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速度的提升都备受瞩目。从最初的时速 200 公里,逐步突破至 300 公里、350 公里,如今,为了实现时速再提 50 公里达到 400 公里,科研团队付出了近 7 年的艰辛努力。这背后,蕴含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彰显了我
时速 400 公里,高铁新时代来临
在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速度的提升都备受瞩目。从最初的时速 200 公里,逐步突破至 300 公里、350 公里,如今,为了实现时速再提 50 公里达到 400 公里,科研团队付出了近 7 年的艰辛努力。这背后,蕴含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彰显了我国高铁迈向更高峰的坚定决心。中国高铁自起步以来,已然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运营里程持续增长,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一,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贯穿大江南北,让城市间的距离不断拉近,为人们的出行、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此次时速 400 公里高铁的研发,更是我国高铁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承载着进一步提升出行效率、推动产业升级等诸多使命,意味着我国高铁技术即将迈入全新的时代,持续引领世界高铁发展潮流。
提速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空气阻力呈几何倍数增长
当高铁时速从 350 公里迈向 400 公里,空气阻力的增长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几何倍数攀升。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意味着速度每提升一点,列车所受空气阻力就会大幅增加。以时速 350 公里运行时,空气阻力已然是列车前进的一大阻碍,而时速达到 400 公里,列车所承受的空气压力剧增,就如同逆风行舟,风的阻力变得愈发难以抗衡。这急剧增大的空气阻力,不仅使得列车运行能耗直线上升,让电力消耗如同无底洞般迅速增加;还严重威胁着列车运行的稳定性,高速行驶下,稍有气流扰动,列车就可能出现晃动、颠簸等状况,极大影响乘坐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为攻克这一难题,科研团队投入了大量心血,从车头的流线型设计,到车身的平滑处理,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力求最大程度降低空气阻力,确保列车在高速下仍能平稳、高效运行。(二)安全制动面临严苛考验
时速提升带来的另一大挑战便是安全制动。时速 350 公里的列车制动已然不易,而当速度提升到 400 公里,制动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在高速状态下,列车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制动并平稳停下,对制动系统的性能要求极高。制动距离是衡量制动能力的关键指标,时速增加 50 公里后,列车要在与原来相当的距离内停下,这需要制动系统具备更强的制动力、更短的响应时间以及更高的可靠性。科研人员为此研发了新型制动材料,如航空工业制动研制的新型高温碳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其耐高温、耐磨损性能卓越,能在高速制动时有效转化动能,确保制动的平稳与高效。同时,对制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对制动过程的精准掌控,实时调整制动力度,让列车在高速行驶下也能安全 “刹车”。(三)降噪与轻量化的两难抉择
随着时速突破 400 公里,噪声问题愈发凸显。高速运行下,轮轨摩擦、空气流动等产生的噪声震耳欲聋,不仅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对沿线居民的生活也会造成干扰。为降低噪声,一方面需要采用吸音、隔音等降噪材料,对车厢进行全方位的声学处理;另一方面要优化列车外形设计,减少气流噪声。然而,降噪的同时还面临着列车轻量化的迫切需求。列车越重,运行能耗越高,为实现节能目标,必须减轻车身重量。但这两者存在矛盾,因为许多降噪材料本身具有一定重量,增加过多会影响轻量化效果。科研团队不得不反复权衡,寻找平衡点,研发既轻质又具备良好降噪性能的新型材料,如采用特殊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优化结构设计,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噪声,为乘客营造安静舒适的乘车环境。七年攻坚,科技创新 “组合拳”
(一)仿生学与空气动力学的完美融合
