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有关短视频绑架并长期洗脑受众的这类话题,早在短视频初兴热潮时就被第一批有高度洞察力的少数博主提出,只是当时大多数受众正新奇地沉迷其中,不会刻意去思考。如今又看到这波讨论,恰巧我也不喜欢这种快餐文化,借此聊聊。
今天刷到一条微博“短视频正在加速我们的衰老”。不信?读完全文再说。
其实有关短视频绑架并长期洗脑受众的这类话题,早在短视频初兴热潮时就被第一批有高度洞察力的少数博主提出,只是当时大多数受众正新奇地沉迷其中,不会刻意去思考。如今又看到这波讨论,恰巧我也不喜欢这种快餐文化,借此聊聊。
身边人对短视频已经痴迷到什么程度?走路刷、吃饭刷、睡觉刷、上班刷、坐车刷、聊天刷、如厕刷,放眼望去,各个场合几乎全是低头族,一天24小时除了睡着以外,就没让眼睛和大脑有半刻空闲。
你和他说话,他刷视频刷聋了;你让他办事,他刷视频刷忘了;你去外面吃饭、乘车,旁边外放的视频声也让人头疼不得清净。生活中,这种场景比比皆是,我们处处被短视频包裹,短视频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偶尔刷也罢,有些人连命都刷没了。这类新闻不在少数,比如某某男子走路刷手机摔落台阶不幸去世,妈妈刷视频时孩子走出看管范围不幸溺水......成年人不仅刷没了自己的命,还刷停了下一代还未来得及感受世间美好的生命,这怪手机还是怪自己?
短视频究竟有何魔力,会让人如此沉迷?曾看到过有关分析,究其主因在于产品的设计机制。
应用程序会根据个人喜好,不断推送被关注类型的视频。不同的短视频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人的行为由此得到奖赏并强化,慢慢地大脑就会被短视频“攻陷”。
而人类大脑天生容易走神,短视频的碎片化供给恰巧迎合了这一特点。通过快速切换的内容和熟悉的网络热门配乐牢牢抓住用户注意力,对大脑而言是一种短暂、快速且过度的刺激。
当人习惯后,会本能地倾向于接受碎片化、强刺激的信息,以达到“即时满足”。对于阅读、学习等刺激性差的需要动脑的活动,自然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比如到文章这里,已经有人读不下去了)
我们不能否定短视频带来的红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短视频衍生的诸多负面影响。
由于平台门槛低,作者受教育素质不一,内容输出质量也参差不齐,以致视频观念导向和内容真假也很难被监管。虽然国家对短视频风气做过一些努力,封杀了以“天佑”、“秀才”、“柏公子”等为代表的违法、炫富网红,清理了一些低俗引流账号,但也只是杀鸡儆猴。鱼龙混杂的短视频市场,根本没法无死角管控,上亿作品量难免会有漏网之鱼。
在这个强大的综合社交媒体平台,有人靠实力将线上机遇应用到线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固然值得学习,也有人虚构视频内容换着花样博眼球让人厌弃,比如炫富视频,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焦虑等心理问题;擦边直播,容易让人投机取巧,违背道德底线甚至作出违法行为。
加之快节奏生活和现实中的低迷经济催生出越来越多想要一夜致富的懒人,他们心态要比踏实干事儿的人浮躁很多,整日梦想着挣快钱,干着越来越多无聊透顶、娱乐至死的事破坏网络风气。比如直播睡觉、直播放鞭炮等无营养又低俗的内容,正一步步绑架受众的时间、金钱。
除了无脑直播外,一条条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内容的短视频,让大脑一直被动接收碎片化信息,在源源不断的多巴胺刺激下,手指像不受控制似的划走一条又一条视频,也划走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你会感觉刷视频的时间过得很快,剩下的你能感知到的主观时间就会变短。日复一日,身体细胞会开始加速衰老,大脑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随之降低,人就变得麻木呆傻、语言能力退化,像极了沦陷于精神鸦片,无可自拔。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2010 年乔布斯曾对《纽约时报》说过,他从来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Twitter 和 Medium 的创始人之一埃文 · 威廉姆斯也说不会给自己年幼的孩子买 iPad。生产这些高科技产品的人,就像《绝命毒师》里的大毒枭老白一样,他们是不吸的。
要说当今科技改变生活,其实生活也受制于科技。短视频创作、AI写作的出现,看似对工作学习有利,实则只会让人渐渐丧失主观能动性,最终沦为机器、算法的奴隶。
不过产品始终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让设计这些产品的人类智慧起到正向作用,如何让自己不受产品奴役,不受产品设计者左右,还得靠我们自身去抉择。
从今天起,试着控制刷视频的频率和时长,你会发现,可做的事情还很多。
(本文一共168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估计喜欢刷短视频的人很难会读完。)
来源:信息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