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丹麦投降还快的国家—卢森堡,德军没来就投降,为何没人嘲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1 15:15 1

摘要:1940年5月10日凌晨,当德军坦克轰鸣着冲向西欧时,有个国家比丹麦投降得还要快。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1940年5月10日凌晨,当德军坦克轰鸣着冲向西欧时,有个国家比丹麦投降得还要快。

这个国家叫卢森堡,面积还没北京大。

德军还没打到首都,政府就宣布投降了,但奇怪的是,战后没人嘲笑他们,为什么?

——《壹》——

卢森堡有多小?2586平方公里, 什么概念?北京16410平方公里,卢森堡连北京的六分之一都不到,1940年,这个"邮票国"住着30万人。

东边是德国,南边是法国,西边和北边是比利时。

四面被包围,连个出海口都没有,还有地理位置,卢森堡正好卡在德法之间的交通咽喉上, 历史上,谁想打谁,都得从这里过,素有"北方直布罗陀"之称。

1914年8月2日,德军就这样踏进了卢森堡。

当时的女大公玛丽·阿德莱德选择留下来,想着配合德国人,保住王室地位,结果呢?战后协约国直接要求她退位,王室名誉扫地,颜面尽失。

卢森堡人用血的教训明白了一个道理。

在大国博弈中,小国的"聪明"往往是最大的愚蠢,1919年,玛丽·阿德莱德的妹妹夏洛特接过王位,这个23岁的女人暗暗发誓:绝不让家族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1940年的卢森堡军队有多少人?450人。

没错,就是450个人,连个加强营都算不上,装备呢?几百支步枪,几挺机枪,连坦克的影子都没见过。,对面是什么?

德国陆军,坦克3000多辆,飞机4000多架,兵力200多万。

这不是战争,这是碾压,当时卢森堡的军事预算,还不如德国一个师的伙食费,有卢森堡军官开玩笑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德国人来之前,把国旗降下来,免得他们费力气。"

——《贰》——

1940年5月10日凌晨4点15分,德军代号"黄色方案"正式启动,同一时间,德军分三路扑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消息传到卢森堡首都,夏洛特女大公刚刚睡下。

侍从敲响了她的房门:"陛下,德国人来了。"

夏洛特坐起身,看了看窗外还黑着的天空,她早就料到这一天,其实,这场"投降"早在4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

1940年1月4日,夏洛特召开了一次秘密内阁会议。

议题只有一个:德国人来了怎么办?女大公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可能,我和政府将在入侵发生时流亡国外。" 不是为了保命,而是为了保住国家主权。

从年初开始,卢森堡银行就悄悄把黄金储备转移到了马赛。

连法国政府都收到了密函:请在卢森堡遭到入侵时给予军事援助,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5月10日早晨,德国外交官冯·拉多维茨敲响了卢森堡政府的大门。

他递上一份备忘录,上面写着:"德国无意触犯大公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这话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要借个道,你们别反抗,卢森堡政府看完备忘录,心里明白:反抗是找死,不反抗是等死,流亡是唯一的活路。

当天傍晚,卢森堡全境沦陷。

德军没遇到任何抵抗, 450个卢森堡士兵,一枪没开,一个没死,倒是有1个英国士兵和5个法国士兵在撤退途中阵亡。

卢森堡创造了二战投降速度的新纪录。

——《叁》——

450个人对2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一个德军师就有15000人,相当于30多个卢森堡"全军",关键的是武器装备。

卢森堡最重的武器是几挺重机枪,德军最轻的武器是坦克。

有军事专家后来计算过:即使卢森堡全民皆兵,也撑不过德军一个小时的攻击,卢森堡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那些中世纪的古堡和要塞,在现代火炮面前就是废铜烂铁。

卢森堡夹在三国中间,四面受敌,德军可以从任何方向进攻,卢森堡根本无处可退,战略专家说得直白:卢森堡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只能是别人的跳板,不可能成为堡垒。

夏洛特女大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王位,而是30万平民的生命。

看看其他国家的下场:华沙,德军轰炸了27天,死了20万人,鹿特丹,德军轰炸了一天,死了900人,布鲁塞尔,市中心成了废墟。

夏洛特算过这笔账:抵抗一小时,可能死几千人。

投降,一个人都不会死,这笔账怎么算?最聪明的是,卢森堡没有真正"投降",政府和女大公跑了,但法理上的国家主权还在。

流亡政府设在伦敦,继续以卢森堡的名义参与战争。

这招叫"人在曹营心在汉",结果呢?战后卢森堡不但收回了全部领土,还成了联合国创始成员国,要是当时硬抗到底。

现在地图上可能就没有卢森堡这个国家了。

——《肆》——

欧洲历史上,小国被大国吞并是家常便饭, 波兰被瓜分过三次,意大利统一前是一盘散沙,德国也是从几百个小邦国合并而来。

欧洲人深知小国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保存实力比逞英雄更重要。

更何况,连法国这样的军事强国都撑不过40天,卢森堡能撑多久?一个月前,丹麦也是4小时投降,结果呢?

德国给了丹麦相对宽松的待遇,甚至允许丹麦国王继续执政。

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每天骑马在街头巡视,成了抵抗精神的象征, 这证明了一点:理性投降不等于屈膝投降,卢森堡学会了这一套。

1940年8月29日晚8点,BBC开播了一档节目:"卢森堡颂歌"。

外交大臣贝希的开场白成了经典:"卢森堡被占领,卢森堡不屈服。"9月5日,夏洛特女大公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回祖国。

卢森堡人躲在收音机旁,偷偷听着自己女王的声音。

占领期间,很多卢森堡人因为佩戴独立纪念章被德国人殴打, 但他们没有屈服,这说明什么?投降是策略,反抗是精神,两者并不矛盾。

1944年,盟军解放卢森堡。

夏洛特女大公回国时,30万人全部涌上街头,战后,卢森堡不但恢复了独立,还成了: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北约创始成员国,欧盟前身机构的总部所在地。

这叫什么?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卢森堡用12小时的"耻辱",换来了80年的繁荣,这笔账,算得精明,这就是为什么没人嘲笑卢森堡, 因为它们做了一件最难的事: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保持理性。

来源:渊林史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