季蚊虫防控,主动清理身边环境,从源头遏制蚊虫孳生,共同守护健康家园。

01

为何入秋后蚊子叮咬反而更“凶狠”?

每到秋天,很多人都会发现蚊子的“攻击性”明显增强,民间流传的“秋后蚊子猛于虎”并非夸张说法。这一现象背后,是蚊子为了生存和繁衍所采取的“策略”,再加上秋季的气候条件刚好为其提供了便利。

从气候来看,秋季9到10月的气温通常维持在25℃至30℃之间,同时雨水较为充沛,这样的温湿环境对蚊子而言堪称“理想家园”。既不会像夏季那样因极端高温导致活动能力下降,反而能让蚊子代谢速度加快,更频繁地四处活动。

从繁殖需求来讲,秋季是大多数蚊子一年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繁殖的时期。雌蚊子要想顺利产卵,就必须吸食大量血液来获取足够的蛋白质,以满足生殖过程中的营养需求。而且,部分蚊子还需要为越冬储备能量,吸血量多的蚊子,存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概率更高。这双重因素叠加,使得秋蚊叮咬人的行为变得格外积极。

02

秋季被蚊虫叮咬,仅仅是“痒”这么简单吗?

秋季被蚊子叮咬,除了会引发皮肤红肿、瘙痒等常见不适,更需要警惕的是其可能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

近期,我省部分地区仍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出现流行趋势。眼下国庆小长假即将到来,国内外人员流动量会大幅增加,这无疑会提高蚊媒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另外,秋季适宜的温度让蚊子进入“最后的活跃期”,而此时人们仍有较多的户外活动。同时,季节交替之际,人体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就导致人们感染蚊媒疾病的风险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03

秋蚊“秋后算账”,为何叮咬后的痛痒感更强烈?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被秋蚊叮咬后,皮肤的痛痒感比夏天更明显,仿佛躲不过蚊子的“秋后算账”。

这一情况与蚊子唾液中的成分变化有关。蚊子在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内注入抗凝血物质和麻醉物质,以便顺利吸血。而到了秋季,这些物质的浓度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发更强烈的局部过敏反应。尤其是儿童和过敏体质人群,对这种过敏反应更为敏感,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04

躲过了夏季蚊虫,该如何应对秋蚊“反扑”?

即便成功避开了夏季蚊子的骚扰,面对秋蚊的“反扑”,居民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保护自己,减少蚊虫困扰:

首先,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要全面清理室内外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将盆盆罐罐倒置存放;对于家中的水生植物,至少每周更换一次容器内的积水;对于废弃轮胎、闲置容器等容易积水的物品,要妥善处理,避免积水残留。

其次,做好家庭内部的防蚊灭蚊工作。定期检查并维护好家中的纱窗、纱门,确保没有破损,必要时可以使用蚊帐;优先选择电蚊拍等物理方式杀灭成蚊,也可以配合使用液体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手段,构建家庭防蚊屏障。

最后,外出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进行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使用效果可靠的驱蚊产品,降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

05

国庆假期外出旅游,防蚊“攻略”该怎么做?

国庆假期外出旅游,做好防蚊工作不仅是保障个人健康的“必答题”,也是为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提前备好防蚊“攻略”,才能放心享受旅途的美好。

第一步,提前查询目的地的蚊媒风险。出行前,通过可靠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是否属于蚊媒传染病流行区域,如果是高风险地区,就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防护准备。

第二步,做好物理防护。在旅途中,尽量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预订酒店时,优先选择配备纱窗、蚊帐或提供电蚊香的住宿场所,从住宿环境上降低被蚊子叮咬的可能。

第三步,正确使用驱避剂。选择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驱蚊成分的产品,外出前在暴露的皮肤部位涂抹;如果在户外停留时间较长,要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重复涂抹,确保驱蚊效果。

第四步,避免“招蚊行为”。尽量少用香水、发胶等带有浓郁香味的化妆品,因为蚊子对这类气味较为敏感,容易被吸引;大多数蚊虫在黄昏和黎明时段活动最为频繁,要尽量避免在这两个时间段长时间停留在草丛、凉亭、水池边等蚊虫密集区域。

06

夏季已经过去,秋季还有必要防蚊灭蚊吗?

即便夏季已经结束,秋季开展防蚊灭蚊工作依然十分必要。

从当下来看,做好秋季防蚊灭蚊,能够有效减少蚊子的叮咬骚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这是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的关键举措,尤其是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加强防蚊灭蚊措施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从长远来看,秋季灭蚊还能为来年的蚊虫防控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清除蚊虫孳生地、杀灭室内外成蚊等措施,可以大幅减少当年蚊子(卵)的越冬数量,降低越冬蚊虫的密度。这一做法能让次年的蚊虫防控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降低来年夏秋季蚊媒的密度以及相关疾病的传播风险。

07

秋天过后,“家蚊”都躲到哪里去了?

每年10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蚊子的数量会慢慢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全部死亡。

部分成年蚊子会进入一种“滞育”状态,寻找温暖、潮湿且避风的地方躲藏起来,成为“越冬蚊”。我们夏季常见的淡色库蚊,也就是俗称的“家蚊”,就是以成年蚊子滞育的方式来度过冬天的。

在进入越冬状态前,雌蚊子吸血的目的会发生改变,不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是将吸食血液获得的营养转化为脂肪体,依靠这些能量储备来抵御寒冬。

这些“家蚊”通常会选择地下室、花房、车库、楼梯间、卫生间等场所栖居。这些地方温暖、潮湿、光线较暗,且很少有人打扰,非常适合它们越冬。在整个冬季,它们会通过降低自身代谢水平来维持生命,等到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便会再次活跃起来。

08

秋天过后,“花斑蚊”就消失了吗?

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是夏季最常见的蚊子种类之一,同时也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重要蚊媒传染病的主要媒介。

当秋天过去,环境温度低于15℃时,“花斑蚊”并不会完全消失,它们主要以卵的形式进入滞育状态来越冬。这些卵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和抗干燥能力,即便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也能存活数月之久。

等到第二年温度逐渐升高,环境中出现积水时,这些越冬的卵就会再次孵化,发育成新的蚊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白纹伊蚊还能够通过卵来传递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也就是所谓的“垂直传播”。这就意味着,通过这种方式孵化出的子代蚊子,一出生就具备了传播疾病的能力,这也为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09

秋季公共环境如何高效灭蚊?

秋季在公共环境开展灭蚊工作,要抓住两个核心重点,才能实现高效灭蚊:

第一个重点是幼虫控制。要广泛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针对公共环境中各种可能滋生蚊子的水体,按照孳生地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翻倒、清理、疏通、填埋等分类管理和处置措施,从源头控制蚊子幼虫的生长。对于那些无法彻底清除的积水,比如地表雨水井、地下室集水井等,可投放灭蚊幼缓释剂,抑制蚊子幼虫的发育。

第二个重点是成蚊控制。将居民区、公共绿地、市民集中活动的场所作为灭蚊重点区域,采用空间喷雾的方式杀灭成年蚊子。同时,各类地下室(车库)、车棚、楼道、地下通道等场所,由于环境温暖潮湿,也是蚊子越冬的理想栖息地,必须将这些地方列为秋季灭蚊的重点场所,采用滞留性喷洒的方法杀灭成年蚊子。

健康日历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编辑部

编辑:刘姝晗

二审:黄锶铭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