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那些年,不拘一格招人才

360影视 2025-01-08 08:30 3

摘要:1997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调到光华管理学院,2014年5月,我又从光华管理学院回到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光华管理学院工作近17年(点击蓝字阅读文章)。期间,从1999年1月到2010年12月22日,我先后以副院长(1999.1-200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1997年9月,我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调到光华管理学院,2014年5月,我又从光华管理学院回到国家发展研究院,在光华管理学院工作近17年(点击蓝字阅读文章)。期间,从1999年1月到2010年12月22日,我先后以副院长(1999.1-2006.8)和院长(2006.9-2010.12)的身份,主持学院日常工作12年。在我主持学院工作的12年间,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分享几个引进人才的小故事。

项兵教授是我主持学院工作后引进的第一位全职正教授。1999年元月一上任,我就有了创办EMBA项目的想法,当时中国大学的商学院还没有EMBA项目。EMBA项目不仅可以为中国培养高端管理人才,这是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的,而且可以大幅度增加学院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来吸引优秀的教员。

办EMBA,首先得有一位称职的项目主任。会计系主任王立彦向我推荐了项兵。王立彦是个有眼光和胸怀的人,项兵是他的同行,他熟悉。当时项兵是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的助教授,同时兼任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他的课很受中欧EMBA学员的好评。在与项兵本人交流后,我觉得他是一位合适人选。但麻烦在于,直接给他正教授职称学校(甚至学院)可能通不过,而没有正教授职称他不会来,即使来了,担任EMBA项目主任是一份全职工作,不可能有时间做学术研究,以后提职称就很困难。

在难以定夺之际,我想起来了李志文教授,他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主任,是项兵曾经的老板,我觉得应该听听他的意见。当我打电话与他讨论招聘项兵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He may not be a good assistant professor, but can be a very good full professor.”(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助教授,但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正教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李志文解释说:如果你让他坐下来搞学术研究、写论文发表,你会失望,因为他坐不下来,对纯学术研究也没有多大兴趣;但如果你给他一个正教授的头衔,让他全力以赴做EMBA项目,他最合适不过,我保证,他给你做的贡献会数倍于你给他的薪酬!

李志文教授帮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项兵招来!为了确保他能以正教授的资格进入北大,我和他约定:在我向学院正式提交聘任他的建议之前,他先拿一个大的项目。他胸有成竹。很快,他就与诺基亚中国公司谈妥了一个EMBA项目,由诺基亚出资为中国电信业培养50名高层管理人员,学费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10万)。50万美元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要知道,1998年光华学院全年的总收入只有人民币900多万,其中300万上缴学校,留给学院只有600万。

在与诺基亚公司签订合同后,我向学院领导班子正式提交了聘任项兵担任EMBA项目主任,同时给他北京大学正教授的头衔。学院领导班子通过了,后来学校也通过了聘任。诺基亚项目开班不久,光华又成功招收了一个金融EMBA班,50名学员都是国内证券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学费每人8万人民币。当时光华MBA学费是2万人民币, 8万元的EMBA学费算是天价了!诺基亚项目连续做了多期,为电信行业培养了数百位高层管理者。诺基亚公司项目负责人杨晓燕女士被项兵聘任为光华管理学院EMBA办公室主任,她管理的EMBA办公室成为光华管理学院行政部门职业化管理的标杆。

光华EMBA金融班入学20周年聚会时与项兵和杨晓燕合影(2019.11.9)

在项兵担任EMBA项目主任期间,大约是2001年吧,我曾和他一起(杨晓燕陪同)去香港,专程拜访了李嘉诚基金会的周凯旋女士,希望李嘉诚基金会能资助光华管理学院办学。后来,李嘉诚基金会没有资助光华,而是决定在北京创办长江商学院,想聘任项兵当创始院长。无论薪水待遇还是从个人职业生涯考虑,我都无法与李嘉诚竞争。这样,项兵于2002年离开了光华。他主政的长江商学院于2002年11月成立,很快就风生水起,证明他确实有难得的领导才能,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光华管理学院能有今天,项兵功不可没。即使仅从财务上看,他对光华的贡献岂止数倍于光华给他的薪酬!曾经有人私下传言说我给了项兵好多钱,引起个别教授的不满,给后来的风波埋下了隐患。但事实上,我给他的工资与普通教授没有不同,只是允许他本人给EMBA授课的课时费按照国际标准支付,第一年给他提取项目“净盈余”的5-10%(一年后回归正常),这些都是院长办公会议同意的。头几年EMBA的授课教师绝大部分是项兵从海外聘任的,讲课费每天2000-3000美元。学院有人抱怨,说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留给学院自己的老师?但我知道,当时光华教师中讲得了EMBA课的寥寥无几,如果不靠外力,光华不可能办好EMBA。

