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春日雁荡、天台写生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6:30 1

摘要:启程南下写生。甲辰年春节过后,虽然立春节气已过很久,但极端寒流屡次来袭,海曲古城连降大雪,路面结冰,出行不便,我南下写生的时间一再拖延。正月十三日,黎明早起,我携带画具,妻子帮忙拉行李箱,滑着冰雪,小心前行去公交站点,乘上了首班去高铁站的K1公交车,近一个小时

来源!藕香居

正月十三日,天气晴。

启程南下写生。甲辰年春节过后,虽然立春节气已过很久,但极端寒流屡次来袭,海曲古城连降大雪,路面结冰,出行不便,我南下写生的时间一再拖延。正月十三日,黎明早起,我携带画具,妻子帮忙拉行李箱,滑着冰雪,小心前行去公交站点,乘上了首班去高铁站的K1公交车,近一个小时到达高铁站,顺利坐上了南下雁荡山的列车。

傍晚,到达此行的第一站台州黄岩。画友潘晓群前来接站,告知九社画友们已在酒店等候多时,我们与自安徽黄山来的画友陈琦汇合后,乘车直奔酒店。至酒店,房间中有九社社长南鹤,成员王裕祥、李兼、张良、傅香红、黄建立,众人分宾主坐定,把酒叙旧,十分尽兴。九社是台州的一个书画群体,自南鹤兄出任社长后,定期组织活动,积极吸纳各方英才,群体的成员已经不局限是台州籍,九社也越发具有影响力。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都有醉意,于是散席而归,时酒店外大雨如注……

正月十四日,天气晴。

至雁荡山写生。早饭后,我同陈琦乘坐潘晓群的车自黄岩出发至雁荡山能仁寺院。

车进寺院,恰巧遇见寺院方丈了法大和尚,了法法师早年在浙江宁波天童禅寺出家,1981年入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21年升座为雁荡山能仁禅寺方丈。此时法师正忙于筹备寺院明天开幕的兰花展,展厅设在藏经楼一楼法堂,走进法堂,但见各式兰花已陈列到位,参展者正忙着做细节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众人帮忙一起搬运了一些物件,上楼与了法法师小叙后,各自携行李到客房整理安歇。我们此行的住处安排在寺院最北侧正见楼二楼,客房窗外正对燕尾瀑,位置绝妙。

午后,三人出寺院,就近画燕尾瀑一带景致。此次写生我准备的是历年来裁下来的六尺小长条纸,长度180厘米,宽度约30厘米左右,尝试着寻找一些横幅长卷构图,这就增加了处理画面的难度。这一带的景致主要由瀑布、能仁村、能仁寺组成,溪流与山路蜿蜒交错其间把三者联系了起来。燕尾瀑周围植被非常茂密,收入画中时要人为做一些删减,找出画面的疏密对比。处理能仁寺寺院建筑时,在透视上要做一个调整,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处理方法,画中房屋的透视线要尽可能拉平,画面可以偏俯视一点,但一定要避免出现仰视。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 180×30cm 纸本水墨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中写道:“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山水画“以大观小”至关重要。北宋李成存世的作品不多,又很少画建筑物,从他的《晴峦萧寺图》中可以看出画中寺院的塔就略带有仰视的感觉。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近现代山水画大家中陆俨少和李可染二位先生的成就都很高,被誉为“南陆北李”,在他们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出现建筑物仰视现象,陆俨少的《喝水岩》中的楼阁就出现仰视看到二层楼板底部的形象,李可染的《苏州虎丘》作品中的桥和塔同样出现仰视,这种情况多会出现在写生作品中,人们受眼前实景所限,忽略了“以大观小”。

正月十五日,天气阴。

“之江同心·瓯越兰馨”---温州美丽寺院建设暨温州佛教书画院兰花展在能仁寺藏经楼一楼法堂开展。展览开幕式在藏经楼举行,温州市、乐清市的相关领导以及佛教界的大德高僧出席了开幕仪式并分别致辞,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代表主办方致感谢词,仪式流程朴素简约、气氛庄重热烈。

