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时捷的财报数字砸懵了整个汽车圈。18亿欧元营业利润蒸发,营业销售回报率从5%-7%的黄金区间暴跌至不足2%,这是这家百年跑车制造商今年第四次下调业绩预期。更刺眼的是,导火索直指被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销量下滑、新品推迟,曾经被视为转型救命稻草的电动车业务,如
保时捷的财报数字砸懵了整个汽车圈。18亿欧元营业利润蒸发,营业销售回报率从5%-7%的黄金区间暴跌至不足2%,这是这家百年跑车制造商今年第四次下调业绩预期。更刺眼的是,导火索直指被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销量下滑、新品推迟,曾经被视为转型救命稻草的电动车业务,如今成了拖垮利润的“重负”。这不是某家车企的偶然失手,而是全球汽车业电动化浪潮中,一个危险信号的集中爆发:当资本狂热退去,电动车真的还能撑起车企的未来吗?
翻开保时捷2025年三季度财报,最扎眼的不是销量数字,而是利润表上那个“-18亿”的红色印记。要知道,2023年保时捷的营业利润还高达68亿欧元,营业销售回报率稳定在18%,是整个大众集团的“利润奶牛”。仅仅两年,电动车业务就把这家以“运动、豪华”著称的车企拖入了回报率不足2%的泥潭。
问题到底出在哪?电动车销量的“断崖式下跌”是直接诱因。根据内部数据,保时捷2025年前三季度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下滑32%,其中旗舰车型Taycan销量暴跌41%,原本计划接棒的Mission X纯电超跑更是三度推迟上市——从2024年Q1拖到Q3,再到2025年底,如今连2026年能否量产都成了未知数。
“我们高估了市场对高端电动车的需求。”保时捷CEO奥利弗·布鲁姆在内部会议上坦言。2023年,保时捷曾豪言“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为此投入超150亿欧元研发电动车平台、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系统。但现实是,消费者不买单了:Taycan起售价10.5万欧元,比同级别燃油车911贵出2万欧元,却在续航(WLTP工况430公里)、充电效率(快充需35分钟)上毫无优势;更致命的是,开惯了911“声浪+操控”的用户,根本不接受电动车“安静得像台洗衣机”的驾驶体验。
新品推迟更是雪上加霜。Mission X原计划对标特斯拉Roadster,却因电池能量密度不达标、800V高压平台兼容性问题两度搁置。有供应链消息称,保时捷为了“赶进度”,甚至直接采购了第三方电池包,导致整车重量比设计值高出300公斤,操控性大打折扣——这种“半成品”状态,连内部测试员都评价“不如燃油车好开”。
当“豪华”和“电动”无法兼容,销量下滑成了必然。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在欧洲的电动车市占率从去年的4.2%跌至2.8%,中国市场更是被比亚迪仰望、蔚来ET9挤压,销量同比下滑56%。曾经被视为“转型标杆”的电动车业务,如今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
保时捷的溃败不是孤立事件,它像一块多米诺骨牌,推倒了整个大众集团的电动化布局。作为大众集团旗下利润贡献最大的品牌(2023年贡献集团42%的利润),保时捷的业绩跳水直接导致大众集团紧急下调全年预期:原本预计的12%营业利润率,现在被迫降至9%-10%;电动车销量目标从150万辆砍到120万辆,这是大众集团2025年第二次下调电动车销量目标。
大众集团自己的电动车业务也好不到哪去。ID.系列作为“电动化主力”,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18%,其中ID.3因软件BUG频发,被用户吐槽“花25万买了个半成品”;ID.4在美国市场因电池起火隐患召回3.2万辆,直接导致北美电动车市占率跌破1%。更尴尬的是,为了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的价格战,大众被迫将ID.3起售价从3.5万欧元降到2.9万欧元,毛利率从12%压缩至5%——卖一辆电动车,还不如卖一辆燃油高尔夫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传统巨头的“油改电思维”正在付出代价。大众集团的MEB电动平台,本质上是在燃油车MQB平台基础上改造而来,电池包像“补丁”一样塞进底盘,导致车内空间小、操控性差;保时捷的J1电动平台虽然号称“纯电专属”,但核心技术仍依赖燃油车时代的机械架构,比如沿用了911的后驱布局,却因电池重量导致前后轴配重失衡,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对比特斯拉4680电池+CTC(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比亚迪e平台3.0+刀片电池的“纯电原生”方案,大众集团的电动化更像“穿新鞋走老路”。一位大众中国高管私下承认:“我们的电动车,本质上是‘用电驱动的燃油车’,没有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续航、充电、智能体验,反而把燃油车的优势(比如操控、品牌溢价)丢了。”
保时捷和大众的困境,撕开了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遮羞布”:过去几年的销量暴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炒作和政策补贴催生的“泡沫”,当补贴退坡、资本冷静,真实需求才慢慢浮出水面。
