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示空间是一种多维度的组合空间,参观者在展示空间可视、可闻、可触摸,全方位地参与、感受。想要做好一个展厅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创意、平面、空间、标识、形式、技术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不仅要从视觉上赋予空间艺术感,更要兼具实用功能。
多维空间的组合会给予我们怎样的感受?环境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案例
△▲
展示空间是一种多维度的组合空间,参观者在展示空间可视、可闻、可触摸,全方位地参与、感受。想要做好一个展厅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创意、平面、空间、标识、形式、技术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不仅要从视觉上赋予空间艺术感,更要兼具实用功能。
图文内容是展厅空间中的核心展示内容,在设计中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增加传递信息的力度。例如利用色彩影响视觉效果,划分空间区域,通过色彩明度、纯度、色相、冷暖、面积的对比,形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情感效果。
今天就带大家获取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开拓思维~
PART
0
1.窑知未来·被动房体验馆
“窑知未来·被动房体验馆”选用构筑窑洞的土作为核心元素,将其角色化后贯穿于整个展馆。在展馆前半部分,彰显着自然的本性:有纯真的美好,也有被污染后反噬的愤怒。
△体验分析/experience analysis
到展馆后半段,土经过科技的辅助,变得理性与克制,重生为构筑被动房的科技之土。
空间的造型与氛围跟随主角的蜕变而变化,从自由无束缚,变换成收敛规整的形体,演绎着“土”的重生之旅。展馆将抽象、专业的被动房理念转译成有趣、直观易懂的科普性散文,将售楼处从一个销售者转变成为一个美好生活知识的分享者。
该空间是从一楼销售场景进入到二层体验场景的情绪转换器。
通过投影投射在电致玻璃上的“虚像”与玻璃背后废旧机器组成的“机器城市”所构成的“实境”进行前后对比,使观众感受到虚无缥缈的美好后残酷的真实是什么。
△变幻的空间/transforming images
投射在电致变色玻璃上的画面全部呈现后,身后的废旧机器展现在参观者眼前,玻璃门的缓缓打开标志着被动房体验之旅的开始。
△空间生成/space generation
土质异形将陕西的地貌、窑洞的洞穴感、未来的流线感进行融合,一端追溯着被动房的始源——窑洞,另一端从墙体挣脱而出,在空间中舞动,表达着古代与未来的对话。
造型看似随性,却是在人流与展项的严谨规划下,利用参数化设计推演生成造型。
△互动的展示装置/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一体化的造型中隐藏着墙、柱、顶、台子等实用功能。在制作中利用参数化设计与数控加工结合的方法,保证数据的精准与极高的复原度。
在人类历史上,砖是一种用于建造住宅的人造材料。同时,它们也是西安作为古都的历史印记。设计中,砖块依序排列,采用渐变镂空的手法,让原本厚重的墙面变得轻盈,并富有韵律感。沧桑的质感与镂空的科技感共同融合古今气质。
该空间作为展馆中的一个过渡区,用于调整参观节奏。在信息密度上相较于前后展区更加舒缓,并将大量自然光引进,使观众在前后暗场区域中间得到情绪上的调剂;
在空间的形态上,国家政策展示与回收旧机器组成的雕塑建立了一场对视与凝望,也暗示着在国家减排的趋势之下,原本张扬鲁莽的机器渐渐变得温和与善意。
借助弧幕电影,这个空间让人们从艺术、未来和生活的角度深入理解窑洞与被动房的关系。
此外,作为空间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它是承前启后的“传统窑洞”与后继的“现代被动房”之间的纽带,开启了后续的被动式建造技术之旅。
观影座椅,也被建造成一个土质雕塑的形态,在空间内安静地流动,提醒人们在科技的洪流之下,不要忘却最初的心。
△六大原理展示区分析图,analysis of the six principles exhibition area
该空间同样作为展馆中的一个过渡区,柔和的自然光与低密度的信息使人放松。
“目录” 是这一空间的主要功能,被动房繁杂抽象的知识体系被凝练成六个装置艺术化的“小房子”,用形象艺术的语言传达给体验者后续所要展示的内容构架。
该空间作为土元素回归理性的阶段,展馆中最为核心的土在造型上逐渐收敛,同时局部位置渐变成为一个长条形的台面,与周围的建筑化的盒子空间相互交错。
每个盒子对应一个板块的展示内容。在每个盒子之间穿梭时,都能看到涌动的土元素,该空间结构也寓意着土元素与人类科技融合。
△信息分级的互动体验装置,interactive installations providing graded information
信息分级是该展馆的一个设计策略。展馆中的各种展示信息被分为趣味、科普、专业三个级别。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了解了基本原理,而对其原理感兴趣的体验者也可以从中找到最专业的实物与数据。
该空间为被动房实物样板集中展示的空间。从一颗小小的隔热锚栓到一整个综合建筑实物节点,都与空间的结构相互融合,使原本枯燥的节点与材料呈现出建筑的节奏与美感。