步入展厅,各种兰花竞相绽放,令人目不暇接。展出的兰花有翠一品、宋梅、集园、大富贵、龙字、雁荡水仙、宁波水仙等70多个品种,展览同时也展出了法大和尚、月明法师的书画作品:兰花与书画相配,十分雅致;兰气与墨香盈室,沁人心肺。实是一场艺术盛宴,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九社南鹤社长,成员傅香红、黄建立、李兼、王贻正等先后从黄岩赶来参观展览。午餐,寺院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素斋。午后,九社的同仁们在寺里写生兰花,我独自步出寺院,就近写能仁寺胜境图。长卷的构图有时需要移步换景:在一个视点内把需要的景物画好后,再寻找另一个角度、视点的景物,写生位置需要挪移,将前后两段景物自然连接。我画山水写生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将此地丘壑变化集中表现出来,在遇到高低不同视点景物时,需要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的各种处理手法,使画面符合画理的同时也要合自然之理。在写生这张图卷时,我所处的位置是在低处,无论是画能仁寺院还是院外的燕尾瀑,画家要把视点拉高,才能把它表现出来。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其实就是一种对景创作,是画家主观处理的结果。画家通过感受生活,面对素材给自己带来的一种体验,通过笔墨结构来把它表现出来,也就将生活素材转换为创作笔墨素材,画家的笔墨质量决定素材的提炼纯度,笔墨的特性、特质,决定了作品语言、画风、个性,也就是画家的个人面貌。画家最初写生手法可能会借鉴前人的比较多,包括用自己喜欢的一些老师的画法,学院里学生作品很多像老师的风格,就是这样导致的,这是必经之路。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齐白石在五十七岁之前所画花鸟画多是八大山人的样式,后来才变法创作出红花墨叶的个人面貌,没有这个变法就没有齐老后来在美术史的地位。因此,初学者先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语言、方法,试着将画面处理完整,一段时间后,通过在写生中逐渐探索出自己的笔墨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在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象中寻找一种自己的感受,找到适合自己抒发情感的笔墨形式,这样坚持下去,才能逐渐画出属于画家本人的作品。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以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走传统绘画这一路,不是十年、八年就可以探索出来的。因为传统绘画,不仅仅需要画出来自己的面貌,同时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笔墨质量,画家要有书法训练、文学修养,这一切都需要慢慢养。至于那些借鉴西方构成方式去探索的,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很难有高格调,不在议论范畴之内。

正月十六日,天气阴。

石梁大瀑布写生。西石梁瀑布在雁湖景区,瀑高160米,两侧山崖危耸,崖上挂满藤蔓,瀑流泻于两崖之间,顶端被凸起的岩壁分割成数条细流,如烟如雾般缓流而下,十分优雅,瀑流汇集到底部,水流湍急,声若轰雷,奔入潭中,气势非常雄伟壮观。瀑布一侧就是西石梁洞,洞中有一座芭蕉庵,几年前,我和上明法师一起来此写生,曾在寺中吃过午餐。这次再来,发现洞内新修了楼宇,装饰一新,很惹眼,好在是洞外树木茂密,翠竹掩映,把崭新的建筑稍加遮掩,减弱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感觉。

西石梁瀑布适合画高远的构图,把这种高山仰止的大瀑布放在一个横式的长卷中,确实是有点难度。我试着从观瀑亭开始画起,一直画到刻有“西石梁大瀑”摩崖石刻的巨石,然后将画具移至巨石一侧,继续画山间溪畔、水口。画卷右侧起手加上山峰,着重刻画山崖的缠藤,杂乱无序地盘绕在崖壁上。溪涧沟壑中:树木高大,参差不齐,直冲霄汉;丛竹舒展,摇曳多姿,掩映其中。在处理远山时,我将来西石梁途中看到云烟缭绕的景致加到画中,云烟变幻,恰似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这种长卷的写生,在移动视点后就面临山形变化后的画面连接统一问题,在处理到整幅画中,要做到视觉上的舒适。长卷式的构图,视点必须要移动,在移动中将自然中的景物展开,使画面的丘壑丰富起来,如果画家的视点固定在一个位置,可能就会出现一叶障目。写生是对景创作,写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是画家自我意识与客观现象相碰撞而形成的一种外化,是自然形象迹化为笔墨意象符号的过程。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临近中午,潘晓群和陈琦离开,去景区门口附近村中吃饭,下午他们要转移至梅雨瀑、罗带瀑写生。我独自留在西石梁,吃了从寺里带来的两个馒头后,继续画长卷,下午四点半,三人在景区停车场回合,驱车返回能仁寺。

