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马骧/丁兵兵团队《Angew》:热调制激子复合高温超长余辉

摘要:近年来,停止激发源后的超长余辉现象在生物成像、信息加密等领域引起了的广泛关注。目前虽然通过H-聚集、主客体掺杂、聚合等策略成功获得了大量超长余辉材料,但开发具有耐高温的动态余辉材料仍然具有挑战性。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和室温磷光(RTP)都依赖于三重态,表

近年来,停止激发源后的超长余辉现象在生物成像、信息加密等领域引起了的广泛关注。目前虽然通过H-聚集、主客体掺杂、聚合等策略成功获得了大量超长余辉材料,但开发具有耐高温的动态余辉材料仍然具有挑战性。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和室温磷光(RTP)都依赖于三重态,表现出从微秒到秒的长寿命。在以往的工作中,基于TADF和RTP的双发射集成被认为是获得热可调余辉材料最方便的策略之一。然而,三重态在高温下倾向于失活,使得TADF和RTP发射难以维持。这导致热可调余辉的温度范围受限,严重阻碍了具有真正广泛的动态温度可调余辉材料的实现。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马骧/丁兵兵团队提出了一种以硼酸为基质,以多环芳烃为掺杂剂的无金属掺杂体系。经过简单的热处理就能实现可调的超长余辉,包括在150℃下持续超过10秒的蓝色高温余辉(HTA)和温度低于110℃时的超长黄色磷光余辉(图1)。观察到的HTA归因于掺杂剂分子内的热释激子重组,与传统的三重态相关的RTP和TADF相比,它表现出良好的温度耐受性。热释激子重组首次被创新地应用于制备高温余辉材料,这开辟了除TADF型热调制高温余辉外的全新策略。

图1. 不同温度下的两种余辉机制

首先作者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热重分析(TGA)对掺杂材料BA@CE的复合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材料的脱水行为和热稳定性。图2b的XRD数据显示BA具有明显的衍射尖峰,表明其晶体结构。尖峰伴随热处理而逐渐变宽,说明结晶度下降。BA@CE的B 1s XPS光谱可以拟合到以193.6 eV和194.7 eV为中心的两个波峰,分别归属于B2O3和B-O(图2c)。同时在图2d中,FT-IR显示了分别位于763、1195、1476和3316 cm-1的特征峰,分别对应于B-O-B键的拉伸振动、B-O-H平面弯曲、B-O和-OH的拉伸振动(图2d)。BA的质量在100℃以上显著减少,最大减重为43.7%(图2e),表明BA向B2O3的完全脱水转变。相比之下,掺杂剂CE的质量在130℃的温度范围内没有显著变化,显示出其良好的热稳定性,证明CE在热处理过程中没有发射热分解反应。上述结果表明,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从硼酸到氧化硼的结构转变,从而将掺杂剂固定在基质中而抑制了非辐射失活,促进了RTP发射。

图2. 热调制超长余辉材料的结构表征

此后,作者还对不同温度下的BA@CE进行了光物理数据测试(图3)。BA@CE的余辉图像显示了余辉从30℃的黄色RTP到150℃的蓝色HTA的变化(图3d)。由于加热BA形成的刚性环境抑制了分子振动的能量耗散,CE本身将产生强RTP发射。图3e和3g分别记录了当超过110℃的温度时,在450 nm和560 nm处观察到的延迟发射强度和寿命异常变化,其特征与传统的TADF和RTP材料有显著的不同。为了探究基质在这个过程所发挥的作用,他们又研究了热处理后BA的温度依赖发光行为。图3g中的热释光曲线在114℃处出现了最大峰值温度,该温度与掺杂材料温度依赖发光行为的突变温度一致。另外,ESR谱也记录到加热后的BA和BA@CE的氧空位信号(图3h)。由此他们推断,热处理后BA中的热释光效应,是由自氧空位的热释放电子的重组造成的。而当掺杂剂CE掺入BA,产生的HTA也被假设通过类似的重组机制发生,即涉及氧空位的热释放电子。然而,CE的存在为系统中引入了一个良好的复合中心,其提供的替代重组位点改变了电子-空穴重组的能级和途径,从而影响发射特性,包括其波长,这为设计热调制的HTA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图3. 热调制超长余辉材料的光谱

随后,作者建立了掺杂材料的HTA机理模型(图4)。图4a显示,基质的电子陷阱是由晶体学空缺引起的(i)。在紫外线照射后,从价带(VB)受激发的电子会留下空穴,并逐渐扩散到晶格中被电子陷阱捕获(ii)。这些被捕获的电子被固定在陷阱中,直到外部热量提供足够的能量让它们逃逸,并与空穴重新结合,发射热释光(TL)(iii)。然而,引入的掺杂剂可以添加新的电荷重组中心,通过逃逸电子的Dexter电子转移(Dexter ET)产生不同波长的HTA而不是TL。图4b中的激子模型解释了高温下的HTA机制。当掺杂剂作为电子受体时,Dexter ET可以发生在基质-掺杂剂界面上,其效率可能会受到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分子间距离的影响。电子可以从导带(CB)移动到掺杂剂的最低未被占据分子轨道(LUMO),并与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HOMO)上的空穴重组,形成单重态和三重态,概率分别为25%和75%。作者认为,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是HTA的来源。

图4. 热调制超长余辉材料的高温余辉机制

总而言之,这项工作成功地开发了一种高效通用的策略,即通过以硼酸作为基质,多环芳烃为掺杂剂,进行简单的热脱水过程实现具有可调高温余辉的掺杂材料。其中,热脱水处理会导致在基质中产生氧空位,该缺陷能够有效地稳定被捕获的电子。随后通过热释电子进一步的Dexter ET,促进掺杂剂内激子复合生成HTA。该策略不仅创新性的结合了无机发光体系和有机发光体系,还为高温可调谐余辉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该工作近期以题“Thermal Modulation of Exciton Recombination for HighTemperature Ultra-Long Afterglow”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蒋平为文章第一作者,马骧教授和丁兵兵副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导。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重大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与支持。

导师介绍

马骧,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华东理工化学院院长,精细化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FRSC)。英国染色家学会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编委,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染料专委会和精细化工专委会委员等。Dyes. Pigm执行主编,Natl. Sci. Rev.化学学科编辑工作组委员,Chem. Commun.,Aggregate,Ind. Chem. Mater., Sci. China Chem.,Chinese Chem. Lett. 等期刊编委等。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功能染料,有机光电功能组装材料的研究。已在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Sci. Adv., Natl. Sci. Rev., Nat. Commun., Matter, JACS, Angew等发表论文180余篇,引用12000余次,H指数60,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学术译著两部等。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3年度),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2023),青山科技奖(2022),基金委杰青项目资助(2021),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020),庄长恭化学科技奖(2020),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度),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18)等。

丁兵兵,华东理工大学特聘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学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有机发光材料研究,包括纯有机室温磷光以及近红外二区荧光等。已在Sci. Adv., J. Med. Chem.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全文链接:

Ping Jiang, Bingbing Ding*, Jiayi Yao, Lei Zhou, Zhenyi He, Zizhao Huang, Chenjia Yin, He Tian, and Xiang Ma*. Thermal Modulation of Exciton Recombination for High-Temperature Ultra-Long Afterglow. Angew. Chem. Int. Ed.,2025, e202421036.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游客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