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新年伊始,回望2024年,中国制药行业的BD交易势头依然强劲。国产双抗无疑是2024的主角,作为新技术方向的双抗ADC更是站上了时代的风口。
在2025年新年伊始,回望2024年,中国制药行业的BD交易势头依然强劲。国产双抗无疑是2024的主角,作为新技术方向的双抗ADC更是站上了时代的风口。
2024年3月,翰森制药与普米斯就后者的抗EGFR/cMet双特异抗体HS-20117/PM1080达成交易,用于开发ADC 产品,总交易额近50亿元。
项目交易之外,2024年还首次出现了中国ADC研发企业被收购的案例。4月,普方生物被丹麦的Genmab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该收购价格也刷新了中国Biotech被收购的纪录。
与双抗及双抗ADC“火热”现状不同的是,当下投融资市场依旧低迷,创新企业持续收缩战线,医药行业的“冬天”还未过去。在此背景下,中国药企也在探索新的BD模式。
近年爆火的NewCo模式便是这一逻辑下的新趋势。NewCo通常由外部资本主导,将国内创新药企的某一个或者某一类管线剥离出来成立新的独立公司,专注于特定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例如恒瑞的GLP-1类资产组合,嘉和CD3/CD20 T细胞连接器(TCE),康诺亚和岸迈的CD3/BCMA TCE,维立志博的CD3/CD19/BCMA三特异性TCE等等。其优势在于能提高大型药企的研发效率和收益,还能为小型Biotech提供灵活的发展路径,通过合作模式解决对资金和市场的迫切需求,加速产品的商业化和全球化。
早在NewCo爆火之前的2023年,安领科生物便以NewCo模式成立,致力于双抗及双抗ADC的早期发现和临床开发。短短一年半时间,安领科生物完成两轮融资,两个核心项目也陆续由临床前进入到临床开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安领科生物的创始人为前君实生物联合创始人、COO冯辉博士,他曾牵头推动国内首个PD1单抗上市。在创业环境看似并不友好的2023年,冯辉出人意料地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创业。
动脉网有机会采访到安领科生物CEO冯辉博士,希望能够看到安领科生物的真正内核。安领科生物将如何参与双抗及双抗ADC赛道竞争,冯辉又将如何带领公司团队在行业下行周期逆势而行?
从君实走出的PD-1先驱,以老兵姿态再出发
安领科生物CEO冯辉博士
1997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冯辉踏上了海外留学之路。在顺利取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冯辉就职于爱因斯坦医学院,担任分子药理系助理研究员。2007年,冯辉先后加入HumanZyme和MedImmune(阿斯利康附属公司)两家公司,担任抗体发现和蛋白工程部门的科学家。
过去十年,堪称是中国医药史上变革最为迅速的十年,中国制药业在这期间经历了从仿制药到Me-too式创新,再到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跨越式发展。冯辉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之一。
2013年冯辉回国,立志开发中国人自研的抗体新药,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上海张江成立了君实生物。彼时的君实,只拥有一间不超过300平方米的实验室,但却聚集了一群优秀的科学家,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国内首个PD-1单克隆抗体以及在资本市场(香港18A)的快速上市。
期间,冯辉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和首席运营官,领导了君实生物JS001(特瑞普利单抗)、JS002(昂戈瑞西单抗)、JS016(Etesevimab)等十余项抗体药物项目的研发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君实生物的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在2018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勇夺头筹。5年后,2023年10月特瑞普利单抗又率先获得FDA批准在美国上市,成功出海。
在冯辉博士看来,2023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2023年以前,中国生物医药的模式类似于君实、信达、百济、康方等公司,从最初一群早研科学家的想法开始,逐渐发展为一个全产业链的生物制药公司,遵循的是从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商业化的传统药企路径。而2023年之后,Biotech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方式发展,创新能力和差异化将成为关注焦点,并会与国际市场有更多紧密的接轨和互动。
随着国内创新药环境发生变化,IPO收紧,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冯辉决定将君实的两个早期项目拿出来融资和创业,建立一家独立运作的新公司,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安领科生物便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
2023年9月,安领科生物正式启航。基于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和ADC技术平台,公司布局了一系列具有FIC和BIC潜力的创新产品管线,致力于在肿瘤和免疫疾病领域开发突破性疗法,为全球患者带来创新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君实生物与安领科生物签署《合资协议》,君实生物以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的2个在研项目和ADC技术专利权益入股。
