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布:又一资助项目名单公布,这所语言名校,并列全国第一!

摘要:后期资助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高校教师厚积薄发,加强基础研究,勇于理论创新,推出精品力作。后期资助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要求项目申报时已完成研究任务70%以上。

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结果,共有99项批准立项。

北京语言大学限额申报4项,获批3项,立项数排名与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并列第一

北京语言大学获批项目

后期资助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高校教师厚积薄发,加强基础研究,勇于理论创新,推出精品力作。后期资助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要求项目申报时已完成研究任务70%以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些获批项目——

马秋武教授的《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译著)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美国著名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在1991年合著的《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的手稿中提出来的。提出后,便迅即风靡整个语言学界,成为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广最久的音系学理论。《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的手稿经过1993年的扩充,于2004年修改后正式出版成书。此书是优选论的理论奠基之作。时至今日,优选论仍是国际音系学界的主流理论,因此将这本书译成汉语出版,对我国学者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当代西方主流音系学理论及应用至关重要。

司富珍教授的《人脑与大语言模型句法加工的比较研究》

项目以句法制图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脑语言官能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回顾了第二次认知革命时期的科学史,揭示人工智能产生之初与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之间的交织与互动,为对比人类语言认知与大语言模型在句法信息处理提供了科学史方面的线索,同时系统评述了与大语言模型的“语言能力”评估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强调了语言学在新的科学技术背景下的跨学科特点。同时从汉语孤岛效应等五个方面对人脑句法加工和大语言模型语言处理的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这些讨论基于“科学主义”的理论评价观,理论与实证结合,为从具体问题着手对大语言模型语言能力进行评测提供了案例和参考。

李桂兰博士的《江西吉水方言语义演变专题研究》

在功能语言学背景下,从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的角度,本项目讨论江西吉水方言多功能词和结构式的语义演变,全面系统地概括和归纳相关语法词和结构式的语义演变模式,讨论其语义演变过程,总结演变规律,深入探讨其动因和机制。该研究有望促进江西吉水方言词汇的研究,深入讨论方言语法词的语义和用法,深化汉语方言语法尤其是方言语法词语义演变的研究,验证、补充和完善语义演变理论。

此次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取得的成绩,是学校教师潜心治学、扎实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北京语言大学以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肯定。

在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迫切需要一批能为国家和世界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的战略性人才。

立足这一需要,北京语言大学深耕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聚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关注国家及地方热点问题,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斩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

在2023年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学校文学院刘宗迪教授《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杨蒙生副教授《骉羌编钟铭文与清华简》荣获二等奖。

在2023年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的通知》中,获批1项;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校文学院陈戎女教授的《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成功入选;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获批1项一般项目;

……

一直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坚持“特色-创新-融合”发展理念,厚植北语优势,逐渐形成了,以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为优势,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等为突显的,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北语特色”科学研究体系。

北京语言大学的科研沃土培育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学校拥有 23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基地 ),编辑出版高水平中英文核心学术刊物7种。

迈步未来,北京语言大学将一如既往重视科研,以鼓励的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沉潜学问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素材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官网、官微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