正月十七日,小雨。

上午去净名谷写生。去年我也曾在净名谷写生,此处显宝法师正在主持重建净名禅寺,今年再来,发现寺院建设又有了进展。三人在一廊下避雨写生,我感觉此地没有长卷的画意,就画了一小幅写生,南京的画友相磊兄邀我参加他策划的“春山在望”展览,于是就决定用此画参展。临近中午,众人返回能仁寺就餐。

午后,雨势更猛,我想到能仁村的路廊可以避雨作画,就决定去画雁荡民舍,躲在路廊里避雨画《雁荡山居图》。这种构图在处理建筑物时需要注意它的透视关系,为了适应这种长构图,我把本来紧凑的物象关系人为拉开距离,在表现时也尽最大可能将此地的丘壑特色容在一卷中。

傅抱石论中国画的写生按:游、悟、记、写四个步骤进行,这四个步骤强调的就是中国画写生要注重游观,做到意在笔先。根据这种绘画写生步骤,在写生前就要把你想画的景物从不同角度来去观看:山形面面观,树也是要四面去看,找到最能够打动你的那一形象。“游”的目的就是寻找最美的形象以及此地丘壑大意;“悟”就是对这些形象构图加工,感悟思考画面的章法布局,处理手法等;“记”是动手记录一下,可以是大的轮廓构图,也可以记录具体细节、精微的部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相机拍照可以代替一部分“记”的内容;“写”是用笔墨的方式把物象呈现在画面中。这四个过程不是相互独立的:“游”的过程中也含有“悟”的过程,怎样经营位置,怎样把自然丘壑转成胸中丘壑,“记”和“写”的过程中也会在突发新的“悟”中去调整变化。陆俨少先生作画的“生发”就说明了画作不完全是最初构思设计的结果,创作过程中会随着画家的笔墨和所思、所悟随时调整变化的。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能仁村路廊内设有三官堂,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晚上六点多,我基本完成此卷,待收拾好画具,拜谢了三官大帝后,此时夜幕降临,借着昏暗的街灯,踩着湿滑的山道,步行回到寺院。

正月十八日,天气阴。

大龙湫写生。因画友潘晓群昨天回黄岩,我和陈琦商量步行前往大龙湫。自能仁寺至大龙湫步行需要四十多分钟,丙申年(2016年)正月十五日,我曾雨中从能仁寺走去大龙湫写生,那时寺院早课特别早,我早餐后起身出发,到了大龙湫后天还是黑的,整个景区也空无一人,只有龙湫水伴着风雨在恣意挥洒,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因而我印象特别深刻。如今回忆往事却是八年前的事情了,不免慨叹时光易逝,事业难成。因为经历了疫情,寺里的僧众身体比较虚弱,方丈了法法师就将寺里的早课推迟,所以能仁寺现在的早餐比以前晚很多,早饭后七点多钟,我和陈琦背好画具出发。

到达大龙湫停车场,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了,此时游客不是很多,我把画具卸下,和陈琦一起去参观停车场北侧的龙湫院。这个小院的大门像灵岩寺的老院大门,很古朴,每次来此地我都会多看几眼,但从来没有进去过,今日正好走累了,借着休息的空隙进去看看。龙湫院门前立了一块石碑,我仔细读着碑文,知道此院原名龙湫庵,为雁荡山佛教开山祖师西域罗汉诺矩罗尊者观瀑涅槃处,尊者是十八罗汉中的静坐罗汉,弟子们为了纪念尊者,在此建庵。我正在读碑文,听到已进到院子里的陈琦喊我,我转身看去,见一位僧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跟在陈琦身后,让他进殿烧头炷香,我也不太喜欢这种感觉,就决定不进龙湫院,和陈琦匆匆离开了。

