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食谱曝光:看他们如何在极寒之地“吃”出奇迹

360影视 2025-01-10 13:33 2

摘要:2017年,南极遗产信托基金会在南极东部——阿代尔角的小屋内发现了一块水果蛋糕。这块蛋糕可能是1912年第二个登陆南极点的英国极地探险家斯考特带去的。

2017年,南极遗产信托基金会在南极东部——阿代尔角的小屋内发现了一块水果蛋糕。这块蛋糕可能是1912年第二个登陆南极点的英国极地探险家斯考特带去的。

经过百年的冰封冷冻,这块蛋糕依旧保存完好,甚至凑近闻还会有一些淡淡的果香气,而水果蛋糕的主人斯考特却永远地沉眠于暴风骤雪之中。

根据当年的信件与残留痕迹,斯考特探险队携带了罐头、肉干、可可、奶酪、饼干、糖等高热量的食物作为补给,而斯考特生命最后的时光则是依靠宰杀交通工具矮种马来充饥的。

最终斯科特探险队只剩下6名队员生还,幸存者利维克医生详细记录下了他们如何在7个月的严冬中靠企鹅肉鲸脂油来维持生命体征。

斯科特探险队幸存的6名探险队员

在斯科特之前,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也曾因食物短缺而射杀雪橇犬。在风极、雪极、寒极、旱极的南极之地,食物就像加注于生命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指针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1957年,美国为了纪念这两位探险者,以阿蒙森斯考特为名,在南极点设立了科学考察站。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极大陆上科学考察站林立,南极科考队员也成为了这片茫茫白原上的常驻居民。那么,南极考察队员现在每天都会吃些什么呢?

南极是年平均气温零下25℃的南极大陆,距离中国约为17000公里,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为夏季,余下的时间里被无尽的黑夜所吞没,周遭的海域被密集的浮冰包裹,必须要乘坐破冰船才能击碎海面浮冰,开辟航道。

2007年,破冰船雪龙号从中国极地科考码头落水出港,这是它第24次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船上装载着长城站改造所需要的2100余吨的钢筋构建、雪地车、工程车等工程物资,以及1000多吨的补给食物。

这些补给食物大致有以下4类,生鲜食物速冻食物罐头食品脱水蔬菜。南极冻土无法大规模地生产食物,海洋里的企鹅、海豹受到南极公约的保护,不允许随意捕杀。

破冰船雪龙号

考察站内的食物供给主要由雪龙号每年夏季一次性运送,其中新鲜蔬菜紧缺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曾驻守在长城站的厨师陈文说过,南极饮食是“肉随便吃,蔬菜要紧着吃。”那为了能改善新鲜蔬菜紧缺问题,能登上雪龙号的蔬菜都是南极考察专用蔬菜,他们的菜生注定与众不同。

这些蔬菜的种子是经过特殊选育培养出的抗热品种,所谓抗热,是为了防止运输中高温环境导致蔬菜腐烂。这种抗热蔬菜到了成熟期,菜农要在没有露水的时候进行收割,尽可能地压缩蔬菜里的水分

南极考察专用的丝瓜、鸡毛菜、生菜可以保鲜近两个月,直到科考船到达下一个补给站为止。即使是南极考察专用的蔬菜,存储时间也有限,被留下越冬的科考队员,只能靠着大白菜、土豆、地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熬过南极漫长的冬季了。

根据中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营养摄入状况调查及分析显示,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显著超过了建议摄入量,而维生素A1、B1、B2、C则显著地低于建议摄入量。

这种营养不良情况与南极的食品供给条件相关,而维生素缺乏将会引发血小板下降、口腔溃疡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那南极没有种菜条件,我们就去创造种菜的条件

科考队员们在南极洲享用新鲜蔬菜

2014年南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之一,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同时开展了初期调研实验,南极冻土上的植物种类极其单调,以地衣、苔藓为主。

在这样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里,室外种植人类可食用的蔬菜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因此,南极蔬菜种植计划在温室里展开。

科考站的蔬菜温室内采用了无土栽培技术,由蔬菜种植自控系统自动控制灌溉泵、温湿度、培植灯和营养液等。

同时,为了鼓励蔬菜生长,温室里还要每天24小时地播放轻音乐,给它们做精神大保健。这种温室里娇养出的蔬菜无虫害、无农药,而成本能耗也远低于船运,更重要的是生长周期极短。

