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中国互联网的时代号角丨CERNET建设30周年

360影视 2024-12-31 15:27 3

摘要:30年前,CERNET启动建设,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30年来,CERNET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不断迸发惊人的生命力,与当初那批“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领导们息息相关,是他们的远见卓识,为CERNET铸就了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起点。

30年前,CERNET启动建设,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30年来,CERNET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并不断迸发惊人的生命力,与当初那批“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领导们息息相关,是他们的远见卓识,为CERNET铸就了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起点。

应声举旗

部委领导响应国家需求

国之重器,常诞于国之所需。CERNET应国家需求的呼声而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注定极不平凡。国外互联网发展势头正劲,1986年,全世界第一个互联网学术网(NSFNET)在美国诞生,震动了科研界。国内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一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同春雷唤醒大地。

此时,中国互联网进入启蒙阶段:1986年,中国学术网CANET启动;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一台VAX785机成为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子节点;1993年,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三个院校互连,中国互联网雏形建成……

互联网,这把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的钥匙,首先打开的正是高校师生头脑中的锁:一方面,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期待实现高水平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众多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国内科研人才,急需依托互联网搭建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桥梁。

追根溯源,CERNET与211工程休戚相关。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兴起,以教育、科技和人才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竞争尤为激烈,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但要想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的道路。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与财政部的领导们共同提出了一项宏伟计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约100所高等学府和一系列重点学科,这一构想简称为“211工程”。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和科研单位,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

建设一张覆盖全国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刻不容缓。1993年,国家教委启动211工程,开始规划建设全国的教育网。教育网是什么?怎么建?谁来做?钱从哪儿来?人从哪儿来?……这一系列问题一涌而来,没有哪个解决起来是容易的,都在等待关键人物来破局、来定调。

1994年1月8日,211工程启动进入关键时刻,时任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姜均露找到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我们能不能把有限的科研经费合起来做件真正的大事?”姜均露提议在全国建一个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一建议与韦钰此前的想法不谋而合。

一次看似偶然的对话,却碰撞出了CERNET诞生的必然,翻开了中国互联网建设的新篇章:我国第一张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主干网,从这两位来自部委的领导会面谈话开始,于中华大地徐徐展开。其中,姜均露和韦钰等领导的远见卓识极为关键,CERNET的启航离不开他们对当时国家和教育发展需求的深刻认识。

△1994年3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清华大学副校长梁猷能与吴建平教授等一起探讨CERNET发展大计

回望当年这次看似平凡又不平凡的见面,姜均露说,“我曾经在某次论坛上发言指出: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必然。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观众,并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话用户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用户,中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必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挑战,就有可能用较短的时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姜均露表示,国家瞄准当时国际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方向是正确的,国家计委将其作为重点项目超前安排,并且是当时最大的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也是富有远见的。CERNET的建设抓住了历史机遇,虽然承担的任务很重,但却真正带领我国走向了世界。

说到为何如此热情响应国家计委建设教育网的提议,韦钰很是感慨:“那时,我听说美国正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那时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态度十分傲慢。在他们看来,信息高速公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要么赶上这条船,追赶潮头,要么就只能被大浪冲走。我是搞电子出身的,敏感地意识到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我也对西方国家的说法不服气,认为中国同样可以通过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来发展教育。”

1994年11月2日,国家计委紧急批复启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建设,CERNET建设正式启动。国家教委主持建设。

△1994年,原国家计委关于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当时,国家教委出于对CERNET事业的战略考虑,组建了教育部CERNET领导小组、CERNET管理委员会、CERNET专家委员会(依托CERNET网络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为CERNET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管理基础。领导小组负责宏观协调指导,由教育部有关领导组成;管委会是决策管理机构,由部分参建高校领导组成;专家委员会是项目的具体实施机构,由高校有关专家组成。

△1994年,CERNET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组建了教育部CERNET领导小组、CERNET管理委员会、CERNET专家委员会(依托CERNET网络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为CERNET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管理基础

