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天前,张先生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咳痰和食欲下降。经快速抗原检测确诊为甲型流感。奥司他韦治疗5天后,出现气短加重,无尿(
10天前,张先生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咳痰和食欲下降。经快速抗原检测确诊为甲型流感。奥司他韦治疗5天后,出现气短加重,无尿(
诊疗经过
入科时血压142/99mmHg(1mmHg=0.133 Kpa),双颈部多处可触及淋巴结,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未见皮肤瘀斑、紫癜征象。
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72.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73%,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计数192×109/L;外周血涂片可见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约11%的白细胞核外形不规则;CRP34.3mg/L,白蛋白33g/L,A/G0.6,BUN19.1mmol/L,肌酐1224μmol/L(4个月前为63μmol/L);钠123mmol/L,血钾3.8mmol/L,钙2.15mmol/L;血清IgG34.35g/L,血清游离轻链(FLC)κ/λ比值308.26;ANA(-),ANCA(-)。尿蛋白+++,隐血±,白细胞酯酶+,白细胞50~99/HPF。尿沉渣检查未见结晶或管型。尿蛋白/肌酐比值4.6mg/g。
肾脏超声提示肾脏大小11.5cm,无肾积水。左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显示良性纤维脂肪组织。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纠正顽固性外周水肿和电解质紊乱。3次血液透析后,安排患者行肾活检,肾组织可见不典型管型,呈碎片状,有异常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cyclin D1(-),如图1所示。
图1.肾活检(A)H&E染色显示非典型管型,边缘锐利或断裂外观,肾小球周围可见非典型淋巴样细胞;(B)异型淋巴样细胞CD20阳性;(C&D)免疫荧光示单克隆限制性轻链染色,κ强阳性,λ阴性[1]PET-CT示脾脏轻度广泛摄取,提示脾大(图2)。
图2.PET-CT显示脾脏轻度和弥漫性摄取增高(分值4分,摄取轻、中度高于肝脏),伴有脾大,符合淋巴瘤浸润[1]骨髓活检结果提示成熟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CD20阳性,CD3、CD5、CD10、CD23、cyclin D1、LEF1、CD200、FcRL4、IgD/IgM阴性。MYD88-L265P突变检测阴性(图3),明确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
图3.骨髓活检(A)H&E染色示小淋巴细胞簇,约40%间质浸润;(B)肿瘤细胞CD20阳性,符合低级别成熟B细胞肿瘤[1]启动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化疗后,患者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肾功能改善,尿量正常,1周内停止肾脏替代治疗。出院时血肌酐降至159μmol/L。
边缘区淋巴瘤:一般呈惰性病程
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是来源边缘区记忆区淋巴细胞的惰性肿瘤,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17%。MZL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3种亚型。其中MALT占60%,SMZL占30%,NMZL占10%[2]。SMZL通常累及脾脏、肺门淋巴结、骨髓、血液。一些患者因偶然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而确诊。有症状的脾肿大和/或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9/L或中性粒细胞9/L)是启动治疗的指征[3]。部分播散性MZL病例可能表现为远处淋巴结肿大。大约20%的患者有自身免疫性表现[3],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冷凝集素病、循环抗凝物、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或获得性C1酯酶抑制剂缺乏症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等,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考虑到治疗不影响生存期,无症状的SMZL患者可每3~6个月随访。对不需要立即治疗的合并丙肝病毒(HCV)感染者,建议肝病科会诊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4]。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是有症状SMZL的公认一线治疗选择,化学免疫治疗是可选的二线方案[3,4](图2)。图4.SMZL的治疗流程[2,10-11]淋巴瘤继发肾损伤:十分常见,病因众多
淋巴瘤导致AKI的机制包括淋巴细胞浸润、脓毒血症、代谢紊乱,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化疗药物、肿瘤溶解综合征等。
肾前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出血等带来的外周循环不足;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引起肾脏血管收缩、自动调节受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等药物应用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引起肾前性AKI;
肾性:尸检研究表明约90%的淋巴瘤累及肾脏,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和肾小球疾病[5];
肾后性AKI:主要由淋巴结或肿瘤压迫、腹膜后纤维化等引起的肾外梗阻或肿瘤溶解综合征引起的结石、结晶等肾内梗阻等导致。
轻链管型肾病:B细胞淋巴瘤引起AKI的少见病因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g)又称为M蛋白,由单克隆性增生的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产生,可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M)、B细胞淋巴瘤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病,也可见于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沉积或继发作用会导致肾脏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轻(重)链淀粉样变性、轻(重)链沉积病Ⅰ型及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肾炎、轻链相关肾小管损伤及肾小管坏死、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近端肾小管病、轻链管型肾病等(表1)。
表1.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肾损害的分类[6]轻链管型肾病
轻链管型肾病是轻链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生理情况下,机体每天产生约500mg多克隆游离轻链(free light chains, FLCs),其中只有15%分布在血管内。FLCs以单体形式的κ型和二聚体形式的λ型两种形式存在,κ型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000,λ型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0。FLCs可经过肾小球自由滤过,但滤过的FLCs在近端小管中重吸收后被降解,因此只有非常少量的FLCs从尿液排出[7]。当大量轻链产生超过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或肾小管损伤导致其重吸收能力下降时,游离轻链与Tamm-Horsfall蛋白在远曲小管聚集,以管腔内大量管型形成为特征(通常高等电点的轻链易于形成管型)。由于管型肾病的形成需要大量轻链负荷,因此90%的管型肾病继发于MM,少数见于B细胞淋巴瘤、MGRS等[8]。管型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学特点是肾小球病变轻(除非合并轻链沉积病或淀粉样变性),肾小管间质病变重。光镜下特征性的改变为肾小管巨大管型形成,多见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偶尔在近端小管和包曼囊。管型色泽鲜亮,有折光性,呈层状改变,有轻链管型肾病“骨折线”样特点,PAS阳性(周边深染,中心淡染),周围常有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包绕。
管型肾病以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但以轻链蛋白(本周蛋白)为主,表现为尿蛋白定性与定量不一致。若使用造影剂、襻利尿剂、非甾类抗炎药等药物,或存在脱水、感染等情况时,会加重急性肾损害、导致急性肾衰竭。
轻链管型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净化紧急治疗管型肾病所致的AKI时应以清除游离轻链为重点,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