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发,最近出现“新毒株”?提前吃药能预防吗

摘要:近日,全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季节。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第50周(12月9日-15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感进入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近期上升趋势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专家表示,

“被传染流感了,感觉有点头晕”

“是新毒株出现了吗?”

近日,全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季节。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第50周(12月9日-15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流感进入季节性流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近期上升趋势明显,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专家表示,今年秋季由鼻病毒引起的感冒延迟了流感的暴发时间,预计从现在开始到明年1月中旬会达到一个峰值。不少人表示,感染后除了有发热、呼吸道症状,还会觉得头晕,疑似“新毒株”流行。

甲型流感H1N1型流行

老人、小孩等是高风险人群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北方地区流感高发季节。以北京为例,今年高发期来得较晚,12月才开始逐渐进入流行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本次流行的主要毒株为甲型流感H1N1型。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流感发病后,往往会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虽然症状在体感上较其他呼吸道感染更重,但流感是自限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大部分可以自愈,病程一般在5到7天。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基础病患者、肥胖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是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生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李侗曾说:“脆弱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引发肺炎,或发生相关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基础病病情波动,增加住院治疗可能。”

未发现“新毒株”

呼吸道病毒也可导致头晕

尽早抗病毒治疗可缩短病程

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在出现症状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降低发生重症和传染给周围人的风险。建议接触过流感样症状者后出现症状的人群及重症高风险人群,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目前没有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新毒株。个体感染呼吸道病毒存在不同的表现。头晕、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较为常见的症状。这是病毒大量复制后,随血液循环散播到各部位,引起的全身症状,也是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健康人群

能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吗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人3到5天后症状能自行好转。重症高危人群或病情较重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

那么,健康人群是否可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流感?江苏南京市玄武区中医医院药剂师许露对此并不赞成。

许露解释:“不建议健康人群服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奥司他韦主要用于重症流感预防,比如照顾重症感染病人的医护人员可能需要。此外,如果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服用方法和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人偏肺病毒感染逐渐增多

医生提醒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全国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情况,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人偏肺病毒感染逐渐增多。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对此,有医生在社交媒体做出提醒:

据悉,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单凭症状难以区分。医生通常会结合以下信息来做出诊断:流行病学史(比如最近是否接触过感冒患者)、临床表现(如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

目前,还没有针对HMPV感染的特效药物和疫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面对冬季流感,我们可以这样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推荐高危人群(孕妇、6个月至5岁的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卫生保健工作者和护理人员在每年秋季接种一次流感疫苗。

注意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内侧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保持通风:条件允许时每日室内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减少聚集: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不要带病上班、上学,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要佩戴口罩。一旦感染流感,在发病的48小时之内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快服用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有效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总之,对于任何传染病来说,预防都是重中之重,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是预防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有力武器,建议大家注意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如果当地出现了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要注意少聚集。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接种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烟海e家 综合央视网、中国疾控中心、北京日报、新华社、环球网

来源:胶东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