自龙湫院继续前行约十分钟,便进入了大龙湫景区。沿着山道前行,剪刀峰、千佛岩映入眼帘;伴着潺潺溪水,骏马图、一帆峰已在身后,不觉来到大龙湫。龙湫高197米,也是适合画高远的构图,这次要把这么一个高大的瀑布放在一个长卷中,我构思截取了瀑布下方接近水潭的这一段来表现,着重表现瀑布从潭水溢出,流入谷底的情景,将观瀑亭、茶楼也表现在画中,把不同角度的景致做了合理的融合,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出这一带的丘壑大意。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上午九点,潘晓群自黄岩来到大龙湫,我们共同在观瀑亭处写生,下午四点半走出景区,乘坐潘晓群的车回到能仁寺。

正月十九日,小雨。

东石梁洞写生。东石梁洞我画过几次,这次要把洞画在一个长卷中,处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试着将画面进行了分割,处理成洞与洞相连的感觉,把分布在两侧的十八罗汉安排在洞的一侧,观音像位置也做了一个调整。此时洞外下着大雨,洞口崖上也就形成了有很多条瀑布,就将此景加在画面中。

石梁洞口的崖壁上有藤蔓植物,洞中的石头上是不生草的,洞中只能有绿植,这就是体验生活的结果。写生完以后我把长卷铺在地上展开,仔细推敲,感觉十八罗汉像安排放在天然的石洞岩壁上,可能效果会更自然,使洞更逸野,减少一些人工气。在画十八罗汉时,我还是很吃力的,今后还需要加强对人物造型能力的训练。陆俨少和李可染先生画中的点景人物都非常生动,他们的造型能力很强,是我学习的楷模。

回到能仁寺,晚饭后对白天的作品继续进行整理,又在画卷左侧空白处敬录了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被称为“经中之经”,全文260字,我在抄录时竟错了两处,足见心还不够静。《遗教经》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生活在多变、快节奏的世界,令人很难“制心一处”。禅宗讲的坐禅、禅定就强调修心,时刻打住妄想,修行先要修心。《维摩经》讲“摄心是道场”,管理自心,本身就是道场。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讲到的四字口诀“守一不移”,原文是:“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有耐心,持之以恒。如此,修行的境界就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正月二十日,小雨。

画《能仁寺胜境图》。早饭后,潘晓群有事返回黄岩,我到能仁禅寺鼓楼上避雨,构思长卷布局:把寺院以及北侧的燕尾瀑一带景致组成一幅画卷。上午在钟楼把能仁寺全景画出,又把寺庙南侧的沟壑山崖表现出。午后移到寺院的钟楼避雨作画,将寺院北侧的燕尾瀑以及对面的能仁村收入画卷。

就这幅画来说,构图有平远和深远。清人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境界章提出传统山水画分疆的三叠、两段的不足之处。所谓叠,就是一层是地,第二层树,第三层山。两段就是景在下,山在上,通过云气来做一分隔。石涛是反对这种程式化的处理手法的,长卷构图也要打破这种三叠、两段的形式,突破这种程式化、概念化的处理方式。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写生就是要把大自然中丘壑变化巧妙表现到画面中去,使它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画面首先要合乎自然之理,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笔墨结构的合理性,墨色的浓淡、画面的疏密等等,这都属于笔墨结构的问题,而山的脉络走向、云的变幻、路的出入、水的源流,都是属于自然之理范畴。要掌握画作中的笔墨结构,画家借鉴前人作品,可以不出画室,在案头中解决,但要掌握画中的自然之理,画家就必须以天地为师,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生活。

正月廿一日,天气阴。

大龙湫写生。因为连日下雨,我通过正见楼窗外燕尾瀑的水势判断大龙湫的水一定会很大,于是决定再去看一看,同伴陈琦选择在能仁村就近寻景写生。

进入大龙湫景区后,途中要经过一处路廊,廊下有一块巨石临水凸出,石上藤蔓缠绕,周围树木参差,各具姿态,我决定将此景取在画中,然后再接上大龙湫组成一幅画卷。因为天气预报两个小时后山中下雨,此地又没有避雨处,到了目的地,我抓紧磨墨理纸开始下笔。