国家教委CERNET领导小组主要研究发展规划,协调关系,制定政策,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韦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科技司司长左铁镛、学位办副主任谢桂华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包括钱一呈、蒋妙瑞、李英惠、李仁和、陈晓娅、袁成琛、郭新立等来自教委各司处的领导,他们各司其职,从不同侧面为CERNET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1994年,对韦钰来说极不平凡。这一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正是这一年,她以国家教委CERNET领导小组组长一职开始承担主管推动CERNET项目规划与建设的职责。也正是在她的积极响应下,CERNET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建设项目。30年来,她不仅在推动CERNET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左铁镛司长是CERNET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1994年,CERNET专家委员会成员、电子科技大学汪文勇教授,被抽调到国家教委科技司协助完成CERNET相关论证及申报事宜,他对左铁镛司长印象极为深刻:“左司长不仅在教育部内部协调资源,还亲自带领团队前往国家计委,与相关领导沟通以争取对CERNET项目的批准和支持。同时,鉴于互联网连接国际的重要性,左司长也积极组织了多项CERNET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为推动CERNET与全球接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成琛和郭新立既是领导小组成员,还是CERNET第一届管委会成员。袁成琛是原教育部科技委秘书长,她回忆:“CERNET建设之初,网速问题是第一个挑战,原因就是CERNET当时所租用的邮电部线路的费用十分昂贵,加之带宽有限,网络拥堵十分严重。为了让CERNET的带宽和网速得到有效提升,我陪同韦钰一起专程去往邮电部,商谈降低教育网线路租金的问题。”

“211工程始终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设列为重点公共服务体系之一,这为CERNET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舞者就是最具创造力的一批网络研究与开发者。CERNET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始终坚持为211学校及全国高校、中小学校和其他教育科研单位服务,并积极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可以说,CERNET给了211工程一个辉煌。”袁成琛以此总结CERNET发展与211工程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关系。

那时的郭新立在国家教委专门负责211工程工作,而CERNET又源自211工程,所以他与CERNET的历史渊源也是最为全面、深刻的。回忆起与CERNET结缘的那段时光,他满是感慨:“1994年,第一次关于CERNET建设的重要会议是在清华大学甲所一层的会议室里举行的,那时参会的人数不足10人,我也是在那次会议认识了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和他们一起谋划了CERNET的发展。”

“CERNET的成功离不开教育部领导的高瞻远瞩,他们都是非常有魅力的长者。韦钰部长是特别有激情的人,她非常信任参与CERNET工作的大家。左司长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远的战略眼光,给了年轻人很多支持。另外,袁成琛处长非常能干,很有魄力,她长期在教育部工作,她很了解各部委的情况,也很擅长与各个部委之间沟通协调。”汪文勇回忆。

1994年12月,国家教委CERNET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CERNET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管理体系,明确建设经费来源为国家安排和教委配套,鼓励各方面积极争取和筹集建设经费,并强调了CERNET在211工程中的重要角色,引导CERNET注意边建设边使用,注重效益……这一系列部署,为CERNET的事业长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制创新

保障CERNET长久发展

CERNET能够实现30年的长久发展,绝非偶然。这离不开教育部指导下的体制机制创新,离不开正确道路的选择。

一方面,谁来扛起CERNET建设的这个重担?互联网必须走强强联合的路线。如此重大的项目,一人一地很难办到,众人拾柴火焰才能高。1994年,两部委经过协商,就CERNET项目的推进迅速达成决策共识:遴选出具有实力、有意愿参与CERNET建设的高校。

3月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通过国家教委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在向国家报批的同时,6所高校就先搭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TCP/IP试验网。这个网络采用了X.25通信技术,连接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五个城市,这既是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TCP/IP试验网,也是我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

11月,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启动,项目在原6所高校的基础上,吸纳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一同承担建设,形成了地理分布辐射全国的结构。行业内亲切地称呼他们为“CERNET十校”。清华大学是“CERNET十校”的牵头单位,正是姜均露口中的“群龙之首”。