整个空间就像一个温性的机器,温润的外观之下隐藏的科技感,代表着人类从先辈的智慧与自然中汲取灵感后,将原本失控反噬环境的机器进行重塑,重新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该空间作为展馆的终点。在一个巨大问号的引导之下,通过纯黑色通道,我们回归到最初的心——一片树林,亦为选择之后重生的起点。树林在纯白色的空间下呈现出疏离的美感,同时又与展馆入口处张扬的机器空间产生强烈的对比,警示人们这份曾经的绿色是如此脆弱与珍贵。
体验者在穿入这片树林的过程中结束整个参观。空间中实际只有四分之一圆的树林,通过两边墙面与天花的镜面反射,营造出更丰盈的空间感。
△辅助空间/service space
作为展馆的辅助空间,在体验结束之际,以留白回应初入展馆时的白,预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与可能性。而洗手台则将延续了展馆的符号,回归人居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展馆中的节奏设计,rhythm design in the exhibition hall
多维节奏是展馆的另一个设计策略。根据人对于信息的感受与接收逻辑,我们按照参观的流程对展馆的展项进行整体节奏的控制。
在信息高密度区域后加入一段低密度区域作为舒缓。在参观完多媒体展示的暗空间后,会以一个自然光空间进行过渡与调剂。展馆中动态与静态展示方式也是交替穿插,使体验者保持新鲜的探索欲。
该展馆用平价的材料营造深入人心的效果,减少资源的消耗。机器装置采用回收的旧机器,并将内芯与外壳分开达到双倍数量的使用;
砖采用成本更低的保温泡沫砖材料;异形的制作也使用参数化设计提高对板材的利用率;大量墙体留白在营造空间意境的同时也减少了材料的消耗。
△轴测图,axonometric
展厅是汇集各种复杂信息的场所。只有压实它才能更加突出,只有赋予它情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从规划之初,平面设计和多媒体设计就应该高度融入空间的构成元素。句子、视频和互动不再是框架内容。边界被隐藏起来,用墙壁、柱子和灯来构建整个空间。
空间不仅仅是信息和人的容器。材质、形状、光线都在诉说着情绪背后的情绪,成为信息的一部分。在不断打破边界、压缩信息的过程中,最终将展厅打造成为空间与信息的混合体。
PART
0
2.珠宝时装展览
将珠宝与时装放置在时代背景下,讲述两者之间与潮流变迁的关系,是《Vogue服饰与美容》与Bulgari合作的“宝石·梦”( GEM·DREAM·STYLE)展览的意图。这个由SODA设计的展览获得了2017意大利A’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商业展示空间类别的Silver Award。
闪耀着绚丽光泽的彩色宝石是Bulgari珠宝的代表,这是一种真实与幻像的交融,SODA通过对光学和错觉的研究,尝试打破真实与幻象的界限。
让观众能在空间中融入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成为这个幻象场景的一部分。
入口处的空间视觉装置,是由Vogue不同时代的时装图片构成8米高的图片墙与其对面的百叶镜面装置相应对,镜面贴合着展览所在地——北京798艺术园区特有的老厂房的设计,使其带有弧度地从地面延展至屋顶。
为了让这些图片及其在镜面上的映射连续的包裹整个空间,每一片百叶镜面都通过计算而带有不同的角度。
△动态影像展示/the signature animation
ODA自创的光线反射模拟程序,结合全程实时渲染辅助设计,从而准确模拟最终实体和幻像结合的视觉效果。
由LED阵列组成Bulgari标志性的蛇形(Serpenti)动态影像,在地面不断流动的播放之下通过天花板和地面的多重反射,层叠着漂浮在空间中。
这些元素,借助地面和顶面的镜面材质相互反射,为观众营造犹如在漂浮着宝石的无限延伸空间中参观的梦幻体验。
在宝石造型的塑造上,SODA也借助计算机来模拟自然界宝石生成过程,捕捉最自然的宝石形态。
贯穿整个展览空间中闪闪发亮、大小不一的宝石体,一部分是边缘发光的镜面实体,另一部分是用发光的框架构造出的宝石形状,并用炫彩薄膜包覆于个别侧面上。
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从不同角度看到薄膜折射出的多种色彩,在不影响展品光照的前提下,在空间中渲染出犹如宝石随光线角度闪烁的多彩图景。
△平面图/plan
△剖面图/section
SODA希望借助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通过多元媒介环境的营造,来传达如感情、情绪、性格或是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上的感受。
PART
0
3.Green Monster Lab
△空间示意图/perspective
GreenMonster Lab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昆泰嘉瑞文化中心B1层,建筑面积4957.3㎡。设计定位为集展览、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分别设置美食文化展示中心、传统文化馆、书店、品牌展示厅等空间。
第一部分:盛筵此区域为整体空间的开始,扶梯下到现场后第一个呈现的视觉空间。它是由一组木结构装置组成的展示空间,定义为传统文化馆,用来展示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物品。
我们用最能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木结构”来展示世界的传统文化,是对此空间最好的诠释。
同时木结构建筑带来的大气沉稳使整体空间序列的开始形成一组有气势的篇章,引人入胜,为整体空间的展开渲染一幅华丽的盛筵。建筑展示形式集展墙、展台和地面于一体,既有“展馆”之隆重、又有“市集”之落地。
