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11副校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洪堡学者」,再发Angew!

360影视 2024-12-28 23:20 2

摘要:随着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催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光催化和电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光电催化(PEC)系统通过将光催化和电催化结合,为分子转化提供了高效且可控的途径。然而,传统PEC系统受限于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难以实现高选择性和广谱适用性。在水氧化和

研究背景随着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催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光催化和电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光电催化(PEC)系统通过将光催化和电催化结合,为分子转化提供了高效且可控的途径。然而,传统PEC系统受限于电极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难以实现高选择性和广谱适用性。在水氧化和有机转化反应中,设计具备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位点是推动这些反应的关键。成果简介基于上述挑战,福州大学王心晨教授、方元行副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制钴原子位点的BiVO4光阳极设计策略”,成功实现了烯烃的高效环氧化反应。本研究以“Alkene Epoxidation with Water by Confined Active Co Sites on BiVO4 Photoanodes under Visible Light”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作者简介方元行副教授,2012年至2017年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攻读博士学位,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9年,在福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21年起,担任福州大学旗山学者校聘教授,并成为福州大学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主要致力于光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特别关注光催化薄膜器件的开发与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目前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王心晨教授,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心晨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研究工作,开创了氮化碳光催化研究新领域,实现从传统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到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突破。研究亮点1、创新设计的光阳极结构:将钴卟啉分子(Co-py)与BiVO4结合,通过限制钴原子位点,实现了光电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2、绿色反应条件:以水作为唯一氧源,无需额外氧化剂,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具有高转化率(99%)和高选择性(90%)。3、广泛的适用性与可扩展性:该系统适用于多种烯烃底物,并成功实现克级环氧化产物的合成,显示出工业化应用潜力。图1展示了Co-py分子与BiVO4光阳极的结合过程和结构特性。首先,通过循环伏安(CV)曲线分析,显示出两种峰值(0.90 V和1.50 V),分别对应于钴卟啉中吡啶片段的氧化和Co-py分子与BiVO4薄膜的化学结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化学沉积的进行,峰值强度逐渐减小,表明Co-py分子在BiVO4薄膜上的吸附逐渐趋于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一步展示了负载后的光阳极的形貌,包括其截面图和顶视图,确认了Co-py分子的均匀分布,同时显示了薄膜厚度约为1.0 µm。此外,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BiVO4、BVP(负载py分子)和BVCP(负载Co-py分子)中,位于758 cm⁻¹的峰值对应BiVO4中的V-O伸缩振动,而890 cm⁻¹和1000 cm⁻¹的特征峰则分别对应于卟啉环中的σ(C-H)伸缩振动和Co-py中的N-Co键。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BiVO4与Co-py之间的化学键合和电子相互作用,钴(Co)的特征峰(如Co 2p)表明Co以Co(II)的形式存在于体系中。此外,元素分布图(EDS)也证实了Co-py分子的均匀分布,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到BiVO4晶格的特征间距(011)和(001)。图 2 不同光阳极在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的性能对比图2聚焦于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中,不同光阳极在选择性和转化率方面的性能表现。图2a为反应条件,包括BiVO4、BVP和BVCP光阳极的使用情况。在相同条件下,BiVO4仅显示出有限的苯乙烯转化率,尽管其氧化电位较低,但光阳极表面的动力学特性明显限制了转化反应的进行。与之相比,BVP(负载py分子)光阳极略微提高了转化率,但仍不足以满足高效催化要求。BVCP光阳极则表现出显著提升,其转化率高达99%,选择性也达到90%。通过对水-乙腈混合溶液比例的优化、施加电压偏置的优化和反应时间的调控,系统实现了性能最大化。此外,图2还展示了反应体系的规模化扩展。从10 mL反应体系扩展到90 mL体系后,BVCP光阳极依然保持了87%的转化率和89%的选择性,且成功收集了0.3 g的环氧化产物。图2f展示了40小时的电流时间曲线,进一步表明BVCP光阳极在长时间反应中的稳定性。该图明确揭示了Co-py分子在提高光阳极催化性能和反应可扩展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图3 多种烯烃底物在PEC系统中的环氧化性能图3探讨了PEC系统在多种烯烃底物环氧化中的适用性和性能。图3a至3i分别展示了不同类型烯烃(如端基烯烃、双键烯烃、卤代烯烃等)的转化结果。例如,对于端基烯烃,由于其空间位阻较小且环状烯烃中仅存在单一活性位点,环氧化产率超过50%。对于卤代烯烃(如含氯苯乙烯),尽管卤素原子和双键可能发生竞争性反应,PEC系统依然能够高效转化,部分转化率达到50%以上。此外,对于带有双键或酮基的烯烃底物,PEC系统表现出更高的产率,例如2-环己烯-1-酮和3-甲基-2-环己烯-1-酮分别达到了90%和87%的产率。图3还展示了在特定双键体系中的单环化反应(如双环戊二烯),转化率接近48%。PEC系统对于长链烯烃(如1,2-环氧十六烷)的环氧化也表现出独特优势,最高产率可达72%。图4 PEC反应的机理研究与中间体表征图4着重揭示了PEC反应的机理及关键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过程。首先,通过添加不同捕获剂(如乙二醇EG和过氧化物酶CAT)进行对比实验(图4a),确定•OH自由基是环氧化反应的主要中间体。随后,利用原位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捕获了•OH,并通过18O标记实验验证了水是环氧化反应中氧原子的唯一来源(图4c)。图4d则通过拉曼光谱进一步分析了反应过程中Co-O键的形成及其振动特征,实验中观察到随反应时间增加,Co-O振动峰强度逐渐增强,说明了Co-py分子中钴原子的活性作用。此外,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发现,反应在BiVO4光阳极上的反应级数接近1,而在BVCP上反应级数因Co-py的引入而显著提升,这表明Co位点通过与•OH的相互作用显著促进了环氧化反应。图5 PEC环氧化反应的理论计算与能量路径图5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揭示了PEC反应的关键路径和能量分布。在BVCP光阳极上,吸附能的显著提升表明了Co-py在捕获和活化烯烃底物方面的优异能力(图5a)。进一步分析发现,BVCP光阳极上的Co原子能够有效吸附水分子并生成高活性的Co-O*中间体,从而促进单电子环氧化过程。相比之下,BiVO4和BVP光阳极在活性中间体生成及产物脱附方面存在较高的能量障碍,限制了其催化性能。此外,Gibbs自由能(ΔG)图清晰展示了PEC环氧化反应的每一步关键过程,并验证了BVCP光阳极在实现高选择性环氧化反应中的优势(图5d)。最后,图5e以图示形式总结了整个反应过程,强调了Co-py中钴原子的核心作用及其在PEC系统中的潜力。结论展望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限制钴原子位点的光阳极设计,为光电催化在有机转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验与理论结果表明,钴原子的限制位点在水的氧化及烯烃的环氧化中具有独特优势,有效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此外,本研究通过克级合成证明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潜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仍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工业级复杂反应条件下的应用探索。文献信息Alkene Epoxidation with Water by Confined Active Co Sites on BiVO

来源:华算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