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山教授:结直肠癌防诊治策略——战略思考与误区

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结直肠癌规范化防诊治水平仍有大幅提升空间。在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进行主题报告,对结直肠癌防诊治策略进行了战略思考。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结直肠癌规范化防诊治水平仍有大幅提升空间。在2024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进行主题报告,对结直肠癌防诊治策略进行了战略思考。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王锡山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肿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肿瘤学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俄罗斯结直肠外科协会荣誉委员、国际NOSES联盟主席、中国NOSES联盟主席。创办并担任《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主编,担任《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等十余种杂志的编委。

结直肠癌防与筛的思考与误区

01

对结直肠癌防控策略的思考

我国结直肠癌防控策略的实施应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战略层面上加强(图1)。在国家层面,应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增加资源投入,大力推广早期筛查及相关措施;在社会层面,医院、学会、协会等各部门协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落地,做到“专科医生同质化,病人治疗规范化”,搭建结直肠癌全流程防诊治路径;在个人层面,提高每个人的防癌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重视肠癌知识科普。

图1. 中国结直肠癌防控策略

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模型提示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进行防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正常黏膜上皮增生到息肉、腺瘤、早期癌,通常需要5~10年,而由早期癌再到进展癌,通常需要2~5年的时间。采取三级预防措施在不同阶段对结直肠癌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早期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结肠癌/肛管癌整合诊治指南部分,对结直肠癌的早期干预措施进行了推荐(图2)。

图2. 结直肠癌的早期干预措施

02

警惕结直肠癌

早防早筛、早诊误区

预防措施要因地、因人而异。人类族群庞大且个体间存在异质性,预防措施要因地、因人而异,早日实现个体精准防控癌症。

结直肠癌能够明确从筛查中获益。早期诊断大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晚期患者生存率约为10%。然而,目前早期大肠癌肠镜的检出率仅为12%。

筛查手段要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适应个体化需求。结直肠癌传统筛查手段包括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结直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其检出率高,但依从率低;FIT(粪便免疫化学潜血试验)依从性高,但准确度低。定量FIT以其更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而被推荐用于结直肠癌筛查,随后再视情况是否进行结肠镜检查。随着科技的进步,外周血CTC/cf-DNA检测、粪便试剂盒检测等新型筛查手段应运而生,临床实践中需因人而异、按需选择。

近年来,利用 AI 技术进行结直肠癌筛查成为一种新型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对结直肠肿瘤的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对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高对结直肠肿瘤的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结直肠癌诊断策略的进展与困惑

01

结直肠癌精准诊断:规范诊断路径是关键

通过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结肠镜、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对结直肠癌进行准确诊断。规范诊断路径成为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关键,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诊断流程,可使每位患者都得到准确、全面的诊断。“一滴血”“一滴尿”“一块便”以及“一口气”等无创或微创检测手段在癌症精准诊断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索。规范诊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是保护患者的关键,也是保护医生免受误诊风险的重要保障。

02

结直肠癌诊断策略困惑:影像组学将取代病理?

影像学及内镜下的诊断贯穿结直肠癌治疗的整个过程,其在协助医生进行肿瘤分期、预测患者预后、判定疗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影像学真的足够准确吗?影像组学是否将取代病理?

事实上,影像组学作为影像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尚处于初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对于影像学及内镜下的诊断技术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增加客观评价指标、结合临床信息、加强学科间沟通以及应用新技术(如AI)等手段,使其更好的指导临床决策,助力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

结直肠癌整合治疗的构建与探索

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强调构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

01

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是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为确保手术的成功,我们需遵循“三个理念,两个原则“——无菌、无瘤理念,损伤效益比理念,肿瘤功能外科理念,以及“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TME)、全结肠系膜切除原则(CME)。

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我们仍需辩证看待,因病、因人、因院、因地制宜,避免“一招鲜,吃遍天”的误区。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外科局部切除和根治性手术三种,其中,内镜下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如EMR和ESD,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正式迈入“微创时代”(图3),手术入路、切口、切除范围、平台等变量的创新,为患者带来了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

图3. 常见的结直肠癌微创手术

同时,淋巴结作为结直肠癌最常见转移部位,其外科处理策略也备受关注。外科扩大根治可以使患者生存获益,但淋巴结可促进癌症免疫治疗的成功。因此,淋巴结究竟是“敌”是“友”仍有待探索。

02

结直肠癌内科治疗:何为治愈?何为有效?

结直肠癌内科治疗以传统化疗药物为主,靶向药物及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异质性的存在,使得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03

直肠癌放疗策略思考与展望

直肠癌放射治疗是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辅助放疗、辅助放疗各有优劣(图4),CAO/ARO/AIO-94研究比较了新辅助放疗和术后辅助放疗在Ⅱ期和Ⅲ期直肠癌的疗效,11年随访结果发现,新辅助放疗在肿瘤局部控制率方面的优势仍然存在,但总体生存方面没有改善。该研究奠定了新辅助放疗相对于术后辅助放疗的优势。对于TME,术前新辅助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减少术中并发症和术中播散风险,并显著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以及提高保肛率。

图4. 辅助放疗和新辅助放疗的优缺点

直肠癌放疗策略应遵循“有的放矢”的精准治疗理念。新辅助放疗有明确目标,但有副损伤,而辅助放疗没有明确目标且有明显副损伤。术中瘤床放疗不仅目标明确,且最大程度保护正常器官,其在手术过程中直接照射到肿瘤区域,可精确控制放疗的范围和剂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如果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部位给予一个正确的剂量,术中瘤床放射治疗或许是未来放射治疗的探索方向。

04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

2017年可谓是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元年,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相继被FDA批准用于MSI-H或dMMR的mCRC的治疗。此后,多项研究夯实了免疫治疗的地位,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获得FDA/NMPA批准用于MSI-H/dMMR mCRC≥2线治疗。同时,免疫治疗在中国患者中的探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项评估PD-1单抗在中国经治MSI-H/dMMR实体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RATIONALE-209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CRC患者ORR达到43.5%,DCR为71.9%,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56.70%和68.60%。

尽管如此,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仍存在局限性,包括:受众人群有限,仅限于MSI-H/dMMR患者(10%~15%)和晚期患者姑息治疗;转化治疗缺乏高级别证据。此外,免疫过度激活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构建结直肠癌防诊治体系,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通过规范的防诊治全流程,提高结直肠癌生存率,使医患受益,让国家受益,从而实现打造中国抗癌标杆,早日攻克结直肠癌的目标。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务实,在务实中求真,在求真中前行!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