以黄瓜为例,一株黄瓜藤平均两天可以收获一根黄瓜,如果种植20株,就能保证18名队员在越冬期间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黄瓜。

2015年,南极长城站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阳光温室,可以自主供应生菜、青菜、茄子、西红柿、秋葵等蔬菜,从种子成长为脆嫩的蔬菜,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南极科考队员也能摆脱天天啃土豆的枯燥越冬饮食了。南极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既考验着食材的供给,也考验着厨师的智慧。

中国科考长城站每天能收1公斤蔬菜

食材有限营养不良口味疲劳,是摆在南极饮食面前的三座大山,而南极厨师就是翻山越岭的探路者。

2008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厨师,前往南极为长城站的工作人员做饭。经过选拔,武汉商学院烹饪系的5名师生脱颖而出。

由于当时新鲜蔬菜匮乏,只有节假日或者有科考队员离队的时候,才能奢侈地吃上一回老干妈炒大白菜。也正是在南极厨师的建议下,科考站才开始尝试建设无土培植的蔬菜基地。花

生芽、白菜、草莓,科考站每个月可以自产20公斤左右的蔬菜。2009年以后,武汉商学院连续11年派遣师生往返南极。随着厨房设备、烤箱、电饼铛、电磁灶等一应俱全,南极厨师也不再戴着镣铐做菜,可以发挥出原有的水平。

中国成功在南极种植蔬菜

考虑到科考队员来自天南海北,口味也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这些南极料理人出发前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楚菜川菜粤菜等中国菜系以及红白案的系统训练。根据队员的口味与需求,精准地计算食材用量与每人的份额,每月定制一套营养均衡的菜谱。

在极低温的环境下,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钙的消耗量也会增大。因此,科考队员的膳食结构中脂肪、碳水、蛋白质的数值都比正常人要高。

在科考站里队员们一般是吃自助餐,早餐有油条、包子、稀饭和打卤面,午餐、晚餐、夜宵为四菜一汤,除了常见的粉蒸肉、南乳肉、京酱肉丝等家常菜,甚至还能吃上小龙虾、火锅、螺蛳粉。

大厨为中国南极科考队烹饪“极地美食”

在南极,食物也不仅是食物,也是治愈抑郁、孤独最好的手段。当反生物时钟的极昼与极夜降临,人体对时间的概念逐渐模糊,不知今夕何夕,而每天早、中、晚、夜宵四餐的固定用餐时间,可以对科考队员的作息进行有效分割,缓解极夜综合症带来的焦虑、紧张、失眠、嗜睡等负面情况。

熟悉的家乡食物也能消除舌尖上的相思,那各国科考队员还会以食物为媒介来串门社交。我国的科考队员抱之以青菜,俄罗斯投之以伏特加,而智利投之以车厘子

有了丰富营养的食物托底,身体健康的科考队员才能更好地进行南极探索任务。他们的南极探索包括但不限于宇宙深空观测、极光观测、地震地磁观测、极端环境人体医学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等等。

世界各国科考队员交换食物

上个世纪40年代,现代海洋微生物学之父克劳德·佐贝尔发现,极端微生物广泛地分布于地球各种地理形态,比如深海热液喷口、陆地地热喷泉、酸性矿井、高盐生境,亦或是冰川层、永久冻土层等等生命禁区之中。

这些极端微生物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可以在高盐度高压极端pH卤化极端温度或以上任意组合出的极端环境中生长繁殖。它们重新定义了生命生存的物理和化学极限,也让人类从中可以挖掘出具有潜在生物技术价值的菌种资源。

极端微生物

2005年格陵兰首登探险队远征极地冰川,2012年冒险家抵抗狂风侵袭,成功达成了单人横穿北极的成就,2018年冰岛严寒极圈考验,2019年远征阿拉斯加的暴雪极境。

近20年以来,人类探索极境,超越极限。也在每一场超越极限的大胆征程中,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无畏冒险的精神,不断突破实力极限,在无止尽的挑战中开拓认知的边界。

文本来源:@赛博食录的视频内容

来源:男科孔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