成立以来,安领科生物发展迅速,一年内完成了235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和4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顺利将两个核心ADC管线推进到临床阶段。
在团队方面,公司也已经建立起一支高效的研发和领导队伍,核心成员积累了近30年生物药及ADC研发经验。团队不仅具备完整的药物研发、临床开发和生产管理经验,在BD方面也拥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经历。
除冯辉博士外,安领科生物联合创始人、COO范科华女士拥有近20年在跨国药企和中国创新药企的商务拓展、新药临床研发及临床医生等医药行业工作经验。在君实生物期间,她主要负责公司产品管线开发战略和对外合作,成功领导完成多项新药跨国授权许可交易。其中,领导商务谈判将君实生物新冠中和抗体海外权益成功对外授权于美国礼来的交易,为公司带来超过30亿人民币收入。在君实之前,她还在艾昆纬、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辉瑞等跨国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商务拓展、不同治疗领域的新药临床研发策略和运营等经验。
联合创始人、研发负责人李理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博士,具有深厚的抗体蛋白工程及结构生物学背景。目前他主要负责公司双抗和双抗ADC管线及技术平台的早期研发工作。
基于研发和BD经验丰富的核心团队,安领科生物的目标路径是识别具有差异化的国际首创候选药物(PCC),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并获得概念验证(POC)数据,并就不同开发阶段的管线积极与外部进行合作,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并完成IPO。
差异化的分子,全球前三POC数据:“1+1>2”的最优解
在肿瘤治疗领域,ADC药物以其突破性疗效书写了医药市场的新篇章。全球现有15款单抗ADC药物获批上市,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ADC相关的BD交易也十分火热,不乏多个百亿美金重磅交易。
双抗ADC进一步扩大了ADC药物的临床应用,借助两个不同靶点的协同作用,双抗ADC可以提升抗体的抗肿瘤活性、改善药物的肿瘤选择性、提高内吞效率、增强靶点低表达和异质性患者应答,实现“1+1>2”的治疗效果。
但相对于单抗ADC,双抗ADC的制备也更加复杂,需要解决双抗制备与ADC制备的双重挑战。
基于此,安领科生物结合其基于共同轻链的STAR-Lite双抗平台与Hy-BEAM ADC平台的优势,完美解决重轻链错配,以保证复杂分子优异的功能性,同时创新亲水性连接子,开发高DAR值、高亲水性和优秀稳定性的双抗ADC。
谈及安领科生物的药物开发策略,冯辉博士表示,ADC药物的开发首先需要考虑差异化。目前ADC领域的HER2、TROP-2靶点已经面临同质化竞争,如何设计差异化分子,对于药物的成药性和疗效十分重要,是否聚焦到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也关系到药物在临床和市场上的价值所在。
首先,全球前三的POC数据是重要的考量点,也是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核心关键。无论是Genmab在rinatabart sesutecan(Rina-S)只有40例患者数据的情况下,便花费18亿美元现金收购普方生物;还是BMS基于 BL-B01D1的接近200例患者数据,斥资84亿美元从百利天恒引进该EGFR/ HER3双抗ADC产品的海外权益,这些重磅交易无一不是建立在和同类药物相比速度领先且亮眼的临床数据上面。因此,安领科生物希望在产品立项时的重要考虑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全球前三的竞争位置,以确保产品管线的价值。
其次,安领科生物希望能够结合抗体和小分子化疗的双重作用,创造出与现有产品不同的新分子。“我们不希望抗体仅作为payload的载体,而是要求抗体本身具有治疗效果。结合小分子的化疗作用和抗体本身的抗肿瘤疗效,打造一个“1+1>2”的差异化分子,从而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冯辉说到。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生物学特性的深刻理解之上。只有当一个靶点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明确之后,比如EGFR、HER2和HER3,然后聚焦到一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才可以依据该肿瘤适应症上ErbB家族的生物学特性,去合理地设计双抗-linker-payload组合,做出一个国际领先的创新性分子进行新药开发。
基于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及差异化的药物开发策略,安领科生物专注于双抗及ADC的早期研究和临床开发,已在肿瘤及免疫领域建立了多样化的FIC和BIC候选药物,在研创新管线已经超过10个。
其中,核心产品ALK201是一款靶向FGFR2b的ALK201是一款ADC候选药物,用于治疗胃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等疾病领域。目前,该产品的IND申请已获得中美澳三地受理,并在澳大利亚完成了首位患者给药。这也标志着安领科生物的首个项目正式进入临床阶段。
