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聚“胶”!中肿牟永告、赛克教授团队解读2024年度脑胶质瘤领域研究进展丨名家领航,年度盘点

360影视 2024-12-28 19:14 3

摘要: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名家领航,年度盘点丨2024年度肿瘤领域进展权威解读”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4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名家领航,年度盘点丨2024年度肿瘤领域进展权威解读”活动,诚邀肿瘤各领域专家回顾解读2024年度肿瘤领域重磅研究,传播前沿进展,引领学术创新。

本期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赛克教授团队解读2024年度脑胶质瘤领域研究进展。

本文作者

盘点正文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6.4/10万人年。然而,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手段仍十分有限,胶质瘤患者预后不甚理想。但是回望2024年,在脑胶质瘤诊疗领域涌现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新进展,以下将进行分别介绍。

一、AI在胶质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探索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及算法软件的不断改进与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AI)工具被开发应用于肿瘤影像分析。神经肿瘤疗效评估(RANO)人工智能小组于2024年11月的Lancet Oncology杂志连续发表2篇文章回顾了AI在胶质瘤领域的进展。目前,AI研究热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01 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及分子特征的预测

早期研究主要通过AI分析术前影像学特征预测胶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随着胶质瘤分子诊断时代的来临,AI被尝试用于预测胶质瘤IDH突变、1p/19q杂合性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例如,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利用大数据训练及卷积神经网络算法,AI通过分析胶质瘤患者术前MRI影像学特征(如:FLAIR,T2加权成像及T1增强成像)预测肿瘤组织是否存在IDH突变,其准确率可达89%。

02 胶质瘤患者预后判断

AI基于既往不同生存期胶质瘤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构建模型,再整合胶质瘤的临床因素及分子特征预测胶质瘤患者生存期。一项研究显示,利用AI预测胶质瘤患者3年生存期的准确率达到94%。

03 胶质瘤复发进展的判定

胶质瘤治疗后改变与复发进展的鉴别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多参数的MRI AI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区分治疗后改变与进展。另外,还有研究者构建了PET AI模型,在小样本的队列中准确判定了假性进展的胶质瘤患者。

虽然AI在胶质瘤诊断及预后判定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前景,但其通用性、可重复性、可扩展性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二、胶质瘤边界及切除程度的确定

手术切除程度是胶质瘤的重要预后因素,直接与患者的生存期正相关。然而,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的特性,使得术中肉眼判断胶质瘤的边界尤为困难。目前术中辅助判断胶质瘤边界及切除程度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

01 术中磁共振单元

术中磁共振单元能够在术中实时显示肿瘤的切除程度,因而被推荐用于胶质瘤手术。然而,发表于2024年JCO杂志的一项纳入314例患者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术中磁共振引导下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手术全切率并不优于荧光造影剂5-ALA辅助的手术,两组患者的预后也相似;

02 荧光显影

荧光显影是通过术前注射荧光造影剂,其通过被动扩散或主动被肿瘤组织主动吸收,在特定波长光谱下显影从而提示胶质瘤的范围,指导手术切除。5-ALA是胶质瘤手术中最常用的荧光染料,以往认为胶质瘤细胞主动摄取5-ALA,是镜下荧光的主要来源。但是,近期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的一项研究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免疫组化、空间转录组及代谢组学分析胶质瘤组织中5-ALA荧光的分布,研究者发现胶质瘤中强荧光的来源并非是肿瘤细胞,而是驻留在其中的巨噬细胞。本项研究更好地揭示了胶质瘤中5-ALA荧光成像的原理,也提示其能够在一定程度反应胶质瘤免疫微环境;

03 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利用光线的非弹性散射对物质分子组分及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胶质瘤与正常组织在生物组分(如:核酸、脂肪酸及蛋白质等)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借助拉曼成像进行区分。拉曼成像是一种快速、无标记、亚微米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方法,且不依赖于染色剂与分子标签,尤其适合日常临床使用。在一项发表于2024年11月Nature杂志上的论文中,研究者开发了基于拉曼成像及AI视觉基础模型的开源诊断系统Fastglioma。Fastglioma能够在无特殊染色新鲜手术标本中,迅速(

鉴于切除程度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改善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有学者在“全切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全切除”的理念,即对于高级别胶质瘤,除了切除增强病灶外,还要扩大至T2 FLAIR的区域;对于低级别胶质瘤,要适当扩大至术前T2异常信号以外的区域。然而,在关注切除程度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手术可能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2024年9月,RANO手术切除小组在Lancet Oncology发表的综述中指出,对于IDH野生型的GBM,任何由于手术导致的,造成放化疗延迟的神经功能损伤,将抵消手术的获益,而与较差的预后相关。因此,作为GBM患者的手术医生,“最大的手术切除程度”要以“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为前提。

三、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在过去的10年里,相较于肺癌及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可用于胶质瘤的靶向药物屈指可数。但随着多组学的不断挖掘,以及对胶质瘤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深入了解,近几年国内外涌现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靶向药物:

