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内卷下,你更需要松弛感

360影视 2025-01-04 08:34 3

摘要:为什么会觉得违和?首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企业要有紧张感。这个紧张感是任正非先生最早说的。有人问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他说要让企业有紧张感。有紧张感,容易在自己能力边界上活动,创造力更强。后来彭剑锋老师、吴春波老师都一直在强调紧张感。第二,现在属于内卷时代

朋友们好!十月论坛要求我写一个题目,我定下了《企业需要松弛感》这个题目。等我看到大会主题的时候,才发现题目有点违和,甚至还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

为什么会觉得违和?首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企业要有紧张感。这个紧张感是任正非先生最早说的。有人问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他说要让企业有紧张感。有紧张感,容易在自己能力边界上活动,创造力更强。后来彭剑锋老师、吴春波老师都一直在强调紧张感。第二,现在属于内卷时代,内卷的时代谈松驰,是不是更有点问题?其实我得出这个题目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

01

理解“增长调整期”

十月论坛的时间选得特别好,对所有企业来讲,目前正在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思考明年的经营策略怎么走,转型期的新的战略周期规划应该怎么走。因此,我们就要判断经营的假设是什么,到底以什么样的经营假设来产生策略,从而建立规划基础,这是本质性的问题。

关于目前环境的判断也有很多提法。第一,消费降级。这是现在说得比较多的,论坛嘉宾也在谈。经济开始降速了,消费支出降低了,核心原因是大家理性消费了。不是不花钱,而是理性消费,追求物有所值。

第二,收缩。上半年我看到一个数据:5000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的年报总和加到一起,总销售收入是降低的,而上半年所有上市公司利润跟去年相比是降低的。所以,经济无疑处于收缩期。收缩期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企业不敢投资,要保守。投资的资产将处于一个非升值通道,所以资产敢不敢投?这是一个特征。

第三,出海。现在出海比较热,各位嘉宾讲了很多海外机会,也讲到不出海就出局。很多企业家都到国外去看,也在投资。

第四,AI。今天论坛主题是AI,嘉宾大量的篇幅讲AI,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又一次“狼来了”?我们听完以后发现,不搞AI说不定被淘汰了。

这些观点具体地看都对,都有道理,问题是,怎么干?经济收缩期,作为企业来讲,就应该谨慎投资,如果要做AI,就得大规模投资,否则AI基础设施起不来。所谓基础设施,就是投了短期也没有回头钱,那么到底投还是不投?或者按照什么节奏投?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大机会发现所有的环境是矛盾的变量,企业怎么处理就是一个关键。

理解这个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增长调整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个调整期,各种经济体都有一个调整期。什么叫调整期?管理学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他在研究全球企业发展过程时,发现一个问题: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增长调整期。快速奔跑的同时,要停下来几年,做一下调整,然后再往前发展。今天施炜老师讲的也是调整期,从计划成长到系统成长,一定要经历调整期。

所谓调整期,要做内部结构的调整,如果内部结构不调整,是跨越不到下一个阶段的。我们发现宏观经济理念研究这个问题比企业研究得更多,也有很多经济周期的理论。

比如短周期,基钦周期,又称库存周期,一般3~4年。市场发生变化了,企业库存会有一个周期。农业领域非常有名的是“猪周期”,一有需求,大家都养猪,就会有猪苗,就会有种猪,一旦链条反过来就供过于求了,价格就开始降低。

再如朱格拉周期,又称设备更新周期,一般10年。投一个设备至少用4、5年,使用十几年,这个设备隐含的是十年前的技术,十年间日新月异,等周期到的时候要更新设备,如果不更新设备,竞争力就干不过人家了,更新设备就会带来周期波动。

又如库兹涅茨周期,又称房地产或人口周期,一般15~20年。中国人口数据也在波动,波动的时候就引起房地产领域的波动。这是长周期。还有康波周期,又称科技周期,一般50~60年。显然这跟科技创新有关。我们彭剑锋老师一直在讲康波周期。