这项 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研究和评估ALK201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抗肿瘤活性。该研究由两个连续部分组成:剂量递增阶段,以确定最大耐受剂量 (MTD),随后是临床扩展阶段,将进一步研究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患者群体。
FGF/FGFR2信号通路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广泛异常表达,包括胃食管腺癌和乳腺癌,且与不良临床结果相关。ALK201作为一种创新的ADC候选药物,特异性靶向FGFR2b这一关键的癌症驱动因子,同时采用公司特有的亲水连接子和适配的有效载荷。系统性的临床前研究表明,ALK201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可靠的治疗窗,有望成为治疗FGFR2b驱动的恶性肿瘤的新一代药物。
核心产品ALK202是一款靶向EGFR/cMET的双抗ADC,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及其他实体瘤等疾病领域。目前,ALK202单药已启动治疗实体瘤的首个I期临床试验(NCT06707610/ALK202-01)。
据介绍,公司还将探索TCE双抗在实体瘤领域的应用,挖掘更多的创新性实体瘤靶点的潜力。
除了肿瘤领域的布局,安领科也在逐渐扩展向免疫疾病领域。公司沿用了肿瘤领域的差异化药物开发策略,即在充分理解疾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开发差异化的双功能分子,以达到1 + 1 > 2 的治疗效果。公司的ALKN401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所构建的项目,聚焦IgG相关的广泛免疫疾病谱。
推动不同阶段的项目对外合作,与时代共舞
回望2024年,不管是总交易额、交易数和交易管线数,中国创新药的BD规模都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从侧面验证,国内医药创新能力正在逐渐得到外部认可,优秀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药项目在海外仍有很高的评价。
冯辉认为,不同阶段的项目有不同的价值,归根结底依然是以产品数据为核心。因此,安领科生物也会充分考虑处于不同阶段项目去匹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交易。
在国际BD合作方面,“公司的共识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价值,探索与MNC及海内外投资人之间灵活的合作模式,将我们的产品为全球患者创造更大的临床价值。我们期待在合适的时机实现BD方面的突破。”冯辉说到。
随着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出海脚步不断加快,出海的形式更是日趋多样,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创新药产品不断地获得FDA、EMA批准上市,一个更强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在迎面走来。
关于回国时机的选择,在冯辉看来,即便提前五年也未必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事实上,真正的转折始于2015年的药审制度改革,随后中国加入ICH、香港交易所18A上市规则和上海科创板的相继开放,形成了政策、监管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协同效应,铸就了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黄金时期,使其恰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2013年回国创业做创新药是一条不被人看好的路。但后来的一切都证明,当时其实正是一个做创新药1.0最正确的时机。2023年NewCo创业的逻辑也正是如此。冯辉及其团队相信,做具有差异化的双抗和双抗ADC以及国际化就是顺应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潮流,那么此时此刻其实也正是一个做创新药2.0完美的时机。
“与时代共舞,这很重要。”冯辉说到。但即便搭上了时代顺风车,也要抓紧时机,保持差异化创新。“我们一直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推出符合全球患者需求的产品。”
“安领科生物的创立是顺应产业发展潮流的一个产物。”作为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幂方健康基金合伙人邓灵泉博士表示:“2021年底起市场骤冷,众多公司因资金受限而搁置了具有前瞻性的新一代研发管线。安领科生物的创立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机遇。非常有幸能与冯辉博士和投资人团队一起于中国NewCo浪潮前投资创立了公司,这仅是开始,我们对安领科生物及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2024一整年间,安领科生物实现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并成功完成新一轮融资。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在新的一年全面加速推进核心管线项目的临床研发,同时持续布局创新领域的早期研发。展望未来,在冯辉和团队所畅想的创新药新时代下,安领科生物的故事还将继续,与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药产业相伴相生,共同成长。
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