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库马约尔的 9 月,阿尔卑斯山脉的余温尚未褪去,一场属于全球越野跑爱好者的盛宴刚刚落下帷幕。北京时间 9 月 17 日 18 时 33 分(当地时间 12 时 33 分),来自中国湖州德清的越野跑选手张伟强,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疲惫却异常坚定的步伐,
意大利库马约尔的 9 月,阿尔卑斯山脉的余温尚未褪去,一场属于全球越野跑爱好者的盛宴刚刚落下帷幕。北京时间 9 月 17 日 18 时 33 分(当地时间 12 时 33 分),来自中国湖州德清的越野跑选手张伟强,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疲惫却异常坚定的步伐,缓缓穿越 “巨人之旅” 赛事的终点拱门。此刻,计时器上的数字定格在 74 小时 33 分 59 秒,这一成绩不仅让他斩获该赛事 330 公里组别全场第六名,更打破了香港选手黄浩聪 2023 年创造的 77 小时 30 分 26 秒的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选手在这项世界顶级越野赛事中的历史最高排名创造者。
01 冲线瞬间:五星红旗飘扬在阿尔卑斯山下
“巨人之旅” 的终点设在库马约尔小镇的中心广场,此时广场上挤满了前来迎接选手的观众与媒体。当张伟强的身影出现在远处的赛道尽头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他的运动服早已被汗水与尘土浸染,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眼睛因长时间熬夜奔跑而布满血丝,但手中紧握的五星红旗却始终保持展开状态,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距离终点拱门还有 100 米时,张伟强放慢了脚步,他轻轻调整呼吸,目光坚定地望向终点线。每一步都显得沉重,却充满力量 —— 这是他连续奔跑 74 小时后,用意志支撑的最后冲刺。当双脚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他微微俯身,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喘气,随后缓缓直起身,将五星红旗举过头顶。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时刻,不少华人观众激动地喊道:“张伟强,好样的!”
赛后接受采访时,张伟强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难掩喜悦:“我非常开心,这个成绩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在赛道上按照自己的节奏跑,越跑越顺,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目光扫过周围欢呼的人群,补充道:“能在这里让五星红旗飘扬,是我最大的骄傲。”
02 “巨人之旅”:全球最难越野赛的残酷挑战
“巨人之旅”(Tor des Géants)之所以被公认为全球最难越野赛之一,其赛道设置与比赛规则足以让大多数跑者望而却步。赛事 330 公里组别的赛道,全程穿越意大利奥斯塔山谷的阿尔卑斯山区,总爬升高达 24000 米 —— 这一高度相当于从海平面到珠穆朗玛峰顶往返两次还要多。选手需要在 150 小时内完成比赛,期间要穿越 25 座高山山口,经历昼夜交替、气温骤变、浓雾暴雨等极端天气考验。
2025 年的 “巨人之旅” 共有 1200 名选手报名参赛,他们来自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越野跑领域的顶尖高手。然而,这项赛事的残酷性体现在极低的完赛率上,往年数据显示,最终能成功冲线的选手通常不足 60%,不少人会因体力透支、伤病或极端天气被迫退赛。
赛道以黄色线条标注,沿途不仅有陡峭的山路、湿滑的碎石坡,还有狭窄的林间小径与结冰的溪流。在高海拔区域,氧气稀薄,选手每走一步都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到了夜间,气温常降至零下,寒风裹挟着冰粒,对选手的防寒能力与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用一位资深参赛选手的话说:“‘巨人之旅’不仅是对体能的挑战,更是对心理的极限考验,能完赛就已是胜利。”
03 赛前备战:“背靠背” 作战,阿尔卑斯山间的高强度训练
张伟强此次征战 “巨人之旅”,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长期且系统的准备。令人惊叹的是,就在站上 “巨人之旅” 起跑线的两周前,他刚刚在法国霞慕尼完成了 UTMB168 公里赛事 —— 那是另一场全球知名的越野跑盛宴,选手需要在阿尔卑斯山区连续奔跑 168 公里,对体能的消耗极大。
大多数跑者在完成 UTMB 赛事后,会选择至少一周的休整时间,恢复疲惫的身体。但张伟强却没有停下脚步,他背着尚未卸下的行囊,直接从法国奔赴意大利奥斯塔山谷,投入到 “巨人之旅” 的赛前准备中。“这是计划中的冒险。” 张伟强在赛前采访中解释道,“‘背靠背’作战虽然残酷,但能让身体保持最佳的运动状态,避免长时间休整导致的状态下滑。”
为了适应 “巨人之旅” 的高海拔与复杂地形,张伟强提前一个月抵达欧洲,将训练地点选在阿尔卑斯山区。每天清晨,当山间还笼罩着薄雾时,他就已踏上赛道,开始每日 30 公里以上的适应性训练。训练内容不仅包括长距离奔跑,还涵盖了爬坡技巧、夜间行进、极端天气应对等专项练习。他会特意选择陡峭的山路进行爬坡训练,模拟比赛中 25 座高山山口的攀登场景;到了夜间,他会打开头灯,在漆黑的林间小径奔跑,适应夜间比赛的视野限制。
这种高强度的赛前训练,为张伟强创造纪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教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伟强的自律性远超常人,每天的训练计划他都会严格执行,甚至会主动加练。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种态度是他能在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04 比赛征程:74 小时不眠之战,极端环境下的意志较量
“巨人之旅” 的 74 小时 33 分 59 秒,对张伟强而言,是一场与体能、意志、环境的全方位较量。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他仅睡眠一小时,这一数字让不少人感到惊叹。“眼睛犯迷糊,但是我的节奏越来越好,所以不想睡。” 张伟强赛后坦诚地说,“一旦停下休息,可能就再也不想起身,所以我尽量保持奔跑状态,靠意志力撑过疲惫期。”
