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青年全面成长需求的增强,夜校被重新激活并焕发生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文化传播和推动优质资源惠及公众的重要载体,夜校不仅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明折射,也反映出青年群体高昂的奋发状态和丰富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青年全面成长需求的增强,夜校被重新激活并焕发生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促进文化传播和推动优质资源惠及公众的重要载体,夜校不仅是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鲜明折射,也反映出青年群体高昂的奋发状态和丰富的文化需要,具有聚合青年群体、促进个性发展、营造学习氛围、增强文化自觉的社会效能。夜校的健康发展与机制保障,应统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助力更多青年在“有知有味”的夜校生活中积极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坚持价值导向:明晰夜校建设的目标定位
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夜校对青年成长成才、社会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要通过明晰目标定位和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来推动夜校发展行稳致远。
其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夜校本质上是教育的延伸,因此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传播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服务学员健康成长为基本理念与办学宗旨。同时,夜校应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坚守初心、充实内涵的方法与途径,立足师资选配、课程选择、课堂管理等环节,构建系统工作机制。尤其是在不断攀升的社会热度中,夜校更要保持清醒认知,依靠知识的魅力、科学的光芒和信仰的力量,让青年群体从“一时新鲜”走向“持续追随”。
其二,服务社会文化建设。青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精神生活富裕的强烈需求是选择夜校的重要动力。这就要求夜校一方面要明晰发展定位,立足青年发展需求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在耦合,积极打造新型文化传播阵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形式,借助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活动安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的下沉。例如,有的夜校尝试将一些面临失传风险的非遗项目以更加大众化、场景化的形式加以呈现,有助于促进青年对这些技能从基本认知升华为深度热爱。
其三,支撑终身教育体系。夜校要积极承担作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支撑能力,紧跟学习型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更新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同时,夜校既要充分考虑服务青年群体的基础性需要,也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领青年群体的发展性需求,有效融合回应和引领,积极拓展和丰富前沿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创新性课程,激发更多青年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
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汇聚夜校建设的青春力量
一方面,聚焦青年需要,主动问计于青年。不管夜校形式如何,青年群体始终是重要的参与主体。面对青年群体兴趣需要更加广泛、发展诉求更加鲜明的整体态势,夜校建设一是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充分考虑利用咖啡馆、特色街区、文化馆等各类场所,通过开设体验课、系列课、亲子课等多种形式来营造内容多姿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场所全面覆盖的联动格局和便于参与、乐于参加的学习氛围;二是注重观察思考,在“国潮文化”“博物馆热”以及“文创热”等青年文化现象和群体活动中深刻洞察青年群体的兴趣取向和群体特点,进而及时优化教学方案,融合期待视野,在兴趣激发和情感共鸣中提高学习效果、实现科学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鼓励青年创办,发挥同辈效能。数量和质量并存、形式和内容互促是夜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青年群体不仅是夜校的参与主体,更是积极的创办主体,因此要充分鼓励青年群体创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夜校,发挥青年群体的同辈效能和相知心理,以官方创办和民间创办的互补优势不断丰富夜校数量、形式、地点和内容。比如,鼓励青年群体利用自身技能,积极开设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线下夜校,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的志愿指导和交流互动。同时,政府在给予支持的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管和秩序维护,保障夜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学组织引导:建设夜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空间,夜校对于青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应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依靠科学的组织引导来保障夜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青年。
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夜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借助社会合力助推全面发展。为此,各地各部门需结合实际情况,从高质量人才培育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支持夜校发展,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推动夜校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夜校也应积极与各地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主动融入社会教育的整体治理与建设框架,遵守规矩、主动作为,将自身遇到的实际困难、痛点堵点及时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打造高效顺畅的组织运行机制。
其二,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夜校要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有赖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持续投入。因此,一是建立资源的社会化筹措机制,确保夜校运行和发展需求;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高效分发和精准传播;三是着眼于青年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推出“艺术夜校”“非遗夜校”“午间六十分”等新的文化服务形式,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其三,拓展教育空间。应不断拓展夜校的空间资源,整合传统夜校阵地和新的文化空间。为此,一方面要继续扎根于党群和团属的相关阵地,积极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宫、文明实践中心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发挥传统夜校空间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书店、咖啡馆、自习室、特色街区等公共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场景布置和主题设定,不断拓展夜校办学新空间。
其四,完善师资队伍。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夜校吸引力的重要条件,因而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发挥组织力量,重点利用好劳动模范、工匠大师、非遗传承人、岗位能手、行业标兵、能工巧匠和优秀志愿者等;二是社会化招募一批优秀师资,联合企业、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等,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项目化方式选聘优质师资;三是加强教师考核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统筹供需两侧:促进青年与夜校的“双向奔赴”
“夜校热”深刻折射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以及对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期待。因此,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紧盯社会发展需要和变化,不断促进文化供给和文化需要的动态匹配和有机协同,实现社会向上向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良性互动,推动夜校发展行稳致远。
其一,紧盯社会发展前沿,持续丰富课程形式。夜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主动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需求侧对供给侧的推动作用,面向需求侧改进供给侧,不断丰富内容供给和形式,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实现“一时热”到“一直热”的深度质变和长久陪伴。一方面,夜校要秉持“走近青年、引领青年”的开设初衷,在紧密贴合青年群体兴趣爱好的同时,开设更多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的课程,以吸引更多人群的深度参与,使得青年群体在更为优质广泛的资源供给中挖掘更多学习选择。另一方面,夜校可以通过挖掘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形成学习滋养兴趣、兴趣驱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其二,把握技术演进趋势,贯通线上线下空间。基于不同地域特点和人群文化需求的差异,夜校可以探索以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来充分贯通多维空间向度,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更多抓手。一方面,夜校可以积极借助“云导游”、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发挥现有优质文化资源效能,以夜校为纽带实现教育资源、先进技术和青年发展的同频共振。另一方面,夜校可以借助技术的深度赋能作用,深化资源建设和教学创新,通过构建文化资源地图等方式,积极宣传与推广夜校教学信息,从而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