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带来的震撼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AI赚钱的热情——一些人通过AI写作和绘画开展副业赚外快;另一些深谙营销之道的博主则通过贩卖焦虑,推出知识付费课程,戏称“AI时代的首桶金被卖课的人赚走了”。
如今,无论是ChatGPT还是国产的Kimi、豆包等AI应用,已经难以再现当初横空出世时的那份惊艳。
技术带来的震撼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利用AI赚钱的热情——一些人通过AI写作和绘画开展副业赚外快;另一些深谙营销之道的博主则通过贩卖焦虑,推出知识付费课程,戏称“AI时代的首桶金被卖课的人赚走了”。
互联网大厂们也在积极招揽人才,算法工程师成为了年薪百万的新宠儿。面对这一波时代红利,大量学生纷纷涌入新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选择这个专业究竟是高前景还是高风险?本科四年的学习体验又将如何?
人工智能专业:高校的新宠儿
高考填报志愿如同一场赌博,成绩分数、学校层级、专业前景都是决定未来四年的重要因素。许多考生为了不浪费一分,往往会选择当下热门且薪资高的行业,人工智能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人工智能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融合了神经和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属于工学下的电子信息类。
国内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其实早已起步,在ChatGPT引发全球关注之前,中国就已经在智能机器人、虹膜识别、专家系统等领域展开了研究,并逐步建立了从研究生到本科生的培养体系。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同年,包括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35所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首批“吃螃蟹”的学校。
到了2019年,共有180所高校加入这一浪潮,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峰值。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532所普通高校开设此专业,占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40.67%。
尽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数量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专业热度减退,而是随着学科布局趋于饱和,新一轮的资源竞争正在显现。
今年4月和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两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共计50个案例,其中43个来自985和211高校。实力名校已经开始强调技术落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一些双非院校仍在为师资和课程设置发愁。
本科四年:成为“多面手”的挑战
尽管外界认为人工智能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实际上它依赖于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学生要想学好人工智能,必须成为“多面手”——不仅要有强大的数学能力,理解算法公式的底层逻辑;还要具备较强的编程技能;同时要掌握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核心课程,使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思考。
因此,就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经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艰辛,甚至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写代码作业时,学生们不是在专业论坛上寻找现成答案,就是在大佬的代码库中“偷师”,试图蒙混过关。
调试代码时,血压飙升是常有的事,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也不稀奇,最后却发现是因为文件路径错误或显存不足等问题,只能对着各种报错信息无奈叹息。
在许多层次较低的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完善,只是简单地开设了一些基础课程,导致学生四年所学既杂乱又肤浅,被戏称为只会数据炼丹的“调参侠”。
究其原因,《2023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学习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存在三大问题:缺乏实践机会、教学内容过时以及教学方式固化。
例如,理论课程如人工智能发展史、机器学习原理等容易上手,但让不熟悉AI实操的教师指导应用项目则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学生常常处于“半散养”状态,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梦中情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B站上的课程越看越多,LeetCode上的题目越刷越难,许多学生辛苦四年,临到毕业却发现自己只摸到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冰山一角,距离理想的高薪职位遥不可及。
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的数据,在企业招聘薪酬前20名的职业中,有一半与计算机相关,人工智能工程师更是以平均月薪22,003元位居榜首。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工程师包括导航算法、深度学习、机器人算法、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工程师等细分方向。然而,高薪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竞争,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仅需要学历出众,还需要技术过硬。
事实上,人工智能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与计算机、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竞争同一岗位。根据麦可思《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1-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从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1.1%来自计算机类专业和12.1%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
此外,企业在招聘时对人工智能工程师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急于扩充团队,也需要“上等马”。根据《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算法研究岗和应用开发岗的学历准入门槛远高于其他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岗位比例分别为45.1%和41.9%,相比之下,产品经理这一比例仅为4.6%。
因此,不少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增强竞争力。最终,行业金字塔尖的风光无限,塔底则拥挤不堪。顶尖人才拿着985本硕博学历和多篇顶级会议论文,早早被多家公司预定,offer多得可以打牌。而普通学生则在有限的岗位中激烈竞争,投递上百份简历,大多石沉大海。
他们只能苦笑感慨:“我与人工智能最近的距离,可能是200元一天的数据标注工,就像你读通信工程,结果工作是在电子厂流水线装闹钟。”
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是一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