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清末香港鼠疫爆发后,科学家如何证明“宿主”?

摘要:那是一段动荡的岁月,清朝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当时香港这个海上城邦,正处于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潮涌入这里,寻求机遇和新生。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卫生条件日益恶化,疾病开始在港岛蔓延。189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香港,数千人就此失去了宝贵生

引言:1894年,清末香港鼠疫爆发后,科学家如何证明"宿主"?

那是一段动荡的岁月,清朝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当时香港这个海上城邦,正处于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潮涌入这里,寻求机遇和新生。然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卫生条件日益恶化,疾病开始在港岛蔓延。189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香港,数千人就此失去了宝贵生命。这场灾难震惊了全世界,专家们被紧急召集,前来查明疫情根源。几经波折,他们最终发现了幕后黑手——一个看似无害的"宿主"。可是,这个"宿主"又是何方神圣?它是如何将死亡的种子播撒到处?

一、香港鼠疫爆发之惊

那是1894年的香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这座东半球最繁华的都市,迎来了至今为止最黑暗的一天。一切始于5月份,当时香港已屹立百年,作为英国殖民地和极东重要贸易枢纽,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贩云集于此。可就在这熙攘的港口里,一缕阴霾悄然降临。

起初只是偶有几例怪异的病症出现。在薄扶林一带,有人感到高烧不退,全身乏力,淋巴结也肿胀异常。医者断言是时疫在作祟,并没多加在意。可就在几日之内,这种离奇病症开始在本地渔民和贫民窟里蔓延,很快蔓延到整个维多利亚城。短短几周,就有数千人感染了这种诡谲的疾病,有的甚至在数小时内活活身亡,临终前遍体鳞伤。

香港人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瘟疫,到处是人声嘶嚎,祷告声、恸哭声回荡在狭窄的弄堂里。连滩民那尊威武雄壮的林则徐铜像下,也躺着好几具遍体冰凉的尸首,任凭暴雨肆虐也无人敢将它们收殓。

活着的人真是怕极了,恐惧就像有形的利爪,将整个城市攫紧。贫民们相继逃离家园,蜂拥走上街头。偌大的香港城,在这团阴翳之中,仿佛都失了颜色,剩下的只有腐朽的味道和死亡的幽魂。当香港殖民地政府和英皇陛下都陷入巨大的恐慌时,才惊觉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已经完全失控。

二、科学家的艰难寻踪

面对香港这场空前绝后的瘟疫,港英当局眼见疫情一日千里,顿时大惊失色。他们不得不伏低做小,向列强求援。国王爱德华七世下令,立刻从英国本土派遣著名的医学家和细菌学家前来香港,查明此次瘟疫的根源所在。

很快,一众顶尖专家就聚集在这座东方都会。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包括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莱斯特大学的扬森博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叶赫森博士,以及声名远播的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等。这些无不是当时最杰出的医学from家,曾经发现过许多重大疾病的病原体。

一行人来到香港后,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查。他们以维多利亚城为中心,分赴各个疫区实地考察。不久就有了一些初步发现:很多病人身上都出现了淋巴结肿大、高烧不退等症状,与已知的鼠疫症状十分相似。

接下来,科学家们对死者的内脏组织进行了解剖和细菌培养。他们发现里面存在着一种极其特殊的弧菌,跟已知的所有病菌都不太一样。北里柴三郎断言,这才是这次大瘟疫的元凶。与此同时,叶赫森也从另一具尸体上分离出了同样的弧菌。

两位都是一时的权威,双方却矛盾重重。叶赫森对北里的研究结果嗤之以鼻,认为北里的发现完全是错误的。他们的争论一发不可收拾,最终不欢而散。

就在这节骨眼上,又一位科学家杀出重围。这便是美国的卡尔顿·弗雷斯特医生。他自荐前来香港,并很快加入了调查行列。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弗雷斯特终于在死者体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菌——鼠疫杆菌。

通过进一步研究,弗雷斯特证实这种鼠疫杆菌极其罕见,生命力顽强无比。它不仅能在高温环境下存活,就连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都丝毫无恙。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的免疫系统足以抵抗它。但一旦被传染,鼠疫杆菌就会加快分裂增殖,从而引发一系列致命的症状,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等。

弗雷斯特的发现很快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承认和支持。随后他们又联手进一步追查,鼠疫杆菌到底是如何在香港传播开来的?在揭开这一谜团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

三、跳蚤的狡猾伎俩

经过数月的艰难探寻,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这场瘟疫的根源——鼠疫杆菌。可是他们很快陷入了新的迷惑,这种病菌到底是如何在香港传播开来的?按理说,鼠疫杆菌虽然顽强,但也绝非不死之身。它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能为它提供栖身之所和传播途径的"宿主"。

一开始,有人怀疑是香港人那种喜食野味的陋习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饮食习惯被视为是瘟疫的罪魁祸首。的确,香港自古以来就有吃鼠、食蛇、啖野味的传统。只不过,专家们对此存有很大怀疑。

他们发现,当时香港并非唯一爆发鼠疫疫情的地区。从整个岭南地区,到广东、广西一带,都有零星的病例出现。这就很难用饮食习惯来解释了。必定还有其他什么原因,让鼠疫在如此大的范围内迅疯狂扩散。