现在企业都面临着大的周期,无疑大家都处在底部。无论哪种周期,在底部的时候就叫调整期,一定要在结构上发生改变。从底部往上走的时候,不会按照原有的方式恢复,上升到波峰来的经济体不是原来那波。产业结构要调整,企业结构要调整,恢复显著增长的企业用的人也不是原来的人,这就是结构调整期。在调整期里面是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是大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增长,但是不能不调整结构,要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们自己结构的调整来做出反应。

02

企业效能低的现实

那么问题来了:宏观在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观点相冲突,而且专家们,包括我,有可能是伪专家,所分析的趋势或许就是我的想象,面临这样的信息,你怎么去调整?

当年人类开始扩张,对于那些森林里的动物来讲就是宏观变量,这些动物会预判人往哪走吗?怎么能活下来?对微观企业来讲,必须抓住核心变量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所以,对企业来讲,我们思考环境变化的时候,思考的起点是什么?

我认为,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企业在微观层面上解决的,帮助你穿越周期的一定是提升企业的效能。所有在周期低谷的时候,每个周期都是供过于求,内卷为实际情况,企业靠什么卷过别人?效能要比别人高。所谓效能提高,要么极大提高顾客价值,要么极大提高运营效率。

怎么衡量一个企业的效能?无非是三个视角。第一是外部视角,投资人的视角,投给你这么多钱,你的效能是不是更高?第二是员工视角,员工到了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不是增加了?如果没有,肯定员工效能是低的,付薪水平不会提升。第三是顾客视角,顾客花了钱,能不能买到更有价值的东西。基于此,我找了几个指标,请同事做了一个研究,对比了一下中美企业的效能,将中国所有上市公司跟美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均值作对比。

主要对比了四个行业:餐饮,零售、服装,科技行业。看员工视角,会发现差距很大。餐饮业,在中国的上市公司里人均销售是39万,美国为110万;零售业,中国是276,美国378;服装业,中国是90,美国是275;科技领域,中国是232,美国是413。这都是上市公司的平均值,是最好的公司。再比较投资回报率,两国差距更大,几乎是差一倍。餐饮业中国企业投资回报率是8.15%,美国则是13.81%。差距显而易见。

03

极度内卷下,提高企业效能必须发生在战略层面

那么我们在效能上提高,怎么抗内卷?过去中国企业在提高效能、对抗内卷的时候,表现在运营和个体层面。

在运营层面,比如我们找最优实践,搞标杆管理。这个世界上有最好的标杆,我们一定要比标杆更好,超越竞争对手,追最好的标杆,这是运营层面。我们完全可以告诉员工,你和别人有差距,你必须干得跟别人一样好。标杆管理的时候,可以做精益生产,做质量管理,做营销。别人怎么做线上营销,我们就怎么做线上营销,别人怎么控制终端,我们就怎么控制终端。这是在运营和个体层面上解决问题,大家都这么搞,就越来越卷。著名的战略学家波特,包括巴非特,都讲过在运营上互相对抗,就像马戏团里看马戏,一个人垫起了脚尖,所有人都垫起脚尖看戏,就导致内卷。

中国企业跟美国企业的效能对比,几乎差一倍。在运营层面上,做大幅提高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要摆脱内卷,一定是在战略与系统层面上提高效能。

什么叫战略与系统层面?所谓的战略一定是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要素之间做出重构才是战略。很多时候企业学了战略解码,学了很多的工具,实际上仍然是在运营层面,仍然是把战略解码得更有效,战略本身没有变化。如果结构上没有变化的都不是战略。

