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有三坎,挺过就长寿:50岁后别跟自己过不去

360影视 2024-12-30 17:33 4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50岁,真不是个好惹的年纪。有人说,人生过了半百,身体就像台用了多年的老车,零件开始出问题,发动机性能也大不如前。

尤其糖尿病患者,日子过得就像走钢丝,稍不留神,就是个“扑街”的结局。

可问题是,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说白了,糖尿病这个病,没疼没痒的时候最可怕,等到真出事了,往往就是一脚踩进坑里,想回头都难。

今天咱聊聊糖尿病人的“三道坎”,别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这些坎过不去,后果真不是闹着玩的。

有人觉得,血糖高点低点没啥大不了的,反正不就是“甜一点”吗?可这事真不是这么简单。血糖长期波动,跟往沸水里扔石头差不多,看着没啥,实际上每一块石头都在往锅里加压,最后锅炸了,谁也别想好过。

误区一:空腹血糖正常就没事
有些人测血糖,只盯着空腹那一项,甚至沾沾自喜:“早上空腹6.5,没毛病啊!”可你知道吗?餐后血糖才是糖尿病的“真面目”。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餐后血糖如果经常超过10mmol/L,哪怕空腹血糖看着正常,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直线上升。就像一条大河,河面风平浪静,可水下早就暗流涌动了。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比单纯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更大。就像吹气球,高一次低一次,气球早晚崩了。高血糖伤内皮细胞,低血糖直接缺氧,时间一长,这条命折腾得跟破布一样。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就指出,血糖波动幅度越大,心梗、中风的风险越高。所以,别只盯着空腹血糖,要学会看全盘数据,别让“隐形杀手”钻了空子。

糖尿病最可怕的从来不是血糖高,而是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真等到眼睛看不清、脚烂到截肢,才追悔莫及,那可真是“晚节不保”。

误区二:不痛不痒就没事
有些人觉得,反正我现在啥感觉都没有,应该不会有啥问题。

可糖尿病并发症,偏偏就喜欢“潜伏”。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一点症状都没有,等你发现眼前老是雾蒙蒙的,可能已经进展到不可逆阶段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全球1/3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更是个“沉默杀手”,很多人尿蛋白升高好几年,压根没察觉,直到肾功能衰竭,才发现问题。要命的是,这种病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成本高得吓人,还未必能救回来。

“老大哥”提醒:怕啥?定期检查不就结了
每年做个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别嫌麻烦。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功能异常,一查便知。爱惜身体,就别怕花这点钱。别等到截了脚、透了析,你才知道“早知道”三个字多沉。

糖尿病人有两种:一种听医生的,老老实实控糖;另一种跟自己较劲,觉得糖尿病没啥大不了的,该吃吃,该喝喝。后一种人,基本都栽在了第三道坎上。

误区三:只靠吃药控糖
很多人觉得,反正我有药吃,血糖高了就加药,低了就减药,日子照样过得滋润。

可你知道吗?药物再好,也敌不过你自己作死。尤其是吃了降糖药还猛吃高糖高脂食物,这不就是给肠胃和胰岛功能“添堵”吗?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的管理核心是生活方式干预,而不是单靠药物。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睡眠质量,缺一不可。

比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每天坚持3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这些方式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老大哥”吐槽:别跟嘴过不去
爱吃糖、爱吃肉没错,可糖尿病人就得学会克制。你以为少喝几瓶饮料、少吃几口蛋糕是吃亏了?老兄,这是在给自己续命!

别觉得控制饮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等你血管堵了、肾衰竭了,花几倍的钱治疗,你才知道什么是真亏。

血糖管理:学会监测全血糖指标,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一个都不能少。别让血糖波动成了你的“慢性炸弹”。

定期检查:尤其眼底、肾功能、神经系统,别嫌麻烦,每年至少查一次。不怕早发现,就怕晚救命。

饮食控制:少油少盐少糖,碳水化合物优选低GI食物。别听别人说“吃点没事”,你得对自己负责。

规律运动:别懒!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快走、游泳、骑车都行。越早动起来,越晚被生活“动”摇。

心态调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心态崩了。别老觉得自己病了就没救了,管理得当,照样能活得比别人长。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个“慢性杀手”,你得跟它斗智斗勇一辈子。

挺过这三坎,你就能活得轻松点。可真要栽了,那可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是后半辈子都要为你的疏忽买单。

别跟命运赌气,也别跟自己较劲。50岁以后,身体的好坏全看你怎么经营。糖尿病人想长寿,靠的是智慧,而不是侥幸。记住了,命是自己的,别让自己“晚节不保”。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报告2022》

3.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管理标准2023》

4.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专题研究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