经过反复探讨和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恐怕是当年的天气格外反常,才酝酿成了这场浩劫。1892年那一年,整个华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旱,作物荒芜,赤地千里。而在1893年,天气却骤然阴雨连绵。虽然雨水好歹缓解了干旱,但泥土发潮后,无数病菌却在此繁衍蔓延开来。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鼠疫杆菌开始在野生动物中传播。一些携带病菌的啮齿类动物,比如田鼠、黄鼠狼等,由于食物和栖息地匮乏,开始四处觅食。它们无意中把鼠疫杆菌带到了城乡,并最终传染到了人类。

这就解释了为何全境都有零星病例爆发。但是,更严重的疫情为什么集中在香港?答案就在于此地的人口流动和交通枢纽地位。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与本土之间有大量人员和货物往来。很快,鼠疫杆菌就利用这条隐秘的通道,蔓延到了这座繁华都会。

可就算如此,要让一种病菌彻底爆发蔓延,还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助力。而为鼠疫杆菌提供这个助力的,正是身形微小的跳蚤。

这种小小的节肢动物向来是人们忽视的存在。可就是它,成了这次香港大瘟疫最大的"罪魁祸首"。专家们发现,跳蚤身上存在着一个与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的"杀手锏"......

四、鼠疫的惊心传播途径

跳蚤虽然体型微小,但它在这场香港大瘟疫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昆虫携带并传播鼠疫杆菌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原来跳蚤身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杀手锏"——一种叫做"阻滞素"的独特物质。一旦跳蚤叮咬了携带鼠疫杆菌的宿主,比如耗子或鼠狼,这种阻滞素就会与病菌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复合体。当跳蚤下一次叮咬别的动物或人类时,这种复合体就会注入新的宿主体内。

与此同时,阻滞素也会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统,让鼠疫杆菌得以在体内安全存活和繁衍。一旦繁衍到一定程度,鼠疫杆菌就会开始大量释放出毒素,从而引发一系列致命的并发症,比如淋巴结肿大、肺部感染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年的疫情如此凶猛。无数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不断在人与人之间游走传播,将可怕的死亡信使撒播到处。而当地拥挤的人口和恶劣的环境,又为这种传播提供了最佳条件。

一开始,科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跳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只知道鼠疫杆菌存在于某些啮齿动物体内,比如老鼠、田鼠、黄鼠狼等。可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并不算大,又怎能解释得了疫情在城乡如此大面积的蔓延?

直到1898年,法国科学家保罗·席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才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他从一只黄鼠狼身上取下几只跳蚤,将它们分别投放到几只健康的仓鼠身上。结果这些仓鼠不久后就开始感染上鼠疫。可是,如果将跳蚤隔离开来,仓鼠们就未曾生病。

这一发现让所有的科学家为之震惊。原来跳蚤才是鼠疫杆菌在宿主与宿主之间流传的关键。只要有跳蚤在,就注定会有新的疫情爆发。当年那些流窜于城乡的野鼠和鼠狼,无疑都是携带者。而更为可怕的是,一旦人类住所内也有老鼠出没,那疫情就无处可逃了。

科学家们继续深入调查,终于揭开了香港鼠疫传播的全过程......

五、香港大疫根源曝光

通过反复探究和实验,科学家们终于完整地解开了香港这场大瘟疫的面纱。一切的根源,竟源于城中那些看似无害的老鼠。

当年香港的环境卫生极其糟糕,整个城区弥漫着一股腐臭的味道。维多利亚城内到处都是肮脏的露天小巷,加之建筑老旧,砖缝之间简直就是老鼠们的乐园。它们成群结队躲藏其中,日夜在这里觅食、嬉戏、繁衍后代。

不久,这些老鼠身上就开始携带鼠疫杆菌。当时香港乡村地区已经爆发了零星疫情,那些携带病菌的野鼠和鼠狼就是始作俑者。它们时不时就会窜进城里,与城中那些"熟手"老鼠打了交道。就这样,鼠疫杆菌在野鼠和城鼠之间相互传播,从而在整个香港岛上散播开来。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老鼠身上往往寄生着大量的跳蚤。一旦跳蚤叮咬了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它们就会成为致命的活体载体。这些小型节肢动物往往会在老鼠之间四处游走,或者干脆直接跳到人身上去。由于跳蚤身上具有那种特殊的"阻滞素",一旦叮咬了人类,鼠疫杆菌就能够顺利进入人体并大量繁衍。

于是乎,一个个香港市民在无意中就遭到了这种隐形杀手的袭击。他们家中如果有老鼠出没,就无一幸免。香港的土地拥挤不堪,人口又密集得可怕,这为跳蚤的跳跃和病菌的传播提供了绝佳条件。

很快,每逢路人被狗或猫扑咬,便是一场巨大的噩梦降临。因为即便是这些衣冠楚狗上,也可能携带有跳蚤,而这些节肢动物往往会转而叮咬人类。受害者很快就会发高烧、淋巴结肿胀,浑身溃烂的痘疮开花。如此恐怖的景象,当时在香港随处可见。

人们拼命逃跑,但已为时已晚。鼠疫杆菌在跳蚤的辅助下,已在整个维多利亚城扎下了根基。就连附近的九龙半岛也为之蒙上了阴影。更惨的是,疫情还借着英国商旅及货船的传播,飞快向外扩张。不久,整个华南地区甚至菲律宾、印度等邻近地区都相继沦陷......

来源:橙主阿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