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基于实际开发特色课程 促进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

摘要: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是城乡关系的纽带,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承载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县中相较市域高中,在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固然存在差距,但如果立足县域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同时坚守学校传统、创新发展路径,县中同样能够提升育人

县域普通高中(简称“县中”)是城乡关系的纽带,肩负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承载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县中相较市域高中,在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固然存在差距,但如果立足县域实际、挖掘资源优势,同时坚守学校传统、创新发展路径,县中同样能够提升育人水平,走出特色化发展之路。

河南省林州市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作为林州市的一所县中,林州市第一中学承载着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天然职责,而红旗渠精神也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优势资源。学校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出发,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探索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县中办学品质的可行之路。

一、构建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筑牢发展之基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抱定“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信念,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不朽的红旗渠精神丰碑。在红旗渠建设时期,林州市第一中学师生就自带粮食和工具前往崇山峻岭之间,投身于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涓涓渠水里,铺就了学校的精神底色;在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新时代,作为林州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林州市第一中学更需要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将这一精神之魂作为立校之根本、发展之动力,不断提升铸魂育人水平。

林州市第一中学立足精神之城的县域特色,构建以红旗渠精神传承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强化“传承红旗渠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体认,形成了“1238课程体系”。

“1”是指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和目的,以红旗渠精神作为资源和素材,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2”是指确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联动作用,互助互促,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带头弘扬传承红旗渠精神,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特质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用教师的状态影响学生状态。同时,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了解到的与红旗渠相关的知识,也可以作为教师补充教学的素材。“3”是实施“学、思、行”三个步骤,建立“理论+实践”的运行机制。“学”是要原原本本学习红旗渠相关的历史、红旗渠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的讲话精神;“思”是反思和感悟,师生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精神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找到问题症结,明确努力方向;“行”即笃行,面对困难与挑战,不认命,不服输,敢拼敢闯敢干。“8”是指借助“讲、读、唱、画、看、馆、研、课”八种方式,落实“学、思、行”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学校开展校长、班主任、教师、学生多层面宣讲活动,让每一名师生都成为红旗渠精神宣讲人,人人能讲红旗渠故事,人人会讲红旗渠精神;举办读书会、红旗渠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学深悟透,汲取精神营养;唱响红旗渠歌曲,打造激情燃烧的校园,提振师生精气神;举办以红旗渠元素为主的书法、绘画、手抄报比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组织观看有关红旗渠的影视片,让学生回到激情燃烧的修渠岁月,真切感受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深切体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身为红旗渠精神传人的自豪,激发向先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设红旗渠精神教育馆,展出历史图片、实物、文字报道、视频资料;依托红旗渠工程、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精神教育营地、林州特色产业基地和林州红、绿、蓝三色文旅资源,打造学校研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开发红旗渠校本教材,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学校尽可能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不断浸润在红旗渠精神中,从中汲取力量,塑造自我。

按照学校“1238课程体系”要求,教师结合班级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活动主题和目标任务,自选具体活动方案,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活动开展、探究体悟中全身心、全过程参与,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自主发现、个性化生成。“重走千里长渠,赓续红色血脉”远足活动是高一新生入校第一课。高一全体师生沿红旗渠徒步,家长代表提供后勤保障。活动结束后,师生会以多种方式展示心得体会。学生可以在长途跋涉中切身感受先辈修渠创业的艰辛;教师、学生、家长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协作,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此外,学校还鼓励各年级、各社团自主设计特色研学活动,如寻访修渠人、与长渠合影等,不断丰富和优化红旗渠精神传承课程体系。

二、完善以县域特点为基础、家校社协同的课程体系,激活发展之力

县中与城区的高中相比,育人目标并无二致,但在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县中需要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弥补劣势,走出一条课内外融合、家校社一体的特色之路,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林州市第一中学依托县域资源,历经多年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拓展提升课程体系。

1.课内外融合的学科课程

林州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雄奇;汇集中原、三晋、燕赵三重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独特的山水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交相辉映,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学校盘活资源优势,着眼学科课程育人的综合性、实践性,延伸课堂边界,打造课内外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遵循“课堂—拓展—综合”的设计原则。“课堂”居于主体地位,重在夯实国家课程。“拓展”则要依托当地资源,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旨在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地。如走进太行大峡谷研究地质变迁、利用气象观测站观察气象变化、借助太行水镇分析水文现象、考古殷墟、发现境内春秋战国贵族墓葬等,受到学生欢迎。“综合”包括学科内任务和跨学科任务,通过搭建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平台,促进课堂内外、多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用好县域资源,开发课内外融合的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积极尝试,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合理建构,能够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质量。课内外融合的学科课程为学校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实现了有效赋能。

2.协同共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

高中阶段是发现和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林州市第一中学汇聚多方智慧,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据拔尖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打造“家校协同、大中初贯通、校内外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课程。

拔尖人才培养课程面向志向远大、素养出众、综合成绩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开设,学校通过自愿报名、考查选拔的方式确定人选并单独组班。班级为每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关注学生成长态势,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并定期开办家长讲堂,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校友、班主任为家长指导授课,融合家校一致的育人力量。在培养模式方面,作为县域中学,学校根据学生需求,汇集多方智慧,实施贯通式、联合式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学校注重与高等院校的沟通,选派教师到大学参加学习培训,打造具有跨学科、大中初贯通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同时,学校组织拔尖学生到目标大学参观学习,邀请各类大学名师学者、毕业校友到学校讲学,并开设大学先修课,加强生源基地建设,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向初中延伸,了解初中学校课程开设、拔尖学生培养策略,选派拔尖学生代表、学科教师到初中学校进行学法指导和专题讲座,组织初中拔尖学生到校参加夏令营活动,加强学段间衔接,实现贯通式培养。为打破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林州市第一中学还组织培优团队,联合教研,精准指导;组织名校学生互访,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与多所名校结合,共享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培养方案等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名校名师,创设“线上+线下”双师课堂,使课程设置更加丰富,学生发展更为多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拔尖人才培养课程从学生的兴趣、专长出发,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因素,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使有能力的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探索以面向未来为目标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发展之路

县中的生涯教育对于县中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比城区学生,乡镇学生的自主生涯规划意识和专业选择能力相对较弱,同时他们所能借助的外力和资源也较少,因此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林州市第一中学基于学情、校情大力探索面向未来的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广泛接触各行各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路径。

生涯教育课程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校设置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研究指导中心,聘任专职指导教师定期为班主任、任课教师举办生涯规划培训,指导他们将生涯教育融入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组织性格特质、兴趣特长测评和职业简介、视频展播、在线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唤醒生涯意识,评估生涯定位,制定生涯规划。每学期邀请家长、校友、社区志愿者到校开设生涯教育讲座,分享社会实践经验和行业特点,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现实素材。

社区体验是学校生涯教育的必要补充,主要通过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现状。学校组织学生通过社区走访和居民访谈等方式了解公共设施、企业商铺、乡土面貌等变迁历程,思考个人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参观林州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美丽乡村和现代化企业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农村在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显著改善和企业的研发成果、创新氛围,深入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果,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参与志愿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长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沟通与表达能力,锻炼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校内外相结合的生涯教育课程使学生建立了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生涯发展认知,坚定了人生理想,进而不断弥补短板、发展优点、优化综合素养,为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林州市第一中学秉持“许党报国、五育并举、多元发展、学创俱佳”的育人理念,立足“精神之城,山水林州”的县域特色,大力开发特色课程,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个性化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发展完善核心素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