01 IDH抑制剂Vorasidenib

IDH突变被认为是低级别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驱动事件。既往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NDIGO临床试验表明,对于IDH1或IDH2突变的WHO 2级胶质瘤中,IDH抑制剂Vorasidenib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翻倍,达到27.7个月。因此,Vorasidenib于2024年8月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

2024年11月研究团队在美国神经肿瘤年会(SNO)上更新了随访数据。结果表明,Vorasidenib能够缩小肿瘤体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并可降低患者癫痫的发生率。另外,研究团队发现,治疗前肿瘤生长速率可作为预测Vorasidenib疗效的指标,治疗前肿瘤生长速度小于4 mm/年的患者的疗效反应明显优于4-8 mm/年的对照组。

02 伯瑞替尼

伯瑞替尼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江涛院士领衔研发的针对细胞-间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发表于Cell杂志的前期数据表明,c-MET突变及PTPRZ1-MET融合基因出现于约14%的继发性GBM中,促进肿瘤进展。小分子抑制剂伯瑞替尼能够有效抑制c-MET相关通路的活化,抑制具有上述分子改变胶质瘤的生长,其安全性也在I期临床试验中被证实。

在2024年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研究团队报道了伯瑞替尼II/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显示,伯瑞替尼能够将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继发性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由3.38个月延长至6.31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8%。鉴于伯瑞替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24年批准伯瑞替尼用于治疗既往治疗失败的具有PTPRZ1-MET融合基因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WHO 4级)或有低级别胶质瘤病史的GBM成人患者。伯瑞替尼也被《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等多个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使用。

四、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胶质瘤局部微环境呈现高度免疫抑制状态,缺乏效应性免疫细胞,属于典型的免疫“冷肿瘤”。既往临床试验表明,单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未经筛选的胶质瘤患者中无效。2024年胶质瘤免疫治疗进展主要集中于过继免疫细胞疗法及溶瘤病毒治疗。

01 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是将T细胞进行改造,嵌合能够识别肿瘤抗原的受体,再回输患者体内后,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治疗方法。在一项发表于2024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中,研究者构建了CARv3-TEAM-E T细胞,其不但嵌合有识别EGFR vIII的受体,还可分泌针对野生型EGFR的T细胞衔接抗体分子,能够同时靶向表达EGFR vIII或野生型EGFR的胶质瘤细胞。在接受单次脑室注射CARv3-TEAM-E T细胞的3例复发性GBM患者中,2例患者在10天内观察到显著的影像学反应,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后150天仍未观察到复发征象。

2024年3月,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I期临床研究表明,局部输注嵌合有IL-13Rα2受体的CAR-T细胞对复发性GBM有效。其中,在58例可评估患者中,50%(29例)达到疾病稳定(SD),其中2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期为7.7个月,且安全性表现良好。

H3K27M弥漫中线胶质瘤是目前治疗难度最大的神经肿瘤之一,常规放化疗手段几乎无效。近期,有研究者测试了嵌合有GD2受体的CAR T细胞在H3K27M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临床I期临床试验显示GD2-CAR T细胞疗法安全可靠,9例接受脑室内给药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超过50%,其中1例完全缓解的患者随访30个月仍未观察到复发征象。这一突破性的结果发表于2024年11月的Nature杂志。

另外,在2024年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来自国内的学者报道了基于针对胶质瘤B7-H3的CAR-γδ T细胞疗法(QH104)的初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QH104局部给药的7例患者中,客观有效率为42.9%,疾病控制率达到100%。

02 溶瘤病毒

溶瘤病毒是使用基因改造的病毒作为载体,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诱肿瘤免疫原性死亡激发宿主免疫功能清除肿瘤。目前,溶瘤病毒治疗胶质瘤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测试不同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国内研究者开展了I期临床研究探索表达非分泌型IL-12的腺病毒的安全性及初步效果,在入组的9例患者中,1例患者完全缓解,1例患者部分缓解。4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积水,其中2例患者需要接受脑室分流手术。上述结果发表于2024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

五、肿瘤电场治疗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是继手术、放疗及化疗后被证明临床有效治疗GBM的手段。2024年ESMO年会上,来自美国的学者报道了1269例使用TTFields治疗新诊断GBM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了TTFields设备使用率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显示,设备每日使用率超过75%的患者中位OS期为19.3个月,显著优于每日使用率不足75%的患者(17.5个月),再次确认了设备使用依从性与生存期的相关性。

另外,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团队在2024年SNO年会上报道了一项前瞻性、单臂、开放标签研究,评估了TTFields联合系统性治疗在中国复发性GBM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TTFields安全性良好,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5个月,中位OS期达到20.2个月,证实其有效性。

六、结论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预后欠佳。但在过去的2024年中,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领域都涌现出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创新靶向药物及新型免疫治疗手段的出现,为今后胶质瘤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赛克 牟永告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