为攻克空气阻力难题,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仿生学。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拥有诸多适应高速运动的精妙外形。例如海豚,其流线型的身体在水中游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流阻力,高速列车的车头设计便从中汲取灵感。科研人员通过对海豚、鲨鱼等动物外形的深入研究,提取关键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应用于车头造型设计。他们精心设计出多种头型概念,构建三维数字模型,开展空气动力学仿真,筛选出气动性能较优的方案,再制作实物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在风洞试验中,模拟不同风速、风向等工况,精确测量列车模型所受空气阻力、气动噪声等参数。像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对车头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海量的仿真计算与风洞试验,经过反复优化,最终确定的车头外形,既能像利剑般划破空气,有效降低空气阻力,又兼具美观,展现出独特的科技美感,让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更加 “轻盈”、稳定。(二)新材料新工艺实现 “轻盈蜕变”
在追求高速的同时,列车的轻量化至关重要。新材料的应用成为关键突破口,碳纤维复合材料脱颖而出。它具有低密度、高强度的特性,相比传统的钢材,重量大幅减轻,而强度却毫不逊色。科研团队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列车的车体、座椅等部件。例如,列车的车体顶板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后,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重量显著降低。此外,还运用拓扑优化技术,对列车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如同对骨骼进行优化,去除冗余部分,保留关键支撑结构,使列车在减重的同时,整体强度得到强化。这一过程就像是运动员 “减重增肌”,让列车跑得更快的消耗更少的能量。今创集团等企业在这方面成果斐然,其研发的新型风挡、塞拉门系统等部件,采用镁合金、碳纤维等新材料,实现大幅减重,同时提升了隔音、气密等性能,为列车的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三)智能降噪,静享旅途
降噪是提升高铁乘坐舒适度的核心任务之一。科研团队从声源和传递路径两方面发力。在声源处,对车轮、电机等关键部件进行优化。采用特殊的车轮踏面设计,降低轮轨摩擦噪声;优化电机的结构与运行参数,减少电磁噪声。在噪声传递路径上,车厢采用定制化的吸音、隔音材料。例如,在车厢壁板内填充吸音棉,外层覆盖隔音板材,形成多层降噪结构。同时,巧妙设计车身结构,利用空腔、阻尼等原理阻隔噪声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降噪措施兼顾了轻量化需求,避免因增加过多降噪材料而导致列车重量上升。通过一系列智能降噪手段,即使列车时速高达 400 公里,车厢内依然能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让乘客可以在旅途中惬意休息、工作或欣赏沿途风景。CR450 动车组,科技创新集大成者
在降低能耗上,通过优化设计,整车运行阻力降低 22%。科研人员从车头、车身到车尾,全方位进行空气动力学优化,采用如转向架裙底板一体化全包覆结构等创新设计,让列车在高速行驶时能更顺畅地 “劈开” 空气,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大量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等新型材料,并结合拓扑优化技术,使整车较以往减重 10% 以上,实现 “瘦身” 50 吨的目标,进一步降低运行能耗,让列车跑得更快的同时,能耗却与时速 350 公里的动车组相当,做到节能与高速兼顾。安全性能是重中之重。CR450 动车组制动距离与时速 350 公里的动车组基本一致,从时速 400 公里到完全停下仅需 6500 米。这背后是制动系统的全面升级,科研人员为每个关键系统设计专属数字模型,经过精密计算与反复试验,使制动性能提升 20% 以上,制动响应时间从 2.3 秒大幅缩短至 1.7 秒。同时,创新采用时间敏感网(TSN)传输信号,实时传输性能提升 10 倍,让列车各系统间信息交互更及时、控制更精准。全列 4000 多个监测点实时收集轴温、压力等数据,智能监测、智能诊断系统时刻守护列车安全,一旦出现异常,能迅速自诊断、自决策,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乘坐体验上,CR450 动车组更是做到极致。噪声控制堪称一绝,尽管时速提升 50 公里,理论上会带来 2 至 3 分贝的噪声增量,但通过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案,定制化开发降噪结构和材料,如在转向架区域研制新型减振器,客室区域强化吸声和隔声设计,最终实现客室内噪声降低 2 分贝,整体噪声水平与既有动车组时速 350 公里运行时相当,为旅客营造安静舒适的旅途环境。车厢内部通过集成化、小型化设计,“身高” 虽从 4.05 米下降到 3.85 米,但客室高度不变,旅客使用面积增加 4%,大件行李存放区域增加一倍,还增设家庭包间、多功能间等多样选择,满足不同旅客需求。智能科技的加持更是让 CR450 动车组魅力十足。辅助驾驶、语音交互、超视距检测等功能,让司机操作轻松便捷;乘客从站台候车到车内乘坐,每个环节都充满智能体验,车外显示屏清晰展示车次信息,客室屏幕提供可视化座位导航、推送运行信息,下车前还有贴心到站提醒,仿佛一位贴心的智能管家全程陪伴。CR450 动车组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铁路在世界上首次构建了时速 400 公里动车组顶层指标体系,建立了面向时速 400 公里高速列车研发的系统工程方法,它凭借 “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舒适、更智能” 的卓越性能,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典范之作,开启中国高铁发展的全新篇章。
来源:小羊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