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俄机引爱沙尼亚抗议,俄回应:未偏离航线,轨迹可查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3:59 1

摘要:据欧洲知名防务智库“欧洲安全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至今,波罗的海空域的军机拦截事件同比增长了近60%。9月19日,俄军米格-31与爱沙尼亚的“领空距离”纠纷,将地区安全风险推向新高。短短12分钟的空中交锋,背后却牵动着北约的集体安全神经。

据欧洲知名防务智库“欧洲安全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至今,波罗的海空域的军机拦截事件同比增长了近60%。9月19日,俄军米格-31与爱沙尼亚的“领空距离”纠纷,将地区安全风险推向新高。短短12分钟的空中交锋,背后却牵动着北约的集体安全神经。

9月19日,波罗的海上空风云突变。三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从卡累利阿起飞,执行例行转场任务,目标是加里宁格勒州的某机场。俄国防部随后声明,飞机全程未偏离既定航线,距离爱沙尼亚韦因德洛岛始终保持3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坚称未有任何“侵犯领空”行为。

然而,爱沙尼亚外交部依据自家雷达数据,判定俄机在本国领空内“停留”了长达12分钟,并于9月20日紧急召见俄方临时代办,正式递交抗议照会。两国各执一词,数据“对撞”,瞬间点燃了波罗的海地区的紧张气氛。

全球航空数据追踪平台FlightRadar24当天未能对外提供详细雷达轨迹,但北约内部渠道透露,相关飞行确实引发了多国防空系统的高度警觉。分析认为,单次“3公里”的距离,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安全保障,尤其在现代雷达与电子战环境下,双方对空域安全的感知差异正在扩大。

爱沙尼亚没有止步于外交抗议。9月20日,塔林宣布依据《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正式请求北约盟国就此次事件展开磋商。该条款被视为北约成员国应对领土、政治独立或安全威胁的“早期预警”机制,历史上仅在乌克兰危机、土耳其边境紧张等极端情况下启动。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布鲁塞尔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北约已密切关注波罗的海空域态势,任何影响联盟成员安全的活动都不会被忽视。多国防务分析人士指出,北约的快速反应能力与集体磋商,将直接影响本次事件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来,北约在波罗的海沿线的空中巡逻任务频率创下近十年新高。爱沙尼亚此次选择第四条磋商,既是对俄军机活动的警觉,更是对北约安全承诺的现实考验。

波罗的海空域素来是欧俄军事博弈的敏感地带。自北约东扩以来,该区域成为双方“军事存在”的前沿阵地。俄军机例行飞行与北约战机的空中拦截,几乎成为每月的“常规节目”。今年8月,立陶宛空军就曾在同一空域拦截过俄方苏-27战机,双方均未发生直接冲突,但激烈的电子干扰和警告广播屡见不鲜。

此次事件,俄方坚持“从未与外国飞机发生危险接触”,强调遵守国际空域规则。爱沙尼亚则认为,俄军机的“常规飞行”往往靠近本国敏感岛屿,构成现实安全隐患。北约内部文件显示,波罗的海三国正推动联盟加强情报共享与空中预警能力,以应对“灰色地带”下的突发空域摩擦。

美国兰德公司在其2024年分析报告中警告,波罗的海空域的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因“误读意图”而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军事对峙。这种“边界模糊”的安全环境,令整个欧洲安全架构承压。

目前,俄爱双方在“是否侵犯领空”问题上各执一词,互不让步。爱沙尼亚已将事态上升至北约层面,俄方则强调可查全部飞行轨迹,欢迎国际独立机构核查。北约磋商能否缓解紧张局势,抑或促成更严密的空域管控协议,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欧洲安全观察家普遍认为,波罗的海空域的这场“3公里之争”,已不仅是技术性数据对抗,更是俄北约大国博弈的缩影。随着地区军力部署加速,空域安全警报不会很快解除。未来几周,北约和爱沙尼亚的具体应对、俄方的后续表态,或将决定波罗的海安全局势的冷与热。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