我按照构图设想,匆匆画完此地大意,收拾画具继续前往大龙湫。路廊到大龙湫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的,约十分钟到了大龙湫,果然不出我所料,水势很猛,见瀑布真如雪崩一样,从天庭散落下来,自高空中连续扔下的一个个雪团,在半空中散开,伴着长长的白色烟雾尾巴,钻入潭底。撒向潭中的瀑流在碧绿的水面上激起一道一道白烟,形状弯曲多变,恰似无数条白龙在潭中隐现。这是我自2016年第二次见到如此壮观的大龙湫。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此时山中下起了雨,雨水伴着恣肆的龙湫水,使整个山谷都是湿冷的,即使我在忘归亭中作画,也会将毡纸打湿。我无奈退到很远的一处建筑房檐下坚持作画,大概一个小时左右雨停了,又移至下方靠近水潭处继续作画。这幅画的构思创意就是一个删减组合,自然界的景象是千变万化的,写生时可以抓住此地的几个比较鲜活的亮点,围绕主要情节去组织处理画面。待到我完成画作步行离开景区,返回能仁寺时已经晚上七点钟了,寺院早已关门,幸好画友陈琦帮忙从里面开了寺门。回到住处,我已是疲惫不堪了。

正月廿二日,天气晴。

灵峰写生。灵峰是雁荡山的精华,景区内有各种天然洞穴,洞内建有寺庙、道观,佛教著名的有观音洞,道教有北斗洞,另外还有雪洞、灵峰古洞、苦竹洞、长春洞、将军洞,每一洞都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因为我此行是画长卷构图,所以不适合画灵峰全景式画面,着重以山底部的溪流为主线。在构思画面时费了一些心思去经营:画中的主体就是果盒桥、果盒岩、果盒亭,中段把双笋峰画上去,作为长卷的前后转换环节,峰的右侧上实下虚,以溪水为连接,转到峰左侧后,画面下实上虚,使画面形成节奏变化、疏密对比。将近十一点,我画完了果盒三景一带大概后,去合掌峰观音洞拜会显庆法师。

观音洞是雁荡山最灵验地,香客众多,游人如织。壬辰年春,我和上明法师来此地写生,有缘住在观音洞,结识了住持显庆法师,这次前来,又是一个辰龙年,不觉已过十二年了,住持显庆法师也已经荣任乐清佛教协会副会长。在禅悦阁见到显庆法师,吃了几杯茶后,我起身前往观音洞。过了七宝塔,步入观音洞大门,穿过天王殿,沿着石级继续攀登,到达第九层大殿。我敬香礼拜后,与在大殿的祖慈法师一起返回斋堂就餐。

餐后,我继续返回原处写生,把起手一段画完后,收拾画具,转移到合掌峰前面广场,接着画这一带景色。山间的溪流叫鸣玉溪,溪上有一座通往灵峰古洞的石桥也就命名为鸣玉桥,桥边溪畔古树参天,树上缠绕着藤萝,干上、枝上密密匝匝。中国美院何加林、张谷旻两位老师都画过此地。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写生时,山间传来优美的越剧,一男一女两位古装人物徐步进入画面,款款走上鸣玉桥表演,令我感觉置身在古人山水中。下午四点半,潘晓群开车接我回到能仁寺。

正月廿三日,天气晴。

筋竹涧写生。近来在手机上经常刷到雁荡筋竹涧的视频,是雁荡山非常野逸的地方,游客很多,都是从芙蓉镇上来的,全程走下来大概要一个多小时。我游筋竹涧都是从上往下走,十几年前曾经下到底下接近出口的水库,那时道路破烂不堪,损毁严重,非常难走,近年来做了修整,平坦多了。

涧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能仁水电站这一带,另外就是快到涧尽头的一段峭壁,沿石级盘旋上去就出了涧,再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能仁寺和燕尾瀑。这次写生天气多雨,涧中又无处避雨,所以一直没有机会画,趁今日天晴,众人一起下到涧里写生。我试着把能仁电站和有带石级峭壁这一段连在一起,画成一个手卷,寻找个以前没有画过的构图。

上午先从水电站周围画起,把水电站两侧的崖壁,还有路的出入,做了一个交代。下午往回返到涧顶部悬崖处,将上午画的景连接起来。因为今天是星期天,游客特别多,他们大多都是从芙蓉镇徒步上来,走到能仁寺后往回返。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一批批游客中,其中有一群小学生,由家长带领着,来到此处后都席地而坐,开始聚餐。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的快乐可能是聚在一起吃泡面、零食远远胜过欣赏自然美景。有几位小同学和家长围过来看我们写生,同伴潘晓群就特意问一下他们知不知道这叫什么画,人群中却很少有回答出的,于是我和潘晓群就给他们作了普及,心中也不免对中国画的未来前景感到担忧。

