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天,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吃饭,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就安安静静地听着我们聊天,听到认同的观点还会一直点头,但从来没有真的加入谈话之中。
有一天,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吃饭,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就安安静静地听着我们聊天,听到认同的观点还会一直点头,但从来没有真的加入谈话之中。
后来更熟悉之后,我悄悄跟她说,哎呀你挺安静的啊。
她后来很认真地跟我说:“我很害怕我会招人烦,以前别人聊天的时候气氛都很好,突然我加入之后气氛就变了,我总觉得我会毁了别人的好心情,会招别人烦。
所以我也从来不主动联系别人,我不知道对方想不想和我聊天。
“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安静啊。”
图片来源: pixabay
后来我们发现有同感的人很多,我们询问了大家,在犹豫着不敢开始/加入谈话的时候,大家都有哪些顾虑:
◍ 总觉得自己说的话会破坏气氛,觉得没人希望我站在这儿。
◍ 想要加入谈话时,但觉得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别人应该不爱听吧。
◍ 如果我先发微信给别人,别人可能会觉得有义务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
◍ 如果对方想理我的话,Ta应该会主动联系我的吧......
01 不敢主动联系别人、
加入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以及我们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于表达看法、寻求与他人联结的,就算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不好笑、或者主动找人聊天时没有得到回复,他们的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溃,不会感到无地自容般羞愧。
图片来源:《正常人》
而低自尊者(low self-esteem)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低自尊者也总是在避免挑战,他们会竭力地回避一切有挑战性的、可能造成失败的情境。也许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读者们无法体会,但对于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动发信息给别人还不如让他们去蹦极,无论蹦极再害怕,反正一闭眼就下去了,但发了一句“Hi,在干嘛啊” 之后别人没回复的那几秒或几分钟,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样。
心中无限怒吼着:“啊啊啊完了Ta没回我信息,Ta一定觉得我很烦,哎,我不该发信息的,又招人讨厌了。”
图片来源:《伴侣治疗 第一季》
所以低自尊者为了避免这种等待被宣判的煎熬,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所以连尝试都不敢,他们形成了一种和别人很特别的相处模式,“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变成了“你来找我聊天我真的好开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为我害怕说的再多一些你就会发现我招人烦了,就会不喜欢我了”。
这些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会被人误会他们是冷漠的、疏离的、不好亲近的,但其实这种疏离是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选择的一种防御。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坦白书》
图片来源:杂志ins,CINEGRAMS
02 为什么我不敢主动联系他人?
缺乏稳定、安全的依恋
童年时期拥有及时、富有感情回应的依恋关系是个体自尊产生的基础。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甚至是忽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即使我表达了我的需要,也不会有回应,也不会有人满足我。”
这种因缺乏稳定、安全依恋造成的创伤会在孩子成年后,不断地投射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敢表达自己需要别人,甚至表现得像是“自己不需要联系他人”一样。
“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任何事物,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我想要的。”
负性核心信念让低自尊一直延续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负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维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为模式使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稳定的、深深扎于内心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核心信念」。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会一直退缩与回避、对自己的怀疑和责怪。
“你肯定不想理这么差的我。”
“我这样的人,给你发信息也是招你讨厌,还是别了吧。”
图片来源:《正常人》
03 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记录自己的负性信念
负性的信念是分为很多层次的,也许最底层的核心信念一时无法被撼动,但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浅显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们写下来,并且试着客观地审视。这些信念越具体越好,例如,“我认为我的朋友不喜欢我”“我认为我发信息给Ta,Ta绝对不会回复我”。
寻找支持性证据反驳它
低自尊者的记忆往往是偏负性的,他们只记得自己遭遇失败、出糗、被批评的经历。我们需要挑战自己的负性记忆,把负面想法变成问题:“朋友们真的不喜欢我吗?”“Ta真的从来不回我的信息吗?” 然后试着寻找正性的记忆,去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你会发现,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其实害怕招人烦的人很少会真的招人烦,真正招人烦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在麻烦别人。
明白改变从来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立刻就去发表白信息给自己喜欢但又不敢联系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别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变从来不易,尝试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开始敢于主动联系他人的信心。
不如先从和我打个招呼开始吧?
「来测测你的自尊水平」
原价:69.9元
限时三天免费
参考文献
————————
Harter, S. 1993.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Low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aumeister, R.F. (Ed.)Self-Esteem: 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pp. 87-116).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Guindon, M. H. (2002). Toward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2), 204-214.
Robins, R.W., Trzesniewski, K.H., Tracy,J.L., Gosling, S.D., & Potter, J. (2002).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lifespan. Psychology and Aging, 17, 423-434.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