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网红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的“预制菜争议”,正在演变成为中国餐饮行业的信任风暴。在这场舆论漩涡中,消费者最关心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隐藏在菜单背后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一场由网红企业家罗永浩与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的“预制菜争议”,正在演变成为中国餐饮行业的信任风暴。在这场舆论漩涡中,消费者最关心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隐藏在菜单背后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我一年到头在办公室要么吃食堂,要么点外卖,偶尔出去一趟就希望吃点现做的,结果有时候饭馆一坐下上来就是预制菜,这时候就很愤怒,就觉得你至少要让我知道。”罗永浩在直播中阐明立场,强调商家在预制菜问题上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场争议不仅将西贝推上风口浪尖,更让全国预制菜产业面临严峻考验。位于湖北的荆州市,正在全力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该如何在这场信任危机中破局前行?
西贝事件引发的争议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瞬间点燃舆论场。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连续使用三个“一定”表达决心:“一定会起诉他,他对我们的伤害很大。”他甚至公开邀请质疑者查阅西贝近五年的财务账目,称“我们是合规企业,账不怕查”。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敏感反应在数据中得到体现。中国烹饪协会最新调研显示,83% 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规避疑似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某网络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次。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在部分顾客理解中,直接使用切好洗净的原材料进行烹饪算预制菜;没有锅气的菜也是预制菜,隔夜菜也是预制菜。
然而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理总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模式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后厨的厨师长对这种认知偏差感到无奈:“很多客人认为只要不是厨师站在灶台前现炒的,都属于预制菜。”他解释说,“实际上我们使用的央厨配送原料,和家庭购买的速冻水饺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荆州市正在默默布局预制菜产业大局。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荆州市金融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出台 “十条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大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完善产业链融资配套措施、扩大首贷和信用贷款覆盖面、增大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落实降本减费优惠政策、探索风险分担补偿信贷模式等。
荆州作为农业大市,同时也是湖北优质农业资源的聚集区,在发展预制菜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产品优势以及产业基础。荆州市计划用3—5年时间,力争全市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预制菜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
面对这场行业性危机,荆州产业可以采取三项策略实现破局:
透明化革命,建立消费者信任。西贝已经采取了开放后厨的举措,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的同时向门]店伙伴提出参观后厨的要求。荆州企业可以推行“透明厨房+成分溯源”系统,让消费者清楚了解食材来源和加工过程。
舆情反制,用科普对抗谣言。借力知识平台,邀请食品科学家解读杀菌工艺与安全性。政府可以主导公关,学习央媒设置议题,制作《预制菜工厂实探》纪录片,展示预制菜的真实生产过程。
产业升级,ToB突围ToC困局。优先对接餐饮供应链(如海底捞、老乡鸡),减少消费者直接抵触。打造“荆州预制菜节”,开放工厂参观,复制胖东来信任经济模式,让消费者亲眼看到预制菜的生产过程。
预制菜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端的加持、产业端的自律,还需要消费端的接受,方方面面缺一不可。随着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实际上比想象中更加理性。一位正在西贝用餐的消费者表示:“我不是很介意预制菜,它上菜速度比较快,也会更干净。比起预制不预制,我更在乎好不好吃。只要商家明确告知就可以。”
这也印证了罗永浩发起的“强制标注预制菜”倡议获90%网友支持的原因,消费者要求的并不是完全拒绝预制菜,而是明确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西贝已发布致歉信称,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荆州预制菜产业园区内的工厂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穿戴整齐的卫生服,在无菌车间内操作着现代化设备,这些经过预加工的食材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餐厅和超市。
舆情的洪水淹不死真正的标杆,只会冲垮不愿上岸的裸泳者。荆州要做的不是跳进舆论场辩解,而是成为预制菜的“规则制定者”——让标准说话,让流水线透明,让价格回归价值。这或是中国食品工业进化的必经之痛。
来源:搬砖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