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一手创办的胖东来,不像某些企业那样大搞价格战、营销套路,也不压榨员工,反而主动提高工资、保障假期,甚至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这样的企业,自然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连权威媒体都曾点名表扬。
曾几何时,提起于东来,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良心老板”四个字。
他一手创办的胖东来,不像某些企业那样大搞价格战、营销套路,也不压榨员工,反而主动提高工资、保障假期,甚至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机会——这样的企业,自然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连权威媒体都曾点名表扬。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最近这几个月,于东来却因为几次公开表态,接连陷入舆论漩涡。
说到底,胖东来并没有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服务也依旧到位。引发争议的,是于东来在几次热点事件中的“站队”行为,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最早的一桩,是关于预制菜的话题。当时,罗永浩公开吐槽某餐饮品牌“又贵又难吃”,指出其用预制菜冒充现炒,一下子把“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随着更多细节曝光,不少消费者感到失望,觉得被品牌“忽悠”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向被看作“消费者自己人”的于东来,却出人意料地站出来为同行说话。
他几次发声,说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企业”,还说“别毁掉一个努力的品牌”。这话乍听挺宽容,可很多网友却觉得不太对劲——大家质疑的,根本不是企业有没有努力,而是有没有真诚回应问题。
更让一些人难以接受的是,随后有信息显示,胖东来自身也在布局预制菜产业链。于是,部分舆论开始转向,认为于东来这次的发言,未必全是出于公心,或许也带了点行业互助的意味。从消费者视角看,企业家公开替企业说话,多少有点忽略了普通人的情绪。
这还没完。西贝的事儿刚淡下去,于东来又因为一条关于电影的评论,再次引发讨论。有网友请他支持电影《731》——这部影片涉及沉重历史,很多人希望公众人物能发声助力。但于东来的回复是:“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重要”。
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但用在这里,却被不少人解读为回避历史、模糊立场。很多人反驳:铭记历史不是传播仇恨,而是正视事实。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在这样的议题上语焉不详,确实让人意外。
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踩雷”。早在董宇辉事件发酵时,于东来就曾公开支持过一位言辞激烈的学者,后者对董宇辉及其粉丝发表了不当评价。
于东来却称这位学者是“时代的智者”,一时引发大量质疑。虽然后来他删掉了相关内容,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
几次风波叠加,让不少曾经信任他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于东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胖东来还是不是那家值得尊重的企业?
客观地说,于东来这些年来确实做了不少实事。早年创业阶段,他就曾自费赴京为国防事业捐款;郑州暴雨时,他也亲自带队参与救援。这些都不是表演,而是真金白银、真实行动的付出。也正因如此,大众愿意给他“商界良心”这样的标签。
但问题在于,当一个人被捧上神坛,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再只是个人观点,而是会被看作某种立场。
话说对了,是加分;说错了,就可能消耗多年积累的信任。尤其在今天这样信息高速流动、情绪极易放大的环境下,公众人物一旦表达出现偏差,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有不少人觉得,于东来本质上是个老实人,就是说话太直、太容易“掏心窝子”。但身份变了,话语分量也不同了——大家能接受企业家有私心、有局限,但不能接受你一次次漠视公众的期待与情绪。
如今再看于东来,舆论中已有明显分化。有人继续支持,认为他真实、敢说、不装;也有人建议他“少说多做”,别把大家的信任当作随口发言的资本。
事实上,他没有变坏,只是可能还没完全适应:一个做好事的企业家,和一个扮演公众意见领袖的企业家,是两回事。
说到底,企业好不好,看它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家值不值得尊重,要看ta能否始终守住底线。
人设可以镀金,但也能覆舟。胖东来还是那个胖东来,但于东来今后能否继续被信任,恐怕得看他接下来怎么做事、怎么说话。
其实很多人心里还是希望他能回到自己最擅长的轨道——做一个少点口号、多点实干的经营者。毕竟,这个世界不缺意见领袖,缺的是把良心生意坚持到底的人。
你怎么看?
来源:侃说社会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