正月廿四日,小雨。

至灵岩写生。灵岩景区有灵岩寺、小龙湫、双珠谷、莲花洞等景观。这次前往画长卷构图,先从灵岩寺开始画起,灵岩寺有老的寺院和新的大雄宝殿,它们之间少了一些联系,写生时我在两者之间加上了几座建筑,使它们成为一个院落。

山中的雨越下越大,我在伞底下勉强作画,后来躲到一个茶室房檐下坚持画下去。午饭是灵岩寺提供了方便,饭后,潘晓群和陈琦去到双珠谷写生,我继续画上午的长卷。

画的左段在经营位置上我费了很多心思,怎么把灵岩寺、小龙湫、天柱峰这种位置关系处理好?我撑起伞,游走在这一带,从不同角度寻找感觉,逐渐找到了处理的方法,使长卷的起和收的形式有所变化。雁荡灵岩有飞渡表演,表演者模仿早年雁荡山民采药的情景,腰系绳索从天柱峰滑下,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右摆荡,十分惊险。陆俨少先生曾有表现雁荡山人这种采药情景的画作,极为生动。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雁荡写生】局部之三

下午五点,返回能仁寺。按计划明天就要离开雁荡山去天台山。晚饭后,三人各自拿上此次的写生稿,到藏经楼请了法法师点评指教,了法大和尚看后对大家一一鼓励,赞叹不已。

正月廿七日,天气晴。

自雁荡山出发去天台山。早晨,众人告别了法法师离开能仁寺。在能仁寺兰花展中,我们结识了一位大荆的参展人李雪清兄,三人商定先去欣赏一下他的兰园。到达后,见几十亩的山场里盖了好几处兰棚,偌大的兰园都是由他自己一人打理,我不禁佩服他的吃苦耐劳。雪清兄也喜好收藏兰花题材的各种木雕器件,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房间的藏品,令我大开眼界。兰园大门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由山水名家周沧米题写的“翔凤谷”,了解后得知周先生是大荆人,与雪清兄交往密切,他的故居就在兰园西侧不远处。离开翔凤谷,我们驱车来到石门潭,雁荡山上游十八滩溪水经百折迂回后,在此汇聚成雁荡山最大的巨潭,潭两侧山崖对峙,状若石门,故名为石门潭。明代画家叶澄绘有《雁荡山图》,起手处就是从石门潭画起。我十几年来往雁荡山写生,从未能一睹其风采,今日得观真容,自是幸事。

去天台山要经过黄岩,潘晓群告知,九社成员松溪美术馆葛张良馆长中午在黄岩请大家吃饭。松溪美术馆位于澄江街道驻地,是葛馆长为纪念他已故画家父亲葛岩法老先生建造的,松溪是葛老的笔名。去年“九社十年展”在此展出时,我去雁荡山写生,顺道参观了美术馆,当时没来得及和葛馆长打招呼,看罢后匆匆去了雁荡山。车行进了半个多小时,到达松溪美术馆,青砖黛瓦,如见故人,感觉非常亲切。馆长早已在美术馆等候,九社南鹤社长也特意赶来与大家会面。此时,馆里正在展出“守真虚静”朱贵东个人书画展,我们认真欣赏着展览作品后,又拜读了美术馆陈列的松溪老先生的遗作,先生以花鸟画为主,兼善山水、书法,在众多的陈列作品中,有一组老先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时画的花鸟写生小品,令我眼前一亮,落款是“甲申年夏”(2004年),作品尺幅不大,用笔精到,墨色温润,造型以勾线与点厾墨块形成对比,画面节奏感很强,堪称松溪先生的精品,我不由得更加仰慕先生。午餐安排在美术馆对面的酒店,众人自正月十四在寺里吃斋,已经十几天了,今日面对饕餮盛宴,自然开戒。餐罢告别南鹤社长、葛馆长,大家向天台山出发。