梁猷能,是促成CERNET从起步到取得傲人成绩的关键人物。见微知著,CERNET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教授李星曾回忆:“初期,清华参与CERNET工作的几位老师主要来自计算机系、计算中心、电子系、自动化系等各院系部门,一开始也没有集中的办公地点,但学校非常重视,后来组建了专门的网络中心。梁校长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就把清华主楼一进门中厅最好的办公地点给了我们,也非常具有标志意义。”

那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到CERNET网络中心参观考察,称赞清华大学将中央主楼一层大厅最好的房间拿出来作为网络中心的机房和办公区域,为CERNET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校领导的智慧和远见是学校发展的指南针。事实上,清华校领导对于CERNET的重视,正是众多节点高校倾注心血于CERNET的缩影,各高校也都给各自的网络中心提供了最好、最直接有效的支持和贡献。

1997年1月,在国家教委的批准下,CERNET开始实行由联网单位“分担通信运行费用”的运行模式,开始逐步实现国家希望的“建设靠国家,运行靠自己”的目标。“CERNET第一届管委会成员主要是各高校主管信息化的校长。联网单位‘分担通信运行费用’的运行模式,在当时,对于各个高校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可以说,如果没有管委会每位校长的认可与支持,就不会有CERNET今天的成功局面。”梁猷能表示。

“建设CERNET这样一个国家级大工程,解决协同问题是最大的难题。CERNET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和科研学术网,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个高校的通力合作。”梁猷能笑说,“当初,有些人并不看好这种联合,说‘这是把10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你们互相去咬吧,长久不了’。结果恰恰是CERNET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旺!”这是对CERNET所形成的联合科研、协作发展的成功体制最好的概括。

第一届管理委员会的高校领导中,也有信息技术的“门外汉”。CERNET第一届管理委员会成员、原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就是这个“例外”:首先是因为专业“不对口”,他学习的是冶金专业;第二是职责“不对口”,参与CERNET建设前,他担任的是主管教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

1994年,左铁镛司长到东北大学考察,在他谈及CERNET建设时,赫冀成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件好事,是对学校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尽管对互联网并不熟悉,但作为八十年代初国家首批派遣的留学生,直觉告诉他,这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早抓。所以CERNET启动阶段,在学校领导班子的讨论中,赫冀成表现非常积极,建议学校要重视并踊跃参与CERNET建设,他也为促成东北大学成为CERNET东北地区主节点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后来,东北大学蒋仲乐校长指派赫冀成代表东北大学参与CERNET管委会的工作。

中国互联网,不能等!中国的发展,不能等!意识到互联网将为科研工作带来巨大前景,甚至将对中国未来发展可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部委领导、高校领导和高校科研工作者只争朝夕。

“CERNET得道者多助。”梁猷能一句话揭示了CERNET成功的秘诀之一——“人和”。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每一位奉献于CERNET建设的领导本身又何尝不是“得道者”?

“梁猷能教授,事业心强,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在CERNET管委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奠定了CERNET网络大团结、大协作、大发展的基础。”袁成琛评价说。

梁猷能说:“干事不要图虚名,要多干实事;做事不要过多计较个人得失,最重要的是把事做成做好。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认识,也是清华的传统,更是这么多年来所有参与CERNET建设的高校和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准则。”

另一方面,怎么才能为CERNET提供持续不断的保障和供给?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产学研相结合,被证明是最正确的选择。2000年,为推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一步发展,教育部决策组建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在保持CERNET原有科研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委托赛尔网络公司承担CERNET运营服务工作,为CERNET的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议合影

赛尔网络通过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科研与创新形成“反哺”。将大量的资金投入CERNET网络升级和规模扩张,尤其是利用灵活的企业机制,完成了30000多公里光纤传输网的建设,彻底解决了CERNET长期发展的瓶颈问题。2023年,赛尔网络又再次建设新光纤。

“CERNET转制的结晶——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案例。能够参与CERNET的建设和改制并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幸运。”CERNET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说,他在2000年从美国回来后,被派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CERNET的运行管理工作。

“CERNET与赛尔网络两者分工而不分家,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CERNET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创新的体制保障,实践证明教育部党组当初的决策是非常英明正确的。”梁猷能高度评价了教育部党组为CERNET长久发展所做的正确决策。

