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鉴赏训练:《山居秋暝》(王维)

360影视 2025-01-03 23:12 3

摘要:①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②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③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山居秋暝》(王维)目录第一部分阅读训练题目第二部分译文第三部分作者简介第四部分诗词赏析第五部分写作方法与技巧第六部分写作应用和实践第七部分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山居秋暝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②归浣女③ ,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④。

【注】①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②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③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1)下列诗句与本首诗描写季节一致的是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语序呢?请说出其中的缘由。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译文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

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间照射下来,

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地流过。

洗完衣服回家的女孩们在竹林吵吵闹闹,

顺流而下的渔船拨动了两旁的莲叶。

即使春末山中的花儿凋谢了,也仍然乐意留在山中。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12.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1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诗词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写作方法与技巧

1. 动静结合

静景:诗的前四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静态的山水画面。这里,“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等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动景:后四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引入了动态元素。“竹喧”和“莲动”是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变化来表现人的活动——浣女归来时竹林发出的声音,以及渔船划过水面引起的莲花摇曳。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鲜活。

2. 视听交融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视听感官的交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明月松间照”侧重于视觉描写,而“清泉石上流”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效果;同样,“竹喧归浣女”是以听觉为主导,但也能让人联想到浣女的身影;“莲动下渔舟”则是以视觉为主,伴随着船桨划水的声音。这些描写让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去感受这个美好的夜晚。

3. 意象选择

自然意象:王维在这首诗里选择了典型的秋天自然景象作为背景,如“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竹”、“莲”等,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纯洁、高雅和宁静。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精心组合,诗人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人文意象:“浣女”和“渔舟”的出现为这幅山水画增添了人情味儿,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同时,“王孙”一词源自《楚辞·招隐士》,用来指代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暗示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环境中,也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不必执着于世俗的成功。

4. 结构布局

起承转合:全诗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展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起笔,点明时间和地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环境特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转折,引入人物活动;最后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结,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愿意留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的心愿。

写作应用和实践

秋夜静山

远离喧嚣,踏入这座静谧的空山。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时间之外,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人流的拥挤,只有自然的声音和自己的脚步声,回荡在这片广袤的空间。

一场新雨过后,世界仿佛被重新洗礼,晚秋的气息悄然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落叶混合后的芬芳,那是大地在秋天特有的香气,它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迭,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不息。随着每一步的落下,脚下厚厚的落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并不单调,而是充满了节奏感,如同大自然奏响的一曲背景音乐,伴随着我继续前行。

黄昏渐深,天边的最后一抹余晖悄然隐去,天空由湛蓝逐渐转为深邃的紫蓝色,星星开始一颗接一颗地冒出来,点缀着无垠的苍穹。秋天用它那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将一切染上了淡雅的色彩。漫步于松林间,明月高悬,其光透过松枝洒落,如碎银铺地,营造出一片梦幻般的景象。松针在地上编织成天然的地毯,走上去软绵绵的,像是大地给予旅人的最温暖的拥抱。

耳边,清泉在石上潺潺流过,似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声音与月光交织,编织成一幅动人的夜景图。偶尔有几只夜鸟惊起,它们扑扇翅膀的声音打破了片刻的宁静,随后又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夜色中的动物们开始了它们的夜间活动,昆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夜色渐浓,繁星点点。虽然春天的繁花已逝,但此刻的秋意却别有一番韵味。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只想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我寻得一处平坦之地,铺上随身携带的毛毡,席地而坐,闭上眼睛,聆听四周的一切。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即便是最尊贵的人也会愿意留下,沉醉于这一片诗意的安宁之中。

夜空中,月亮是最亮的星,它静静地俯瞰着大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我想起了那些古老的传说,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有吴刚伐桂的不懈努力。这些故事给这片夜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使得眼前的景色更加迷人。我想象着自己能够像传说中的人物一样,在这片天地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永恒。

带着不舍,我告别了这片土地。心中暗许,愿有一天能再次踏上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重拾那份宁静与美好。这片土地有着它的灵魂,它会记住每一个曾经驻足欣赏它的美丽的人,就像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今晚的经历一样。

参考答案

(1)D

【分析】背景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象,通过“天气晚来秋”一句明确指出了时间是秋季的傍晚。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首同样描述秋天景色的诗句。

选项分析:

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孟浩然的《春晓》,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显然与《山居秋暝》的季节不符。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的是冬日雪景,也与《山居秋暝》的季节不符。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夏天荷花盛开的画面,依旧不符合《山居秋暝》所描述的季节。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描写了秋天枫叶变红的美景,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直接点明了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象,与《山居秋暝》的季节一致。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眼的理解能力。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语。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读诗歌的理解抓关键词。

(2)正常语序:“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这样安排,一是增强了真实感。上联诗人着意描绘的是优美的图画和恬静的气氛,承接上联而写的“竹”和“莲”也是处于静态之中的。起初被它们遮住的浣女和渔舟都未见,到了“竹喧”和“莲动”之后才被发现。因此这样前置符合生活的逻辑,显得自然而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二是先声夺人,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三是使动作“归”和“下”富有节奏感和持续性,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四是引人入胜,倒装句也是一种巧设悬念的办法,引人注意,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动感更加强烈。

【分析】

正常语序分析:如果按照常规的主谓宾结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以调整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然而,王维选择了倒装句式,具体原因如下:

•增强真实感:在自然环境中,人们通常是先听到声音(如竹林中的沙沙声),然后才会注意到造成这些声音的人或物。因此,“竹喧”和“莲动”前置更符合实际生活中听觉感知的顺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例如,在寂静的夜晚,当浣女归来时,首先打破宁静的是她们穿过竹林发出的声音;同样,当渔船划过水面引起莲花摇曳时,也是先听到水声,后看到莲花的动作。

•先声夺人:通过将“竹喧”和“莲动”放在句首,诗人能够立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首先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种写作手法类似于电影中的声音效果,先用声音吸引观众,再展示画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富有节奏感:这样的语序安排使得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律,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使动作“归”和“下”显得更有节奏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如,“竹喧”之后紧接着是“归浣女”,仿佛可以看到一群欢笑的女子从竹林中走出;“莲动”之后紧跟着“下渔舟”,则让人联想到一艘小船缓缓驶入荷塘深处的画面。

•引人入胜:倒装句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以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竹喧”和“莲动”。这就好比一个故事的开头,先抛出一个有趣的事件或现象,然后再逐步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视觉与听觉的交织:通过先写“竹喧”、“莲动”这样的听觉元素,再引入“归浣女”、“下渔舟”的视觉元素,诗人巧妙地实现了感官上的交替,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立体生动。读者先是被声音吸引,随后随着诗句的发展,逐渐看到了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这种设计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层次。

(3)D

A.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首联确实涵盖了地点(空山)、时间(晚来)、季节(秋)以及环境(新雨后的清新空气)等信息。诗人通过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B.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这个说法也是正确的。颔联通过对比的方式,用明月照亮松间的静态画面和清泉流过石头发出的声音相结合,展现了山间的宁静之美。这里既有视觉上的明亮(明月照松),也有听觉上的潺潺流水声,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C.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这个说法同样正确。颈联通过对浣女归来时竹林发出的声音及渔船划过水面引起莲花摇曳的动作描写,强调了山居生活的安静和谐。虽然这里使用了动态描写,但实际上是为了突出整体环境的宁静,正如古人所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 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误解。虽然《山居秋暝》确实体现了王维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这首诗并没有明显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它更多地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王维在这首诗里主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并没有涉及国家大事或民族情感的内容。

来源:张老师的大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