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实践中,用疗效打破对中医的偏见

360影视 2024-12-31 18:02 4

摘要:中医,这一传承千年的医学体系,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中,面临着被质疑与被误解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许多人对其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的核心价值逐渐淡忘;另一方面,缺乏现代科学验证的中医疗效难以被广泛接受。这让中医既显得古老而神秘,也在全球医学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

中医,这一传承千年的医学体系,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中,面临着被质疑与被误解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许多人对其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的核心价值逐渐淡忘;另一方面,缺乏现代科学验证的中医疗效难以被广泛接受。这让中医既显得古老而神秘,也在全球医学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

但就在这片质疑声中,仍然有无数实践者在默默坚持。他们不满足于中医“调理身体”的刻板印象,也拒绝将其神化为“最后的稻草”。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杨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既深谙中医传统,又勇于将其置于现代科学体系中反复验证。他说:“疗效才是打破偏见的唯一通道。”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中医肿瘤医生,杨强长期活跃在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他用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无数肿瘤患者带来了改善生活质量的希望;也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让每位患者都能感受到中医的“实在”“科学”。从最初的抵触到最终的信任,他一次次用疗效为中医正名。

别学我,我是非典型中医人

“别学我。”杨强主任总是用这样一句话开启他的故事。

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他是患者口中的“良医”,却自认为是“非典型中医人”。

“大家都觉得中医诊病离不开《黄帝内经》、舌苔和脉象,但我偏偏另辟蹊径。”他从本科起便跟随名医卞嵩京学习,课余时间整理肿瘤方剂,逐一研究药物配伍的逻辑。这种钻研精神让他迅速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杨强从不“避重就轻”。“我骨子里就是个愿意啃硬骨头的人,越难治的病,越能激发我的斗志。”本科时,他毅然选择肿瘤科作为主攻方向,因为他认为肿瘤科最复杂、最具挑战,也是患者最需要帮助的领域。

然而,中医肿瘤治疗长期以来被视为“辅助治疗”,甚至被贴上“最后一搏”的标签。但在杨强的诊室里,他用疗效不断打破这种偏见。

6年前,他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肺癌晚期患者。这位老先生曾被多家医院断言“最多还有半年时间”。老人一生在制药厂工作,对中医不信任,甚至抗拒,但儿子坚持要试试。杨强并没有过多辩解,只是用老乡的语气劝道:“老爷子,咱都是开封人,不如试试看。”

门诊坐诊

老人勉强答应,杨强根据他的症状开了一副中药。一周后,老先生竟主动打车复诊。“他用河南话对我说,‘服气得很!’原本咳嗽、咳血的症状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此后的治疗中,杨强不断调整药方,缓解了老人的不适症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尽管癌症无法治愈,但老人最终坚持了近两年时间,而非预期的半年。

从不囿于传统,却深谙传承的重要;从不盲从经典,却能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杨强的“非典型中医人”之路,注定与众不同,但也因此焕发出新的可能。

疗效看得见才是中医的硬道理

杨强主任常说:“疗效看得见,才是中医的硬道理。”

这是他对中医临床的执着,也是对患者的承诺。尽管中医常被认为“慢”,但杨强用一个个真实的疗效打破了这一偏见

2017年,他接诊了一位来自哈尔滨的91岁肺癌患者。这位老人伴有高血压、心脏病和脑梗等多种基础疾病,已被当地医院告知“无治疗价值”,家属希望中医能帮助缓解老人的不适症状。杨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直接针对肿瘤下药。

“我们先用一周的中药缓解他的呼吸困难和食欲不振,效果显著后逐步调整用药。”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能力大幅提高,甚至还能独立行走。虽然最终因心脏问题离世,但家属专程来到杨强的诊室表达感激:“老人走得很安详,一年多几乎没有痛苦。”

另一个患者来自去年接诊的一位肺部占位患者的故事。这位49岁的厦门患者因右肺下叶4.6×3.7厘米的占位性病变前来求诊,CT结果明确指向高危,但因个人原因暂时无法接受手术或放化疗。他希望通过中医尝试改善病情,哪怕只有些许可能。

杨强谈起这位患者时印象深刻,服药3个月后患者着急的再次去做了复查。CT结果显示,病灶缩小到3.9×2.6厘米,整体缩小了近1厘米。患者既惊讶又欣喜,治疗信心大增。“中医不是缓解症状那么简单,有时也能在关键节点上推动病情的积极变化。”

义诊

对肿瘤治疗,杨强的态度鲜明:“中医不是西医的附庸,也不是最后的稻草。”他认为,中医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增强身体耐受性方面独具优势。例如,他在治疗放化疗患者时,通过中药减少恶心、乏力等副作用,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周期。

疗效的追求让杨强在每一例治疗中都格外用心。他的病例库中记录了数千例肿瘤治疗数据,这不仅是个人经验的积累,更是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获得认可的重要支撑。“中医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理解。”杨强坚定地认为,疗效是打破偏见的唯一通道。

如何追回中医失落的200年

杨强常提到,中医的价值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方法。这种体系的独特性,既是中医的优势,也是现代医学科学化进程中的挑战。

“我们中医讲求辨证施治,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必须灵活调整。这既是中医的精髓,也是它被误解的原因。”杨强主任表示,中医的灵活性与现代医学强调的可重复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医的标准化、普适性让其易于推广,而中医强调个体化、系统性的特点,在大规模验证和推广上仍面临困难。

以中医对肿瘤治疗的介入为例,杨强强调:“肿瘤患者并非只有‘肿瘤’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伴随的是心理负担、全身虚弱等综合状态。”在他的治疗中,不仅要针对肿瘤本身,还要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比如提升体质、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等。这种综合调理往往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改善生活质量,让患者真正受益。

杨强认为,中医的独特价值在于整体性和动态调整能力,而这正是现代精准医疗开始重视的方向。

近年来,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提供了从中医传统方剂中汲取灵感的成功案例,但其最终突破离不开现代医学的验证与技术支持。这一成果既展现了中医药材的潜在价值,也提醒我们,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是实现医学创新的关键。如何规范化推广中医,让更多传统方剂和理念被验证,是他和同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们落后了200年,但中医并没有被时间抛弃。”杨强的思考并非怨天尤人,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为中医打开了新的窗口。从数字化病例记录到高通量分析技术,中医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融入国际医疗体系。他还提到百度健康这样的线上平台,为中医提供了一个科学传播和患者教育的舞台。“当我们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医,用疗效证明中医,它的价值自然会被认可。”

门诊瞬间

对杨强来说,中医的未来不只是传承,更需要科学化、标准化的革新。他总结道:“中医不需要神化,也不能停留在传统中。只有在科学的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 本文章著作权归属于本账号主体,为发文日前的信息整理与人物采访所得,仅供您参考,不代表本账号主体的立场。若您认为本文内容侵犯您权利的,可通过后台向本账号反馈。

来源:杨强主任讲中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