【松溪花鸟写生作品】

黄岩到天台山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车行到山里,天空下起雨,山路雨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小心行驶,平安抵达石梁景区。我此行还是入住在方广村农民汉山庄,安顿好行里住处后,潘晓群有事返回黄岩。此时已是下午四点钟,我和陈琦撑伞前往石梁飞瀑一带赏景,途中见毛竹成片断裂,下方广寺前几株古树拦腰折断,巨大的枝干散落在树丛中,毛竹、树干黄白色的断裂面在翠色中格外刺眼,山间一片狼藉。

回到住处,询问山庄老板,才知道石梁景区十天前遭遇了自2008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极寒冻雨天气,树、竹都是因为结冰后不堪重负而折,当时路上结冰,石梁飞瀑都冻住了,景区关闭十几日,才开放没几天。我听后沉思许久,此行写生原计划是先到天台山,再去雁荡山,临行前我和潘晓群收到能仁寺方丈了法大和尚的请柬,邀我们正月十五参加寺里的兰花展开幕仪式,所以我们才改变了行程,先到雁荡山写生,不想正巧避开了天台山这罕见的冻雨天气,真是要感恩了法法师的先见之明。

正月廿六日,天气晴。

开笔画来石梁后的第一张画。早饭后下到石梁飞瀑处,行进间构思着画面,决定长卷从石梁飞瀑开始,按照水的流向,自左往右画起。因连日降雨,石梁飞瀑水量特别大,这也是我来石梁见到水量最大的一次。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 180×30cm 纸本水墨

从飞瀑画到下方广寺,以石桥为准转折点,然后接着画徐霞客观瀑处、妙音亭,还有在这里摆摊卖小吃的,极具有生活气息,也试着把它表现在画卷中。长卷构图在处理画中长线条走向要一致,画的过程中可以把需要的长线大体位置确定好,先不要急着画出,等主体画面完成以后再根据画面把这些线连一连,以避免出现视觉错误。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三

长卷画中疏密问题,在后期要去调整。因为我在作画过程是卷着纸一段一段画下去的,所以画的疏密处理不能做到很恰当,待完成以后在整理阶段就要加强疏密对比,让密处密不透风,这样疏朗的地方就更能疏可跑马。此地的小吃摊点也是方广村农民汉山庄经营的,所以午餐就在这里吃了碗面条,然后继续作画。这幅长卷在山间写生就用时了十几个小时,傍晚,山间气温越来越低,作画过程中我忍不住打了几个喷嚏,夜幕降临,匆匆返回住处。

正月廿七日,天气晴。

至中方广寺写生。早晨起来感觉喉咙肿痛,浑身酸痛,料想是昨天着凉了。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下到沟底,再攀登到中方广寺,试着画中方广神龙掉尾这一带的景色。

这一带景色是比较集中的,中方广寺偎依在小山坡上,石拱桥把寺庙与着山坡相连,桥下东来的溪流,和西南神龙掉尾的流水在此汇集,穿过石梁,奔到崖底,形成了下方的飞瀑。这一处的摩崖石刻也非常有名,在写生这一长卷时,我先从摩崖石刻开始画起。石梁方广寺相传是五百罗汉的道场,“栖真金界”摩崖石刻就是见证。从摩崖石刻再画到中方广寺,然后又转过身画神龙掉尾瀑布,实际上就是把此地的景致画了一圈。中午十二点,已经把大概构图完成后,回到住处,从山庄老板处要了一板胶囊,饭后服了一粒,倒头睡下,一觉醒来竟是夜幕降临了。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三

正月廿八日,天气晴。

继续到中方广处写生。我先将昨天的画继续丰富一下,加画了许多细节后,又重新构思第二幅长卷。这一幅试着将溪流穿过石梁飞下的丘壑大意表现出来:神龙掉尾的瀑流和中方广寺前的一股瀑流汇集到一起,穿过石梁奔向崖底,近处的中方广寺和远处的下方广寺遥相呼应。

写生就是一种对景创作,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对现实的景物都是要有所取舍、挪移,非常能够锻炼的人的构图能力、成画能力,要做到胸有成竹以后再去下笔。

这种长卷构图,我体会如果按画幅长度分为四段,那么二分之一处、四分之一处是节点。画面中的主要景物可以安排在左右四分之一节点处,二分之一处要慎重处理,尽量避免对称式构图,另外画面物象与长卷上下两条边缘线形成的形的也要做到变化,切忌呆板。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三