传承精神

人和是CERNET的关键词

穿越互联网建设的洪流,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30年来,CERNET乘风破浪,在新时代闯关夺隘、行稳致远。

三十年来,CERNET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国内合作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在承担建设和运行任务的全国高校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三十年建成三代网络:第一个10年,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主干网CERNET;第二个1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第三个1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未来互联网试验基础设施FITI。

“CERNET是教育部非常重视的科研项目之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建设初期,我们已经预料到CERNET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发展得如此之好。”韦钰欣喜地说。

△2004年,第二届CERNET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0年间,CERNET实现了从引进到跟踪、从突破到引领的跨越。那么,成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从领导、参与、见证CERNET建设的众多人的回答中,“人和”是被高频提到的关键词。

“人和”首先是,选对了人。“CERNET另一个重要的成功要素是大胆启用了年轻专家,组建了一支踏实肯干,不慕虚名,注重实效的专家队伍。”梁猷能回顾表示。

这批CERNET专家年富力强、专业过硬,拥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建设互联网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此外,他们大都有国际视野,互联网作为全球基础设施,拥有国际视野非常重要,这为日后几次技术路线的正确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吴建平为首的这支专家队伍,年纪轻、业务好、干劲大。由于他们的团结拼搏,CERNET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技术方向没走过弯路,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国家任务都能很好地、甚至是超额地完成。”梁猷能说。

“人和”其次是,大团结大协作机制。三十年来,通过承担国家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CERNET团结分布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40多所高校组成三代网络的CERNET建设、运行和服务体系;团结了全国100多所高校形成的技术创新和试验基地;与全国主要互联网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领军产学研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互联网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联合体,成为国家教育领域有组织科研的一个典型范例。

CERNET的三代网络,运转机制都是有组织科研。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CERNET把40多所高校集中在一起建了三张大网,每一张大网都是对过去网络的超越,都干成了。没有大团结、大协作的机制,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一个早期的国家项目,能把大团结、大协作的机制发扬30年,并仍然在发扬,令人惊叹。

团结协作能办大事。30年如一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一位位“CERNET人”中传递着接力棒,传承着CERNET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与使命。以东北大学举例,赫冀成自豪地说:“30年来,东北大学始终高度重视CERNET建设,并一直积极参与。2003年,我本人不再担任CERNET管委会成员,但我对接替我的同志说,对于东北大学,CERNET是一个‘永远开绿灯’的项目。”

韦钰评价CERNET是“三好项目”:首先是一个好的团队,团结一批人朝着目标前进;二是一个好的目标,响应国家需求,以开放、创新的思维紧跟技术前沿;三是一个好的机制,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CERNET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CERNET的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但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能坚持做一件事,且一如既往以拼搏的精神去面对,并一直保持对互联网前沿技术的探索,这是不容易的。”韦钰强调,“CERNET靠的是一批年轻人的拼搏,非常感谢这批专家。现在他们已不再年轻,他们把最好的研究成果、才华都奉献给了CERNET。CERNET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们。”

“CERNET拥有覆盖全国的、如此大范围的高速公路,中国最顶尖的人才都在CERNET,如果CERNET做不出成果,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做?”韦钰对CERNET未来的期待也更多地关注“人”:“人与人有交互、有激励,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个好的平台通常是能够提供好的交互方式和思想激励的载体,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并激发思想的碰撞。希望CERNET未来不仅继续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发挥优势,还要充分发挥平台在国家科研教育,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为什么要回忆?——留住他们,告诉更多人。历史,也总是通过记录一些特殊的人,给人们留下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郭新立在回望CERNET30年的发展历程时说:“服务国家战略是CERNET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必须时刻铭记‘我们从哪儿来’这一重大的哲学命题。只有深刻理解我们的起点和历程,才能明确‘我们往哪儿去’的方向。”

CERNET从国家的需要中来,也从一位位奉献宏谋、拨云见日的建设者而来,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勇气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引领CERNET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教育科研。

来源:中国教育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