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学跨年之夜 前来报到啦!

360影视 2024-12-31 17:15 4

摘要:与月球结缘十余载,他说:“令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有生之年里我如愿一共获得了三份难忘的月球样品。”一生贡献给科学,他说:“在人类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领域或行业可以妄自尊大。”他的一生,始终在追寻时间,在时间中探寻未

2024年,注定是科技领域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当中,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正是这历史的缔造者

他们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准

代表着创新的勇气和决心

2024已接近尾声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2025科学跨年之夜”

以科学之名,承创新之力,赴发展之约

围绕三大主题

“科技前沿” “科技惠民” “科技人文”

12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大咖现场讲述

顶级科幻作家送出好礼

还有妙趣横生的新年第一堂科普课……

刘敦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

逐梦苍穹探月球

与月球结缘十余载,他说:“令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有生之年里我如愿一共获得了三份难忘的月球样品。”一生贡献给科学,他说:“在人类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面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领域或行业可以妄自尊大。”他的一生,始终在追寻时间,在时间中探寻未知的答案。

“今年,我已经88岁了,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命运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契机,不仅让我能有机会探寻到地球母亲的神奇奥妙,更让我有幸与珍贵的月球样品有了一次次的亲密接触,圆了我对宇宙探索的终极梦想。”

戴政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二号副总师、朱雀三号总指挥

逐梦蓝天 翱翔宇宙

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迈出了关键一步!蓝箭航天基地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商业火箭。相比传统航天来说,他们首当其冲要完成“天上”的任务,而商业航天则更关注“地上”的民生,目前商业航天卫星占到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46%。

“我们航天人眼里只有0和1,不要说差15秒,0.01秒都不行。对国内商业航天火箭企业来说,未来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要加油干、拼命干,抓住这样一个窗口期,也是助力我国夺取未来空天话语权。无论是传统航天还是商业航天,我们都将助力中国航天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2025年第一堂科学课:空气的魔力

塑料袋也能像火箭一样飞上天?

“隔空打牛”从词典里走进现实?

让人惊掉下巴的现场实验

2025科学跨年之夜为您揭晓答案

刘曰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致敬钱学森先生

“中国的导弹能获得今天这般成就,与钱学森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枚导弹究竟厉害在哪?”

历时五年才艰难踏上回国的邮轮,钱学森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回国投身科研献身国防,面对质疑,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干?”

一生成就无数,却不求名利,钱学森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耄耋之年,虽卧床却从未停止思考,发出“钱学森之问”直指人才培养。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诺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罗敏敏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

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征途中,“脑”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为什么要去研究大脑?如果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这项技术带来的“超能力”,那么这个世界又将变成怎样的呢?

只要戴上一个小小的“脑电帽”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甚至别人的身体,做出一些日常动作。还可以用自身的脑信号,在屏幕上打出脑中想的字,直接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朱松纯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那些事

让机器人拥有“心”

“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初心与终极目标就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就是创造通用人工智能体,通俗讲就是‘造人’。”

“将来我们要研究的人工智能,跟人打交道能够完成无限的任务,它和机器不同,它有自主的价值体系。”

刘耀东 虚拟动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亚德集团总裁兼首席营销官

梦想成真的“视”界

《黑神话:悟空》爆火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文化和科技的加持?悟空能够栩栩如生背后的关键技术 ——“空间计算 - 光学动作捕捉”,刘耀东为您讲述科技赋能下的文化出海。

刘慈欣 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科幻作家

人类未来的百年征程

“假如我们现在身处于宇宙飞船上,我会选择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慢慢去读,慢慢去学习。我想那个时候的人类,如果干预自身进化的话,想必成为一个新物种了吧。我们生存的环境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很可能会像土星一样,形成‘地球环系’,人类很可能就会移居在此。”

魏国齐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

注满中国“气”

“火箭发射所依赖的强大动力,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燃料舱,确保火箭燃料舱安全的就是氦气。空气中氦气含量约为5.2%,想要从空气中提取氦气的成本可能比等体积的黄金还要贵。只能从地下含氦量高的天然气中提取,再进一步进行提纯,最终得到纯氦。”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身临其境,感受地下 2400 米的极限深度。在这里,探寻宇宙奥秘的方式,不是仰望星空,而是深入地下。四川大凉山深处地下2400米的世界级物理实验室,远离城市、不见天日。在最干净的环境里寻找暗物质,揭开宇宙之谜。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和毒理学家

微小之力、宏大之变

“研究纳米技术,看似一场‘微小’之旅,但是,它启发了我们探索物质世界底层原理的思维:改变宏观世界的磅礴力量,常常隐藏在极微小的世界里。纳米科技为人类通往极微小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研究的工具。”

张焕乔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对话钱三强 何泽慧的学生

致敬科学前辈

何泽慧先生在八九十岁的时候,还在每天坚持上班,有一次意外摔倒,导致病重失忆,却还是一眼认出了学生张焕乔,这份浓厚的师生情让张焕乔先生至今难忘,每次提起来都热泪盈眶。与钱三强先生的最后一面,同样令张院士记忆深刻,钱三强先生叮嘱他说:“不要把别人的功劳说成是自己的,尤其是不要把身边青年人的工作说成是自己的工作。科学研究永远要大力协作!”他的教诲令张焕乔先生永记于心,他为人师表,起到了表率作用。

陶迎春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立”起来的中轴线

“如何让这条长达7.8公里的‘线’,被全世界看得到、看得清、看得全。这份使命恰恰成为了我和我的团队这几年工作的核心。”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

崇尚科学 追求创新

“这一年,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在北京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北京地区5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一年,推动国际科技组织落户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让首都科普走向世界;这一年,全市近2000家科协组织,始终与全市160万科技工作者肩并肩、心连心。2025年,我们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探索求突破,聚焦新质生产力奋发当先锋,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谱写新的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

让我们共同仰望中国科技的高光时刻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

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承办

纪实科教 2025年1月1日 20:40

北京卫视 2025年1月2日 21:05

敬请期待!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