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赚钱多、工作稳、睡得好”几乎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现实中,这三者往往只能兼得其二,甚至连一项都难以保证。当加班成为日常、焦虑如影随形,睡眠质量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那一环。
对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赚钱多、工作稳、睡得好”几乎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现实中,这三者往往只能兼得其二,甚至连一项都难以保证。当加班成为日常、焦虑如影随形,睡眠质量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那一环。
在晚上十点半过后,大量年轻人开始进入一种“清醒梦游”状态:身体疲惫,脑子却异常活跃,思绪在客户、报表、KPI之间反复穿梭,直到天亮。
为了睡个好觉,他们试过各种方式。从800块一小时的颂钵疗愈,到健身房冥想、图书馆午睡甚至酒店开房,折腾了不少钱和精力,结果发现多数方式都是“花钱买安心”,真正能让人入睡的,反而是最近悄然走红的一种方式——去医院睡觉。
很多人以为医院的睡眠科是老年人开安眠药的地方,实际上,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睡眠科里,常年排队的主力人群已经换成了90后、95后。他们看起来年轻,却个个顶着黑眼圈,状态和中年无异。
在医院睡眠科治失眠,主打一套“对症下药”。轻度失眠者可以尝试针灸、香氛枕头、口服液等辅助疗法,北京某三甲医院甚至可以用医保购买治疗型枕头,配方里写着薰衣草、合欢花、丁香等成分,一些患者回家后当天就能安稳入睡。
而对于重度失眠患者,医院提供的是一整晚的睡眠监测服务:在病房中戴上传感器,实时记录脑电波、心率、呼吸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失眠的具体病因。虽然费用不低,一晚动辄上千元,但相比酒店、理疗、冥想,这种方式至少能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更重要的是,在医院病房里入睡,没有家务、没有信息流、没有老板,只有一张被包裹得妥帖的大床和一份理所当然的独处。对于长期睡不好觉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很多人误以为失眠是情绪引起的,实际上,在医院睡眠科的初诊中,医生往往会先排除生理性因素。皮质醇水平过高、缺钙、缺镁、甲状腺功能异常,这些都是常见的诱因。甚至还有人失眠的根源只是配偶打呼噜太响,直到做了睡眠监测才发现真相。
来自北京的陈明白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自年审期开始,长期加班到深夜,回家后躺在床上,脑子里自动播放第二天的工作清单,反复演练应对客户方案,睡眠质量持续下滑。尝试过各种理疗无效后,她选择去医院看睡眠科,医生建议使用带香氛的中药枕头,当晚效果立竿见影。
40岁的北京本地人小王则是另一类患者,典型的中年失眠。睡不着、心悸、莫名烦躁,最后选择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了一晚睡眠监测。他形容那晚是近半年睡得最沉的一次:“像是被强制关机,然后第二天自动重启。”
随着医院睡眠科逐渐“出圈”,不少年轻人开始将其视作治疗型酒店。有人甚至把睡眠科当作午休场所,利用医保做一次经颅磁刺激治疗——就像是给大脑做按摩,轻敲额头,半小时即入眠。
在这里,医生不会责怪你“太焦虑”,也不会建议你“放下手机早点睡”。他们会给你列出一套完整的助眠清单,比如: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不着就起身离开床、不要看时间、每日晒太阳等。每一个睡不着的夜晚,都有一套应对机制。
医院睡眠科像一个真空舱,在里面睡一觉,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暂停焦虑。你不需要解释,也不必掩饰,医生只关心你的脑电和心率,护士准时查房,仪器发出规律的声音,反而成了最天然的ASMR。
医院睡眠科的走红,折射出一个早已存在的现实:在高强度、高密度的都市生活中,睡觉早已不再是生理本能,而成了一种需要安排、治疗和管理的事。
而那张带监测仪器的大床,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都市人最后的庇护所。比起安眠药、助眠仪和香薰蜡烛,一场在医院里被理解、被照顾、被允许的睡眠,才是最踏实的休息。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