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99.64%,七成不合格产品为代工

360影视 2024-12-26 20:35 2

摘要:12月24日,中国营养健康市场智库庶正康讯发布一组监测数据:今年截至12月24日,全国各省、直辖市发布的保健食品监督抽检信息5006批次,其中4988批次合格,18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99.64%。不合格产品中,高达72%为代工产品。

12月24日,中国营养健康市场智库庶正康讯发布一组监测数据:今年截至12月24日,全国各省、直辖市发布的保健食品监督抽检信息5006批次,其中4988批次合格,18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99.64%。不合格产品中,高达72%为代工产品。

保健食品合格率为99.64%

截至12月24日数据,今年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64%。具体来看,公开抽检数据最多批次的是广东、山东和四川,分别为1380批次、766批次、711批次。

从企业层面来看,抽检合格的TOP10企业中,汤臣倍健、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仙乐健康”)、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海百合”)、红牛、广东长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东长兴”)、鑫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玺生物”)、江西草珊瑚药业、劲牌有限公司、东鹏饮料、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泰州)均上榜。其中,汤臣倍健的产品被抽检171次,仙乐健康、威海百合、红牛、广东长兴、鑫玺生物、江西草珊瑚药业的抽检批次也均超过了100批次。这些企业中,仙乐健康、威海百合、广东长兴、鑫玺生物均为OEM(俗称代工生产)型企业。

“从抽检合格率可以看出,保健食品很安全,但现实中保健食品(蓝帽子)并不是消费者的首选。消费者更多的是买了跨境电商产品或者是普通食品。目前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的营养补充剂尚无官方抽检,或者说是抽检‘盲区’,而普通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也远远达不到99.64%。”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遗憾地表示,“尽管在‘四个最严'的要求之下,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保健食品领域被很好地控制住了,但是在直播或短视频销售新业态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特点是冲动消费,不太会去关注产品是不是保健食品,是不是知名品牌,购买决策往往是被击中痛点的那一瞬间。”

因此,王大宏建议,应提升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安全性的认知,有没有“蓝帽子”标识应当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优先凭据。

72%不合格产品为代工产品

抽检合格的产品中,有1729个明确标注为委托加工,占比达到34.66%,而在不合格的18个产品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2%。

18批次不合格产品中,以维生素类产品居多。新京报记者查询到,1月24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通告中,全康牌维生素C泡腾片(1-17岁)(针叶樱桃味)的检验结果显示,总汞(以Hg计)为0.15mg/kg,而标准为“≤0.02mg/kg”。该产品为委托加工产品,生产企业为安徽全康药业有限公司,经销商为阜阳市三九华康药业有限公司。此外,2023年4月29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保健食品抽检结果公告显示,全康牌维生素C泡腾片(荔枝味)抽检不合格,结果显示,维生素C(以L-抗坏血酸计)仅为0.568mg/片,远低于标准“20.8-46.8mg/片”。

又比如,今年9月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抽检不合格信息显示,多元施力牌维生素C泡腾片(水蜜桃味)抽检不合格,且复检仍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崩解时限为8分钟”,而标准值应≤5分钟。该产品生产企业为安徽康博特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经销商为广州百合汤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同样为委托加工产品。

针对不合格产品中代工贴牌产品占比高达72%这一数据,王大宏表示,正是因为直播等新的销售业态的出现,代工贴牌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市场。目前保健食品领域的代工企业数量超过千家,代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此外,部分“白牌”企业一味地“卷价格”,从而压低供应商的成本价也是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业的持续增长吸引了医药、食品、化妆品等企业跨界进入,同时也涌现出众多轻资产新锐健康消费品牌。由于一些新入行的‘白牌’企业对法律法规缺乏敬畏,连续多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恐将更为严重。”王大宏解释,所谓“白牌”是指与“知名品牌”相对应而言的、几乎没有市场知名度的新品牌。电商平台上流行的“白牌”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采取代工贴牌方式生产产品。“白牌”企业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江湖术士”,发现保健品行业容易下手,就混入这行来捞钱;第二类是跟风企业,因为大健康产业处在发展早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跟着大家一起赶潮流“淘金”。这两类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合格等。第三类是真正把营养健康当事业干的企业,有责任感也有创业梦想,但建立研发体系和供应链能力会增大创业早期经营风险。鉴于这种新的市场发展形势,建议头部代工企业可以开放实验室、中试车间等功能模块,为第三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专家:解决代工贴牌乱象,需监管创新、“头羊”企业引领

针对代工贴牌产品乱象的问题,王大宏提出,行政监管方式需要创新,比如由官方推动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可以对年年产品抽检都合格的企业挂高信用等级,减少抽检频次,一旦发现不合格情况则降低信用等级,同时可以将有限的抽检监管资源投入到高风险企业或从未被抽检过的企业。为解决食品委托生产中容易出现的委托双方安全责任不够清晰、委托生产信息不够透明、跨地区监管协同不畅等问题,《食品委托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已列入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度重点立法任务,并于今年初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

“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需要靠有责任感的企业引领。”王大宏强调了“头羊”的作用,在代工企业中,同样需要可以提供安全保障、拥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头羊”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可以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为下游品牌商和消费者输出“没有质量隐患”的产品,建立起食品安全屏障。此外,当前行业内部存在着产品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头部代工企业的研发人员更贴近市场前沿,对消费需求感知更为敏锐,可以将创新成果更快速地转化为市场渴求的产品。对于“白牌”企业而言,因为缺乏长期投入计划和研发能力,如果选择与头部代工企业合作,可以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创新性的产品,从而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