先看政策端。欧洲是电动车补贴退坡最彻底的地区:德国从2023年起,将电动车购车补贴从6000欧元砍到3000欧元,2025年直接取消;法国、英国跟进,导致高价电动车(起售价超4万欧元)销量应声下跌——保时捷、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首当其冲。中国虽然仍有补贴,但主要针对15万元以下车型,对保时捷这类高端品牌几乎无影响。
再看资本端。2020-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融资额超5000亿美元,车企、电池厂疯狂扩产,导致2025年全球电动车产能过剩超30%。以电池为例,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的产能加起来够年产3000万辆电动车,但全球实际需求只有2000万辆——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和利润暴跌。
更重要的是用户需求的“分层”。不是没人买电动车,而是“盲目买电动车”的时代过去了。10万-20万元价位,比亚迪、五菱靠性价比和实用性占据市场;20万-30万元,特斯拉、小鹏靠智能驾驶和品牌溢价吸引年轻用户;但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用户要的是“身份象征”和“独特体验”,而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车,既没有燃油车的“经典感”,又没有新势力的“科技感”,自然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全球30万元以上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22%,而10万-20万元价位销量增长15%。这说明,电动车市场正在“去泡沫化”——只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比如续航、充电、使用成本)、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活下来。
保时捷和大众的案例,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电动化转型不是“换个动力系统”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从底层逻辑上重新定义“汽车”。如果只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换成电池,却没有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被市场抛弃是必然。
真正的破局点,或许在于“体验重构”。特斯拉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重新定义了“出行体验”,比亚迪用“刀片电池+DM-i混动”解决了“续航焦虑”,而传统车企需要思考: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如何把它和电动化结合?
以保时捷为例,它的核心优势是“运动基因”和“驾驶乐趣”。如果能把电动化和“驾驶乐趣”深度融合——比如用四电机独立控制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用电控系统模拟911的声浪和换挡顿挫感,甚至开发“电动化专属的驾驶模式”(比如瞬间爆发1000牛·米扭矩的“赛道模式”),或许能重新打动用户。可惜的是,保时捷目前的电动车,只是简单地追求“加速快”,却丢了“操控精准”这个立身之本。
对大众集团而言,需要彻底抛弃“油改电”思维,拿出“断臂求生”的勇气。比如,停止在MEB平台上浪费资源,全力研发纯电原生的SSP平台;学习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自己下场造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把成本降下来;甚至可以考虑“分品牌作战”——大众品牌主打20万以下性价比市场,奥迪、保时捷专攻高端智能电动市场,避免内部互相消耗。
更重要的是,车企需要明白:电动化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未来的竞争,不是“燃油车vs电动车”,而是“谁能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无论是电动、混动还是氢能,只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续航、充电、安全、成本、体验),就是好技术。盲目押注单一路线,最终只会被市场教育。
保时捷18亿欧元利润蒸发、营业回报率跌破2%,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资本狂热驱动的“电动化大跃进”正在退潮,车企再也不能靠“讲故事、画大饼”赢得市场。另一个时代正在开始:用户需求驱动的“体验竞争”时代,谁能真正理解用户、解决痛点,谁才能活下去。
对消费者来说,这未必是坏事——当车企不再盲目追求“电动化指标”,而是回归产品本身,我们或许能买到更安全、更好开、更具性价比的电动车。对整个行业来说,保时捷和大众的“阵痛”,或许是一次必要的“刮骨疗毒”——只有挤掉泡沫,才能让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和产品浮出水面。
最后一个问题:下一个被“戳破泡沫”的,会是谁?这个答案,或许藏在每一家车企的研发实验室里,藏在每一份用户反馈报告里,更藏在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真实需求”里。而保时捷和大众的案例,不过是提前敲响的一记警钟。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