什么叫结构?结构的本质是关系,内部员工之间,员工跟公司之间的关系,研产销之间的关系,企业跟顾客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调整才是战略本身。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服装企业做咨询。大家都说中国的服装企业特别困难,主要是备货式生产,单件衣服很赚钱,但是备错了,很多衣服滞销了,库存呆滞货太多,盈利水平低。比较牛的ZARA,是急速供应链,不用有那么多库存,服装企业呆滞的问题就容易解决。我们找这家企业学习的时候,发现学不了,因为急速供应链是需要供应商来配合的。下单的时候供应链必须给你货,但是看到机会的时候,供应商的货已经很紧张了,供应商为什么要配合你?现在的模式,当时我们就跟供应商谈,供应商说不能配合,这个企业平时压我们的货,到年底给一堆烂货抵账,我的货正好卖的时候是不会给他的。这是深层的问题,不调整关系,战略就板结了。

04

调整四类关系,提升企业效能

宏观上看这种关系的时候,确确实实在过去40年,中国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创造财富,主要是依靠规模扩张。当年跟服装企业聊,我说要解决库存的问题,要解决运营效率的问题,他们说不用,现在卖3件就可以赚10件的钱,剩下7件放在库存里。规模的增加带来盈利增加。

但是在低增长时期,企业规模遇到障碍,市场机会没有那么大了,财富增加的方式就转为依靠效能提升。这个时期我们判断机会,应该回到社会效能、产业效能、企业效能上,这是未来几年的重点。

在大扩张年代,中国企业一直是在能力和资源边界的上线活动,造成了我们在各种关系中处于紧张状态。举个例子,我们在员工关系上只喜欢那些奋斗者,所谓奋斗者,就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没黑没夜,我是公司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工作高度紧张。比如竞争关系,可以说是你死我活,一旦看到竞争对手做一个活动,我们就很焦虑。我以前就是这样,一看到夏老师在外面开课了,我就很紧张。现在我发现这个关系不对,就不紧张,就松驰下来。

再如顾客关系,顾客是我们的上帝,这种紧张关系造成了我们在战略转型的时候没有空间。这是本质。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想调整这种关系的时候,怎么样去调整?

(一)顾客关系再定义:从“顾客即上帝”到“视客为友”

首先是顾客关系的调整。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观念,顾客就是上帝。我的客户是我的上帝,同时,我是供应商的上帝。对上帝是什么态度?跪舔。其实这是不对称关系。在大发展的时候这种关系是成立的,此时战略核心是供给侧,在产能提升上,只要锁住了顾客,就能够从无到有的做出东西,就能赢。在大发展的机会的年代,这是成立的。在交付能力被充分挖掘以后,你会发现这种关系变得紧张了,所谓顾客是上帝,追求其满意度,其实顾客在各个环节里对供应链做出压迫。企业围绕顾客满意做事的时候,只能短链路做出反应。大多数产业遇到的问题就是这样。

中国人、中国企业这么重视顾客,这么重视贯彻顾客是上帝的主张,导致供应链端缺乏投资,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那些平台企业都是先抓客户,死逼供应链,导致产业资本得不到足够的输血,导致创新都发生在流通领域。这是核心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开始“视客为友”,供需双方是平等合作关系,回到顾客价值,而不是顾客满意。我们作为专业的供应链,是理解哪些能够带来客户价值的。很多企业,比如信誉楼,胖东来,本质是把顾客当成朋友的。所谓朋友,就是我用最好的能力来对待你。

(二)竞争关系再定义:从“你死我活”到“共存”

其次是竞争关系的调整。中国的企业善于类比,很多管理术语都来自于战争,来自于军事,来自于体育比赛,来自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我们对竞争处于误解的状态。

竞争其实不同于战争,是两个概念,我们却等同于一个概念。什么叫战争?战争是你死我活,互相消灭对方的军队。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这样的,你抢夺客户,我抢夺客户,并不直接攻击,并不在肉体上灭绝你。用战争的术语时,其实就恶化了竞争关系。本质上是抢夺客户,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比谁能服务好顾客。

我们看体育比赛,只有一个胜者,你是冠军,我就是亚军。但是企业不是这样,你在快餐领域是老大,我可以在正餐领域做老大;你做火锅,我还可以做饺子。商业上的竞争不是体育比赛。

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直接从肉体上消灭,老虎逮着兔子吃。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间接的竞争。

(三)员工关系再定义:从“奋斗者文化”到“志愿者文化”

