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之殇:何时跟上时代步伐?

360影视 2025-01-06 05:45 3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变革,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高校的学科发展却呈现出滞后状态,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状:多所高校学科发展滞后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变革,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令人担忧的是,不少高校的学科发展却呈现出滞后状态,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先看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曾经在国际高校排行榜上屡屡露脸,可如今却陷入困境。据台媒报道,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 QS 指出,在 2023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台湾地区高校的退步幅度位居亚洲第二。在参与评鉴的 223 个学科里,多达 135 个学科的全球排名相较去年出现下滑。其中,学术声望和雇主声望指标表现退步的学科分别有 120 个和 192 个。就拿台湾大学来说,虽有 2 个学科挤入全球前 50 名,可在其 41 个受评学科中,30 个学科的全球排名下降。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经费紧张、社会少子化、生源紧张以及高校数量泛滥,致使高教资源供给失衡。再把目光转回内地,一些老牌名校同样面临学科发展的难题。像湖南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坐落于岳麓山下,承载着千年学府的荣光。然而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虽有 5 个学科获评 A - ,但顶尖的 A + 学科却空缺,与它老牌名校的身份不太相称。到了第五轮学科评估,据预测,部分学科排名可能变动,如设计学或许会从 A - 降为 B 类,原因是学科目录调整,参评高校增多,竞争愈发激烈;电气工程得益于丰硕的科研成果与院士引领,大概率从 B + 升级为 A - ,甚至有冲击 A 的可能。虽说有进步的潜力,但从过往发展看,学科建设的短板仍不容忽视。还有厦门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以其美丽的校园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吸引着众多学子。在学科建设方面,却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有 7 个 A 类学科,成绩固然不错,但也有 12 个 C 类学科,其中力学、中医学和设计学更是仅为 C - 水平。与同档次高校相比,C 类学科数量较多。并且,厦门大学的工程类学科整体实力偏弱,像力学学科,在参评的 80 所高校里,表现还不及一些非双一流高校。后来,福建省学位委员会撤销了厦门大学 8 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力学、设计学这两个 C - 学科的硕士学位点也在其中,这无疑给学校学科发展敲响了警钟。

原因探究:为何陷入困境

(一)课程内容滞后

课程内容滞后是高校学科跟不上时代的一个突出表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高校的教材更新却显得迟缓,许多核心教材和教学大纲仍然基于过时的知识体系。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编程语言和技术日新月异,像 Python、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不断有新的框架、算法推出。但一些高校的课程内容,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旧版本编程语言教学上,软件开发的方法论、工具以及最佳实践也未能及时更新。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术界的审查流程较为严格,新内容、新技术的引入需要经过层层把关,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专注于传统教学内容,缺乏对前沿知识的持续追踪与深入研究,难以将最新的行业动态融入课堂。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是高校学科发展的一大弊病。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实践教学环节却少之又少。在工程类专业中,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到了实际操作时,却连基本的仪器设备都不会使用。许多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有效的联系,未能搭建起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项目的桥梁。对比国外高校,像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训项目,甚至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实践能力。而国内一些高校,虽有实习安排,但大多流于形式,学生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生产环节,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学科调整滞后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科调整的滞后性愈发凸显。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高校的学科布局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变化,一些传统专业仍然占据大量资源,而新兴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却举步维艰。在学位体系方面,同样存在与学科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新兴学科的学位点设置滞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缺乏规范与保障。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使得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时面临困境。

影响:不容忽视的连锁反应

高校学科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犹如一场连锁反应,波及学生、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就业困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由于所学知识与技能跟不上时代需求,学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企业如今需要的是精通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人才,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若是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经验匮乏,便只能望 “岗” 兴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一些传统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不少人被迫转行或进入与专业不相关的低薪岗位,就业对口率不足五成,薪资水平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标准,这对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高校而言,学科滞后会导致其在国内外高校竞争中的排名下滑,声誉受损。国际上,高校排名往往依据学术成果、科研实力、学科影响力等多方面指标。当一所高校的学科发展停滞,在前沿研究领域缺乏建树,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减少,科研项目获批难度加大,自然会在排名中逐渐落后。在国内,高校间为争夺优质生源、科研资源也竞争激烈,学科优势一旦丧失,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高校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从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宏观角度看,学科滞后阻碍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无法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输送急需的高端人才。在如今芯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急需大量专业素养深厚、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推动技术突破。若高校相关学科跟不上节奏,教材内容过时,实验设备陈旧,学生实践机会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导致我国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面临人才瓶颈,只能依赖进口或引进国外技术,在国际科技竞争与产业发展中受制于人。

破局之策:如何奋起直追

(一)更新课程内容

更新课程内容是高校学科重焕生机的关键一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时刻保持对前沿知识的敏锐洞察力,积极主动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行业动态融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可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论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让他们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进而及时更新课程讲义。在教材选用与编写上,要打破传统单一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材开发模式,引入国内外优秀教材,结合本校教学实际与特色进行本土化改编。鼓励教师编写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此外,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打通高校与社会需求壁垒的有力举措。高校应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一方面,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投入,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软件平台,打造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室,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际项目研发、生产流程管理等环节。通过 “订单式” 培养、“双导师制” 等模式,让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学校则能依据企业反馈,实时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优化学科布局

优化学科布局,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抉择。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双碳” 目标等,前瞻性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传统优势学科,要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淘汰那些与社会需求脱节、发展乏力的学科专业,集中资源扶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壮大。在学位点建设上,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新兴交叉学科的学位点申报与建设,完善从学士到博士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望:期待高校学科焕新

高校学科发展滞后虽是当下困境,但并非无解难题。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各高校应正视现存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雷厉风行的行动,大刀阔斧地推进学科改革。政府与教育部门要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高校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基础。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高校携手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校学科必将摆脱滞后阴霾,重焕生机,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书写高等教育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春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