山水写生中也常常遇到面对景物取舍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的问题,我个人的体会是尽可能的做加法。在写生中多装取一些内容,使画面丰富起来。其实这个加法也是相对的,对于大自然来说,你无论怎么去细致刻画,你画的物像已经是做了减法。譬如画一棵树,即使你画得极为细微,像宋画中郭熙、李成的树一样,和大自然的树相比,也是做了减法。所以我们不要去过分担忧画得太具象,重点是把作品中的笔墨质量提升上去。

正月廿九日,天气晴。

到徐霞客观瀑处写生。因此处立有徐霞客观瀑石像得名。这一带丘壑变化丰富,介于叠糕和斧劈皴之间的岩石上,有几株奇树盘踞山崖间,巨大的树冠遮在山道上,各种姿态的树枝任意舒展,十分野逸。在树木的掩映下,临溪傍崖有一座妙音亭,供游客观瀑休憩,青瓦木柱,十分古朴。

自徐霞客观瀑处远望,石梁飞瀑如银河迸裂,自天际间奔流而下,周围翠竹满目,古木参天,绿的竹、白的瀑、赭的岩,相互映衬,特别惹人眼目。下方广寺隐藏在苍翠之中,与石梁边的中方广遥相互应,向游人诉说佛教天台宗的法脉,见证此地为栖真金界的胜境,法华晨光的胜地。

我展纸研墨,构思着如何表现此地丘壑大意。因为今天是周六,平日在镇上寄宿上学的摊点老板的儿子回到家里,跟妈妈也在这一带玩,小孩子一会儿趴在地上捉蚂蚱,一会儿跑到溪边捞鱼,还不时来我身边点评一下我的画。我刚画了徐霞客像,他就指出“没画眼睛”,过了一会儿,我在画中小吃摊点处又加了条石凳,他再过来就说了声“加凳子了”,观察非常仔细。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一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二

【甲辰春日天台写生】局部之三

为了能够午休一会儿,我和陈琦决定回住处吃饭。我将画具收好,画板背面的两行字又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并在试着读。这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一句名言:谁和我一样努力,谁就和我一样成功!我读给他听,并解释了大概意思,他看着我,好像听懂了。饭后休息了半个小时,我又来到此地继续作画。傍晚,景区已经没有游客了,小摊点也收拾整理好,他们母子就要回家了,小朋友来约我一起回去,我告诉他要画到天黑再走,他说“拍个照片回去画不行吗”?这句话又令我感到很意外,遭到我的拒绝后,他表情中略有失望,低声重复着画板上莫扎特的名言,母子俩回家了。

这幅长卷,我试着把石梁飞瀑、上方广寺、下方广寺、徐霞客像等融到一幅画卷中。因为感冒原因,虽然身体没有疼痛感了,但咳嗽不停,决定明天下山,这幅画也就是此行的最后一幅作品。

二月初一日,天气晴。

结束写生活动返回山东。

此次初春写生,我全部画横幅手卷式构图,每天不管风吹雨打,坚持搜得一稿。这种长卷比普通的四尺三开的构图难度大很多,经营位置颇费心力,日间野外需画七、八个小时,夜晚回到住处还需整理几个小时才能大概完成。如此日复一日,雁荡山得稿十一幅,移至天台山又搜得四幅画稿。按照事先计划,画完石梁后还要到国清寺、赤城山一带写生几日,因身体原因,我和潘晓群电话沟通后决定结束活动。二月初一日早饭后,我和陈琦下山至天台山高铁站,各自坐上了返程的列车。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宗是智者大师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创立的,所以又称为“法华宗”。天台宗最根本的修持方法是“止观”,“止”就是止息妄心,进入禅定。“观”就是观想思考,获得般若智慧。智者大师认为:止和观,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就叫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就叫狂,只有止观双修,定慧并重,才能见法性、成佛道。以“止观”法论中国山水画学习,对传统笔墨的修炼就是“止”,使画少狂野之气;对大自然的研究学习可以理解为“观”,可以增加画中个人面貌。传统和生活二者不可偏废,也如姜宝林先生所说,既要笔墨又要现代。

甲辰春日雁荡天台写生(请横屏欣赏)

来源:易手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