他的比赛策略相当明确:前半程保守,保持稳定节奏;280 公里后发力,逐步超越对手。“因为怕好状态时冲得太猛,导致后期崩溃。” 张伟强解释道。前半程赛道相对平缓,他始终保持在前十名左右,不急于追赶,而是专注于调整呼吸与步伐,保存体力;到了 280 公里后,不少选手因体力透支开始减速,张伟强却凭借出色的体能储备,逐渐加快速度,一个个超越前方的对手,最终从第十名攀升至第六名。
比赛中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在第四赛段 —— 那是整个赛道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的一段。当时,张伟强进入海拔 3000 米的 Col Loson 山口,突然遭遇极端天气:气温骤降至零下,狂风卷着冰粒呼啸而过,打在脸上如刀割般疼痛。山间浓雾弥漫,他头灯的光束只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路径,视线严重受阻。“那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脚了,只能依靠登山杖和肌肉记忆向前移动。” 张伟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我知道自己处于不错的位置,但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受伤,甚至被迫退赛,所以每一步都格外小心。”
在这段艰难的赛程中,张伟强还与其他选手展开了激烈角逐。他先是与队友白兴致在多个赛段交替领先,两人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到了后半程,又与日本选手 Keisuke Minami 展开竞争。这位日本选手实力强劲,每个山头都全力拼抢,试图拉开差距。但张伟强凭借更合理的体能分配与战术 —— 他会提早起床出发,优先应对爬坡路段,在对手还未适应高海拔时就占据领先位置 —— 最终稳住了节奏。比赛后期,Keisuke Minami 因体力不支选择退赛,而张伟强则凭借稳定的心态,成功守住排名,甚至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位置。
05 成功背后:团队支持与装备保障,细节决定成败
张伟强能在 “巨人之旅” 中创造佳绩,除了自身的实力与意志,团队的支持与完善的装备保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补给非常关键!” 张伟强在赛后多次强调。他特别感谢自己的私补团 —— 这支由家人与朋友组成的团队,提前在多个补给点等候,为他准备了符合中国胃的热粥、面条等食物。“在阿尔卑斯的寒夜中,一碗热粥比任何能量胶都管用,能瞬间温暖身体,补充体力。” 张伟强说。
除了饮食补给,装备的选择也经过了精心考量。从防寒衣物到头灯、登山杖,每一件装备都在极端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身穿的防风防寒外套,能有效抵御零下的寒风;头戴的高亮度头灯,在浓雾与黑夜中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轻量化的登山杖,则帮助他在陡峭的山坡上节省体力,保持平衡。“越野跑装备的选择不能马虎,尤其是在‘巨人之旅’这样的赛事中,一件合适的装备可能会影响比赛结果。” 张伟强解释道。
完成比赛后,张伟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直播,与国内关心他的跑友们分享胜利的喜悦。镜头前,他虽然疲惫,却笑容灿烂,向大家展示着胸前的完赛奖牌。远在浙江德清的家人,以及向付召等中国越野跑名将,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发来祝贺。“这一刻,我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没有团队的支持,没有国人的鼓励,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张伟强动情地说。
06 未来展望:打破纪录不是终点,激励更多亚洲跑者
张伟强与越野跑的缘分,始于 2018 年。那一年,他以体育品牌合伙人的身份举家迁至浙江德清,成为一名 “新德清人”。也是从那时起,他爱上了长跑,并逐渐将目光投向国际越野跑赛场。自 2018 年 34 岁正式投身国际越野赛场以来,张伟强的进步速度惊人 —— 他屡次在中国香港 100、大理 100 等亚洲重要赛事中跻身前三,在多个百公里级别比赛中跑进前十,成为中国越野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此次 “巨人之旅” 的成绩,无疑是他职业生涯至今的最高光时刻。
对于未来,张伟强有着清晰的规划。“山在那里,路在脚下,下一个目标,已在路上。” 他没有具体透露下一场赛事的信息,却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越野跑的热爱与执着。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成绩能激励更多亚洲跑者:“之前有黄浩聪创造亚洲纪录,现在我打破了它,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我希望这个新纪录能让更多亚洲面孔出现在国际越野跑赛场上,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实力。”
对于那些想要挑战 “巨人之旅” 的新手跑者,张伟强给出了真诚的建议:“新手可以先从 100 公里级别赛事开始体验,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后,再考虑挑战 330 公里组别。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提前到赛道实地适应环境,做好应对极端天气与高强度地形的系统训练,不要盲目跟风参赛。”
目前,张伟强已结束在意大利的行程,准备返回国内。他表示,接下来会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整,陪伴家人,之后再投入到新的训练与比赛中。这位来自德清的越野跑选手,用 74 小时的坚持,书写了中国越野跑的新历史;而他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人踏上属于自己的 “越野之旅”,在挑战中寻找突破,在坚持中收获成长。
来源:抚资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