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 广州云英实验学校·听松园:英英山上云 郁郁涧底松

360影视 2024-12-27 16:01 4

摘要: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140周年校庆大会上,有一个富有特色的“敲钟”环节。伴随着台下“131、132……140”的呐喊声,校祖后人、历任校长、知名校友、在读学生代表依次敲响了“培英钟”,寓意着培英精神代代传承。

岁月变化,校址变迁,但学校百年文化的根依然立在那里——无论“培英”还是“云英”,魂聚在哪里,精气神就聚在哪里。

作者 | 周世恩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云英实验学校

钟声断续在苍茫

2019年,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140周年校庆大会上,有一个富有特色的“敲钟”环节。伴随着台下“131、132……140”的呐喊声,校祖后人、历任校长、知名校友、在读学生代表依次敲响了“培英钟”,寓意着培英精神代代传承。

钟楼是培英中学最著名的建筑。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共5层高,始建于1936年,黄色琉璃瓦顶、白砂砖墙。其中,第五层是八角的亭子,中央悬挂一口铜钟。钟楼上镶嵌白色钟表盘一个,表盘下有浮雕“信望爱”三个大字——这是培英中学校训,蕴含信念、希望、仁爱之意。钟楼三层正中悬挂着校徽标志——雄鹰,“鹰”与“英”谐音,寓意培英学子有着雄鹰一样的勇气和决断,敢于搏击风雨、勇往直前。

钟楼的砖墙、楼梯、扶手,虽然后来屡有修缮,但依稀留存着过往的痕迹。石阶古朴、砖墙斑驳、楼梯的木质扶手包浆光滑……拾级而上,旧日的时光似乎迎面扑来,耳畔回荡起昔日学生扶梯而上的脚步声。登上钟楼,校园内一半风光都能收入眼底:小池潋滟、绿树成荫、小径回环、亭榭典雅,还有校长办公楼、校友楼、德光楼、礼智楼围合四周,一种时光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荡胸而生。

钟楼前后植木棉两株,华盖如亭。春三四月,木棉怒放,一片火红。三只两只的鸟雀,停歇在木棉之上觅食嬉戏;三朵两朵的木棉,螺旋式地从树间飘落;三个两个的学子,谈笑风生地从钟楼下走过。

2002年,培英中学开启了集团办学的探索实践,幼儿园、小学、中学遍布广州。广州云英实验学校因场地受限,无法将钟楼完全复刻,但仍然将“钟楼”放在校园的雕塑、墙绘之中,将“钟楼”的图片当作学校各类活动的背景。钟楼,既是“培英”的图腾,也是“云英”的图腾。

每年校庆,许多离开校园的教师、学生都会倦鸟归巢。他们仰望着钟楼,或喟叹、或沉默、或激越;他们在钟楼下徘徊踱步,用哒哒的声响敲醒一段沉睡的时光;他们欢呼雀跃、呼朋引伴,用一张张照片留住欢乐的今朝。钟楼矗立,师生的青春记忆就流淌在岁月的长河里;钟楼耸立,学校的精气神就站立在历史的沧桑里。

也与山松同一听

晨风轻送,童音清脆。“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清代诗人张维屏的诗句,在学生的吟哦声中,仿佛乘着曦光的翅膀,一字一句洒落在松树苍翠的枝叶之间,穿梭袅绕、若隐若现。张维屏恐怕不会想到,他的故居“听松园”会成为一所学校的景观,而这所学校的学生会在200年后依然朗诵着他的诗作。

道光十六年,张维屏辞官归里,在广州花地河畔的听松园隐居,以诗酒自娱,自称“乾隆秀才、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咸丰老渔”。张维屏爱松如命,庭院之中尽植松树,所写著作也每每与松有关。1879年,美国人那夏礼博士在广州沙基创办培英中学的前身安和堂,开设数理、英语等课程;1887年,那夏礼和岭南大学创办人之一尹士嘉购入张维屏花地故居听松园;1889年,安和堂迁至芳村花地,改名培英书院,然后迁至芳村区白鹤洞,改名广州培英中学,学校保存了张维屏书写的“听松园”石额,又将一栋教学楼命名为“听松楼”——前植松树,遥寄对张维屏的敬意;2003年,云英实验学校在校园占地面积不大的情况下,依旧植罗汉松数棵,依松造景取名“听松园”,复刻张维屏所书“听松园”石额,以此缅怀历史。

李白在《南轩松》诗云:“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张维屏爱松、种松、写松,自己何尝不是一株苍翠、挺直的青松?为官,他勤政爱民、洁身自好,赢得“尽心民事,深洽舆情”的美誉;退隐,他潜心著述、讲学传艺、邀游赋诗,悠哉乐哉。松园栽松,张维屏何尝不是栽种自己?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松园的松,枝枝叶叶尽显高风亮节。

漫步听松园,但见青松挺立,枝枝吐翠。恍惚间仿佛瞥见张维屏的身影——松涛阵阵、松影婆娑,那位爱松如命的文人,在他的松园之中捻须漫步、流连忘返。

少年心事当拿云

云英实验学校听松园畔便是步云亭,相去仅数武之遥。亭为四方亭,白柱蓝瓦,朴素端庄。亭边设十米长廊,直无回环。廊边横放一黄石条石,上有凹雕的“书声琅琅”四字。

步云亭原本无名。2022年,时任校长邓东征集亭名,在一众亭名中选中“步云”二字。步云亭,微念之,带着几分诗意。如果在亭中落座,会对诗意体悟得更加深切——若晴日微曦、云蒸霞蔚,见之顿有王勃“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之感受;若秋夜微凉、虫声啁啾,听之顿有刘禹锡“便引诗情到碧霄”之豪情;若晚风习习、月满中天,望之则有“举杯邀明月”之雅兴;若青草茵茵、黄莺恰恰,闻之则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之快意。“步云亭,青松翠,年年又岁岁……”2023年重新填词谱曲的校歌歌词中,也出现了“步云亭”的身影。学生在绿意葱葱的校园中,漫步“步云亭”、哼唱“步云亭”,一朵朵的云彩在他们的歌声中美丽绽放。

亭台楼榭是文人雅士借景抒情的最佳意象,那些或建在湖畔、或隐于林间、或浮于水上、或立于山巅的亭——欢聚时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酣畅,伤怀时便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释然,休闲时便是“共游凉亭消暑,细酌轻讴须酒”的惬意,送别时便是“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思念。校园有亭,也成了师生抒情和励志的意象:学习劳顿之时,坐于亭中,当有三分闲情、五分逸致;追梦懈怠之际,念此亭名,应记一心坚韧、万丈豪情。

亭无声,却有言,它是一种寓意,也是一种教育。若干年后,或许会有学生蓦然记起曾在亭边散步的岁月,感念步云亭给予他们的力量。或者,他们只记得与亭相关的一些场景或片段:清晨,步云亭晨光曦照,气象万千;晚上,步云亭红霞漫天,星野低垂……这已足矣,这就是一座亭,一座在校园里翼然的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岁月变化,校址变迁,但学校百年文化的根依然立在那里——无论“培英”还是“云英”,魂聚在哪里,精气神就聚在哪里。而校园里那些被文化赋形的钟楼、松园、云亭,它们默默无言却又大象无声,一直能说话、会说话。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网址变啦

因为“种西红柿”,我把自己种成了特级教师!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