再讲员工关系。过去长期习惯的关系是奋斗者文化。什么叫奋斗者?以身体健康换未来,以个体幸福换来家庭幸福,所谓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本质上是精英筛选机制。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人?确实有人愿意用健康换未来,也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幸福全家人。但是精英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普通人,很多行业里面用的普通人,就是愿意生活,愿意周末陪家人和朋友。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不了社会精英,只能过平凡的生活,但平凡者也可以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在大扩张年代,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支持高回报,高压力,能够让人牺牲,但是在内卷的时候,空间没有那么大,增量没有那么大,机会空间容纳不了那么多的传统意义上的奋斗者,员工关系就开始出现对立。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员工,理解员工关系?德鲁克说,管理员工要向管理志愿者学习。企业需要的不是奋斗者,而是志愿者。我们听数学家讲AI,内心有一种自卑感,仰视人家,因为那么多模型我们都不懂,我们向上看,就觉得特别牛。但是我换了个角度思考,那些特别牛的大脑,聪明人,为什么愿意在ChatGPT这种企业里甘于寂寞,做一个螺丝钉?马斯克,马云,他们拥有很多志愿者,而且他们甚至长期不盈利,员工不一定有那么多回报。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你的人稍微能干点事,就管不了了,这种文化的机理是什么?员工本质上不是奋斗者,而是志愿者,有钱难买我愿意。这对企业提出的挑战是,如何设定一个让大家愿意工作的环境,让员工关系能够被调整。德鲁克还讲,激励做错了就是贿赂。贿赂区别于激励的方式是什么?对志愿者,肯定他的工作是激励;他不愿意做这份工作,给他钱多就是贿赂。接受贿赂的人是不愿意和你一起走过难关的。

(四)企业与企业家关系再定义:公司姓“公”

过去若干年,企业家,尤其是第一代企业家创造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但是企业家跟企业的关系,处于拧巴状态。企业家无疑是对企业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企业与企业家的付出关系太紧密,也正因为此,在大多数企业中,有很深的企业家烙印,甚至企业成为企业家的附属品。第一代企业家在业务、用人等环节介入公司太深,导致发生变革调整的时候,发现企业家本身就是企业的问题。当他的最高权威在的时候,没办法改变结构,他是结构板结的原因本身。

企业跟企业家的关系应该是,原来企业是你的,现在你是企业的,企业可以要求你。公司姓“公”,是独立于企业家而存在的,是每个参与者的共同舞台。

企业家应超脱于企业。波士顿同行讲家族传承,告诉你企业要变成功能体,有各种功能,企业治理要健全。对企业家来讲,你不是企业的当事者,你是创造企业的人,要把企业当成产品,去思考怎么设计好企业。如果设计得不好,你也有问题,能否顺利接班也要打问号,这即是公司姓“公”。企业家真正要承担起建造企业和变革企业的责任。

05

再定义“何为成功”:从“追求做大”到“追求做久”

最后一个问题,再定义何为成功?

企业怎么思考成功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那么紧张?主要来自于我们对成功的看法,企业要从“追求做大”到“追求做久”。过去,成功确实存在,一路高歌的年代,每个企业追求的某种成功标志,比如收入过百亿,上市,行业第一,世界第一,但是成功就是一瞬间,你做了第一又如何?企业这个组织,哪怕做到1000亿,你发现解不了套,一解套就降价,突然有一天倒了。那么多企业家,辉煌过后啥也没有,所以成功本身就不存在。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始终处于成长状态。或许个人存在“成功”,对企业来说,不存在成功。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成功是始终处于“成长状态”。企业未来成功在哪里?成长才能永恒。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我们处于调整期,走出调整期需要结构性的变化,紧张的关系不利于结构的调整。从紧张的关系中松驰下来,或许更有益于创造未来。

谢谢大家!

—————————

华夏基石e洞察:由我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剑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及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联合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是中国顶尖管理智库平台和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权威、理性、睿见,高级管理者必读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