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水稻“坐”上无人机,贵阳农业运输“起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3:08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在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蚂蟥村的一片玉米地上,一袋袋金黄的玉米整装待发。不过,这一次,它们不是靠人力背驮,而是由一架无人机“拎”着,轻盈地飞越百米距离,稳稳落在集中点——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清晨的阳光洒在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蚂蟥村的一片玉米地上,一袋袋金黄的玉米整装待发。不过,这一次,它们不是靠人力背驮,而是由一架无人机“拎”着,轻盈地飞越百米距离,稳稳落在集中点——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9月19日上午,无人机飞手蒋平正专注地操控着手中的遥控器。他身后,是大疆T70P无人机嗡嗡作响的桨叶声,身前,是一袋接一袋被吊起的玉米。“村民提前把玉米掰好装袋,我们来了直接飞。地里一个人挂钩,终点一个人卸货,我操作飞机,三个人轻松搞定。”蒋平语气轻松,手上动作却丝毫不慢。

“一袋大约50公斤,飞一趟也就一分钟左右。”蒋平补充道:“除了运输,无人机还能更换装置用于喷药、施肥,一机多用,灵活高效。最忙的时候,一天要飞七八个小时。”无人机配备两块电池,轮换使用,续航无缝衔接。这样的高效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雇佣无人机的是蚂蟥村村民郭正友。他站在田埂上,望着无人机来回穿梭,忍不住感叹:“别看就这么点距离,因为没通水泥路,以前全靠人背。这15亩地,得请10来个人背一整天,工钱就要2000多。”今年他尝试请无人机帮忙,原本只为省事,没想到效率高出这么多,费用还节约一半。

从早上9点到11点,无人机共计飞行1小时58分钟,完成96趟运输,总重4458公斤。蒋平在遥控器屏幕上清晰看到这些数据,与郭正友确认后,他便和同事匆匆收拾设备,赶往下一个任务点——卫城镇上水村。“那边还有几户要吊运水稻,也是请我们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收割的,等着我们去运呢。”

无人机来自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是全市第一家由党组织领办的农机合作社,采用“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集体占股51%,村干部和村民占股49%。“现在吊运1吨收费200元,透明合理。”合作社负责人蒋华介绍,他们从2022年开始引入无人机,最初用于植保飞防,后来逐步拓展到吊运、施肥等多种作业。目前,合作社有无人机7台、配备持证飞手4名,服务范围覆盖周边乡镇,甚至延伸至毕节、遵义等地。今年8月以来,已累计吊运各种农产品超2000吨。

合作社不仅提供无人机服务,还拥有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60余台农机具,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蒋华透露,今年合作社又投入60余万元添置新设备,包括智能插秧机、起垄机等,预计年收入可达260万元以上。他说:“像我们这样的合作社,镇上现在已有四五家。农业正在从‘肩挑背磨’走向‘机械化飞翔’。”

从人背马驮到无人机飞运,改变的不仅是运输方式,更是山区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愿景。近年来,贵阳贵安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设备推广等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红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推广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应用,助力贵阳贵安农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

记者 李佳旭

来源:贵阳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