张志学是我从海外招聘的第一位助教授。他于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护理与医疗科学系从事研究工作。在看到光华管理学院在国际英文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的教员招聘广告后,他写信给我,申请来光华工作。当时光华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大,能有香港大学毕业的博士申请,我就很高兴了,何况他的专业领域也是光华迫切需要加强的。张志学的招聘走的是光华当时新确立的正常招聘程序,即我作为教师招聘小组负责人邀请面试,面试小组通过后,再提交学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然后是学术委员会,最后提交学校人事部。但没有想到的是,当光华管理学院把他的聘任材料提交到学校后,被校人事部的招聘会议否决了。这让我很吃惊!我去找人事部负责人问情况,他们回答说,张志学的本科毕业学校是河南大学,算不上个很好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毕业的学生怎么能来当北大教员呢?我给人事部负责人讲,我们招教员的标准是很严的,主要看他现在的水平和潜力,怎么能由于本科毕业的院校就否定一个人呢?要说本科,我自己还是西北大学毕业的呢!在我的力争下,人事部同意光华可以向学校再提交一次申请。第二次申请,总算通过了。1999年11月29日,我给张志学发出了聘任书。2000年5月,张志学成为光华学院组织行为与战略系的助教授。

2005年夏天夏威夷参加学术会议时与韩践、张志学和张建君合影

在我主持光华学院工作期间,学院推荐的人选被学校人事部否定还有一次。路江涌本科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曾任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的助教授。据说在申请晋升副教授时,按照学术发表,他在8个候选人中名列前茅,而且遥遥领先,但最后确定的5个候选人中没有他。他很郁闷,有意离开清华到光华来。武常岐教授向我推荐了他。我看了他的材料,确实很不错,论文发表很好,比好多副教授的发表还好。学院招聘程序顺利过关,但送到学校后,被人事部否决了。我去人事部了解情况,人事部的说法是,清华评不上副教授的人,北大怎么能给副教授呢?给了,北大就太没面子了。我说,清华评不评副教授是清华的问题,北大不能跟着清华犯错误。在我努力下,学校人事部又重新研究了路江涌的情况,最后同意聘用了。路江涌于2009年以副教授职称入职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系,后来还担任过系主任。

我主持光华管理学院工作后,也开始考虑学科布局问题。芝加哥大学刁锦寰教授是台湾中研院院士,在国际统计学界是泰斗式人物。我邀请他来光华授课,他建议我仿照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办一个统计与计量经济系。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办,就一定要办成最好的!我对他说,如果你能给我找一个好的系主任,我就办;没有好的系主任,我就不办。他给我推荐了陈嵘教授。陈嵘当时是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统计学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卡内基-梅伦大学,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刁锦寰曾经的学生蔡瑞胸。有了陈嵘这样的教授担任系主任,光华就成立了“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系”。我和刁锦寰教授约定,统计系招人,由他、蔡瑞胸和陈嵘组成的“三人小组”说了算!候选人由他们在国外面试就行,这样还可以为光华省钱。蔡瑞胸当时已是芝加哥大学统计系讲席教授,我信任他们,相信他们选的人一定不会错。确实,陈嵘担任系主任期间,光华招到几位杰出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年轻学者,他们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学者。

2005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聘请陈嵘出任数学科学部主任,他想接受这个职位,我同意了。两年任期结束后,考虑到家庭的原因,陈嵘决定留在美国工作。这样,光华需要一位新的统计系主任,当时陈嵘招来的年轻学者还在成长中,不适合承担过重的行政事务。“三人小组”找了几个候选人,但大部分没有回国工作的意愿,最后他们推荐了陈松蹊教授,说他最有可能回国。陈松蹊当时是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学教授。我邀请他来光华面谈,给他讲来光华工作的美好愿景,但谈到最后,他还是犹犹疑疑,下不了回国的决心。我有些失望,眼看着统计系群龙无首,在告别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对他说“如果你回来当系主任,这个统计系就办下去了。如果你不回来,我就把它解散了!” 陈松蹊最终接受了我们聘任,于2007年出任统计与计量经济系主任。他后来告诉我,是我最后的那句话感动了他,让他有了一种使命感。在陈嵘和陈松蹊两任系主任的领导下,光华统计系成为国际级的统计系。2022年,陈松蹊评上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为他自豪!也为自己自豪!事实证明,我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也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统计系大家庭2012年合影(前排左三刁锦寰,右一陈嵘,后排左二陈松蹊)

统计系举办的国际会议合影(2010.5.16)

我主持光华期间招聘的最后一位教员是刘俏教授。他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后到香港大学任教。2010年,他是香港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在光华做了半年访问教授。当时的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员人数最多,但质量有待提高。刘俏有兴趣正式加入光华,我也觉得光华很需要他这样在国际一流期刊上有很好发表的金融学领军人才。但招聘他一波三折。金融学系对他有不同看法,反对意见都是非学术方面的。由于反对意见与学术水平无关,别人越反对,我越坚持。在我的坚持下,我主持的招聘小组会议和院长办公室勉强通过了,但学院学术委员会投票时翻盘了。后来,我又启动了第二次招聘程序,终于通过了。2010年6月4日,我给他发了offer letter。

在我主持光华管理学院工作期间,学院不仅引进十多位已经卓有成就的资深学者,也招收了几十位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很有潜力年轻学者。为了这些年轻学者的成长,学院为每个系配备了一位“联合系主任”。联合系主任是兼职的,都是国际上很有名气的学者,他们的职责是指导相关领域的青年教师做一流的研究、在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为光华管理学院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方面的故事,我以后再写。

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

来源:辛庄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