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以下简称“高百”)不久前在黄浦江畔圆满收官。这项从2016年起步的赛事,如今已成为中国高校间最具影响力的长跑接力赛事之一。今年全国超过1000所高校、20万余名学生参与了资格赛和分站赛,最终52所高校代表队与一支国际联队晋级总决赛。比
摘要:“高百”将成为中国校园体育的一张名片,连接更多的年轻人,用青春的脚步跑出属于中国的精彩。
2024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以下简称“高百”)不久前在黄浦江畔圆满收官。这项从2016年起步的赛事,如今已成为中国高校间最具影响力的长跑接力赛事之一。今年全国超过1000所高校、20万余名学生参与了资格赛和分站赛,最终52所高校代表队与一支国际联队晋级总决赛。比赛期间,“高百”相关话题多次登上B站热搜榜、抖音热榜,吸引了数百万网友围观。一些知名UP主自发记录赛事内容,成为这项赛事的“自来水”传播者。而比赛结束后,不少参赛高校已启动下一年的备战,充分展现了年轻人对这项赛事的热情。
如果说马拉松是城市的节日,那么“高百”则是属于大学生的盛典。这项比赛不仅仅是一场体力和意志的较量,更是一种对青春和集体精神的致敬。
为何“高百”能成为高校群体热捧的赛事?我们或许能从它的“燃”中找到答案。
图说:年度总冠军重庆大学野蛮生长队的队长王磊,被队员们簇拥并抛向空中。从箱根驿传到“高百”
“高百”常被比作中国版的“箱根驿传”。作为日本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长跑接力赛事,箱根驿传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被称为“新春的传统仪式”。箱根驿传承载了“为校争光”的情怀,通过接力赛激励着日本青年,而“高百”也因类似的情感内核而被赋予深厚意义。
然而,与有百年历史的箱根驿传相比,“高百”显得格外年轻,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不同于箱根驿传的精英赛制,“高百”选择了去“专业化”路线:参赛选手必须是普通在校生或校友,禁止专业运动员参赛。这种设定让“高百”更贴近普通大学生,强调全民参与而非精英竞逐。比赛主打母校情怀和团队协作,校园氛围浓厚,观赛体验亲切,比赛更具普适性。
赛事当天,赛道两旁人声鼎沸,各大高校代表队的后援团自发组成了庞大的“助威团”。这些后援团成员不仅包括在校生,还有许多毕业多年的校友。他们为选手们提供物资,呐喊助威,在选手疲惫时给予鼓励。这种无私地奉献和合作精神,是“高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块竖立在赛场上的校牌,都不仅是学校的标识,更是凝聚广大学生和校友集体荣誉感的精神旗帜。
“脆皮大学生”的逆袭之路
近年网络流行语“脆皮大学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困境。然而,在“高百”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青春面貌。赛道上,年轻跑者用汗水与意志展现了“拼尽全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对“脆皮”标签的有力反击。
“高百”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它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参与者的生活态度。长跑是一项磨练意志的运动,要求选手们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同时与队友紧密协作。许多选手提到,在比赛中培养出的坚持和毅力,也在学业和生活中成为了宝贵的品质。
体育思想家马约翰曾提出,体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高百”中,选手们收获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还有精神上的成长。他们学会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协作中体会团结的力量。这种经历让大学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感和归属感。
用体育书写教育新篇章
作为一项小而美的赛事,“高百”不仅以青春的热血点燃了大学生的激情,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百”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比赛本身,它还是一个关于责任、拼搏和团队的教育场。通过比赛,大学生们不仅锤炼了体魄,更从团队协作中感受到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意义。年轻人在接力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为集体而拼搏的力量和意义。
此外,比赛中的“去专业化”理念,给予普通大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这种“人人有机会”的公平性,也让“高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赛事。这种包容性的设计,也体现了赛事主办方在推动体育育人、全民健身方面的初心。
一场青春接力,中国式答卷
“高百”燃烧的不仅是跑道上的青春热血,还有中国大学生对体育和集体荣誉的独特理解。它通过接力跑的形式,将年轻人的个体努力与集体使命深深结合起来。比赛中的拼搏场景,背后的训练故事,以及那一块块闪耀着青春光辉的奖牌,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讯息:体育,不仅是竞赛,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正如网友“火车票的琐碎生活”所说:“风华正茂,接力中国,这不是箱根,这是中国的高百。”未来的“高百”,还将继续在更多赛道上书写属于中国大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成为他们人生长跑中最宝贵的记忆。
通过“高百”,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成长和蜕变,也感受到体育精神对青年成长的深远影响。“高百”将成为中国校园体育的一张名片,连接更多的年轻人,用青春的脚步跑出属于中国的精彩。
来源:炽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