第二部分:匠堂区域为整体空间的开始,扶梯下到现场后第一个呈现的视觉空间。它是由一组木结构装置组成的展示空间,定义为传统文化馆,用来展示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物品。
此区域为整体空间的第二个序列,它是由五组钢网装置组成的建筑空间,每个钢网装置内是两组商家和一个现场结构柱子。我们把商家的功能性展示和不好处理的柱子全集中在每一组钢网内。呈现视觉的是干净的建筑空间和若隐若现的商家工作人员。
每个钢网装置内都是“匠人”精神的制造地。五个钢网装置在平面关系中错落旋转的摆放形成了街巷空间效果,使参观者与商家有更好的沟通、交流、学习场所。
此空间除了美食展示交流功能之外,还是一个画廊,五个钢网装置墙身为画廊展示墙面,大小各异的画作与钢网装置相互呼应、浑然一体。
第三部分:浮廊人若沉浮落地为息。此区域为整体空间的最后一个部分。它是由八组手工作坊和两组休闲装置组成。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希望参观者会安然的感受手工作坊带来的食物、文化以及惬意。希望这个空间会是一个都市生活的休息站,也是所有情绪的终点站。
八组手工作坊两组装置分别包含了现场的各个结构柱。呈现的建筑空间是一排有气势的手工作坊和干净的休闲浮廊。此空间同时又是一个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场所,以浮廊为驿站放松心灵、沟通心得。感受喧闹都市中的一点静谧。
第四部分:空间整理△平面图/plan
这部分是设计师设计过程中的思路,整体设计就是一个空间整合梳理的过程。
设计师刚接触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发现现场条件非常复杂:一是现场柱网很乱几乎没有规律可找。
二是现场空间处于地下一层并有五个防火分区,现场大部分空间的分割都是以防火卷帘防火墙防火门分割的。
三是现场空间比较高,但是空间上部管线非常复杂,消防排烟、排油烟、新风空调、喷淋等等,这些管线实际就占据了空间高度的三分之一,使得实际空间感受与原始高度不符。
△木结构示意图/wood structure detail
△钢网构造图/steel mesh detail
整体感受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就是“乱”。所以在设计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归纳整理”。设计师试图找寻一种规律,把空间有序化。
这个过程时间很长,慢慢地发现这个空间的“乱”也是它的特点之一,设计师在归纳整理空间的基础上利用这个特点,打造出因地制宜的空间秩序,这里包括空间关系、形体关系、材料组合等等。
PART
0
4.历史瞬间/时空隧道
“历史瞬间/时光走廊”是在布拉格国家博物馆新旧建筑之间的走廊上举办的多媒体展览。
△剖面和平面图,Section/floor plan
△功能分布/Scheme
走廊呈现为一个原始的混凝土壳体,起到了连接场所、传递信息和组织人群的作用,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之间形成一个自由的地下场所。
设计团队在其中置入了三个长度为56米的细长单元,创造出一个类似于“时间传送器”的独特空间。
Wenceslas广场是捷克的一个关键性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可以被看做是国家历史的交汇处。本次展览介绍了捷克在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足迹,以及广场两侧(分别长720米)的建筑立面的演变。
△56米长的走廊两侧覆盖着连续的投影画面
为了让展示效果足够真实,设计团队将现代化的视听科技与详实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结合。借助38台超短反射式镜头激光投影机,56米长的走廊两侧覆盖着连续的投影画面,投影面积接近270平方米。
坐落着文艺复兴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哥特式广场在19至20世纪被改造为宽敞的林荫道,成为了现代布拉格的中心。
广场上的建筑见证了这一转变,同时反映了它们所在年代的追求与特征。延时影像展示了今天广场上的60座建筑所发生的变化。
每秒钟的画面都代表着真实的一年。在1860年至1939年间,这些建筑发生了66次改变,1939年至2019年间则只有14次。
1875年,广场上种植了树木,随后又经历了砍伐和重新种植。在电气化前夕,瓦斯灯被替换为Křižík发明的电气灯,后来又变成霓虹灯。共产党旗帜的照耀击退了战争的黑暗硝烟,如今又变成LED灯的繁华烟雾。
上世纪30年代,居民楼的灯火散发出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如今却黯淡无光,唯有商店的窗户照耀着夜里的广场。
这一部分的展览将带领观众从世纪之交进入1989年革命的欣喜氛围。再后来是常态化仪式带来的迷茫期,最后则是1968年改革带来的历史转折。1950年代,捷克的公共场所充斥着共产集权主义的庆祝活动。
而就在不久之前,人们还在纳粹的统治下“慷慨激昂”地在广场上表达着忠诚之心。归根溯源,这一切都始于1918年之后民众对于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坚定向往。
影片中在Wenceslas广场拍摄的画面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呈现。每个主题分别由8个场景展示,主要分为“行动”和“反应”两个类型。其中“行动”的部分由符号、推动力和具体场景构成;“反应”的部分由个人和人群的镜头构成。
来源:八六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