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就开始对身上出现的一些“小毛病”不在意起来,总觉得“扛扛”就过去了。
转自:九芝堂
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就开始对身上出现的一些“小毛病”不在意起来,总觉得“扛扛”就过去了。
但你知道吗?下面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毛病,也可能暗藏大危机,千万别生扛!
PART.01
突然变瘦
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这个瘦也是有条件的,比如一直保持着合理的体重数值,或是在有计划地减重。
如果没有刻意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半年之内体重大幅下降,并伴有疲劳、乏力、酸痛感等,那就要当心啦!
此时,尤其需要排查肿瘤类疾病。
肿瘤细胞会消耗人体营养,短期内不明原因的体重大幅减轻,很可能是肿瘤信号,如大肠癌、胰腺癌、肝癌等。
此外,诸如糖尿病、甲亢、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肝硬化、抑郁症等,也会造成体重的突然下降。
PART.02
大便异常
这种异常的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来说,不论是腹泻、便秘、大便性状改变或是颜色变化,只要时间超过1周~2周,就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功能异常。
在众多的胃肠道异常中,有以下两种种情况危害较大:
✿炎症性肠病:其高发群体为20~49岁人群,一旦患病,很难彻底治愈,几乎都会伴随终生,因此被称为“绿色癌症”。
✿肠癌:在饮食习惯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如果突然频繁腹泻,而且粪便中带有暗红色的血丝或者出现血性的粘液便,并且是持续出现、逐渐增多的,一定要警惕肠癌,及时进行检查。
PART.03
伤口不愈合
受伤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事情,正常情况下,这些小伤用不了几天就痊愈了,但如果伤口超过3周不愈合,就要谨慎了。
其中,尤其要小心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调节功能异常,会影响机体糖代谢,从而连累组织的再生修复功能,容易造成伤口久不愈合。
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伤口愈合。
PART.04
咳嗽
咳嗽是最常见的病症,一般3周即可痊愈。
但如果咳嗽持续时间过长,并伴有气短症状,有可能是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是心脏疾患。
✿一般来说,有长期吸烟习惯的中老年人如果时常咳嗽,伴有少量黏液性痰,有罹患慢阻肺的可能。
✿年轻人有这样的症状,并有过敏史,可能是哮喘前兆。
✿经常发作阵发性的干咳,且用止咳药也无法缓解,这种情况要小心是早期肺癌。
✿如果咳嗽在夜间加剧、平卧时明显,但坐起后减轻、咳出粉红色泡沫痰时,就要警惕心衰了。
PART.05
头痛
很多人认为“头晕”是一件大事,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持续头痛超过1周也是一件大事。
虽然大多数头痛都只是疲劳所致,但如果持续时间超过1周,最好及时就医。
一般来说,头痛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头痛主要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伴有头晕、恶心、呕吐。
✿慢性头痛包括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和颈椎病引发的头痛。
头痛持续发作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止痛药,同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PART.06
声音嘶哑
吃得太咸太辣、说话太多、喉咙发炎等情况,都会引起声音嘶哑,但因为太常见,很多人往往觉得并无大碍。
但医生提醒——如果声音嘶哑,超过2周不见好转,要小心是这些疾病在“伪装”。
✿喉癌:喉部发炎可能导致声音嘶哑,但在1~2周内就会恢复。如果声音嘶哑持续超过2周,并呈渐进性加重,则可能是声门型喉癌,需要引起重视。
✿胃食管反流:反流的胃酸上涌到咽喉部时,可能会使咽喉部黏膜受损,并引起咽痛、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症状。
PART.07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问题,虽然造成的健康影响不大,但它是口腔黏膜抵抗力低下的表现。
一般来说,口腔溃疡会在7~14天内自愈。
若是超过2周后还没有好转,或是反复发作,且伴有其他症状,要警惕以下疾病。
✿白塞氏病:是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常伴有眼睛不适、视力下降、会阴部溃疡、下肢结节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15~49岁之间)女性,多同时伴有脱发、脸上紫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
✿癌症:如果口腔溃疡超过2周不见好转,且出现边界不清、中间凹陷、边缘凹凸不平、凹陷表面呈颗粒状,触感变硬、甚至出现肿块等症状,要警惕是口腔癌或舌癌的迹象。
PART.08
突发性胸痛
导致胸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但只要出现突发性胸痛且超过5分钟不恢复,就应立即就医。
心脏问题引起的胸痛最危险。
如心绞痛,多表现为闷痛、压榨性疼痛或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有些患者仅有胸闷,可分为典型性心绞痛和不典型性心绞痛。
其中,典型的心绞痛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食、吸烟时发生。
不典型性心绞痛常与胃病、牙痛、肩周炎等疾病混淆,需注意识别。
声明:本文由养生中国发布。分享仅为传播诊疗科普,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文章仅供交流参考,推荐产品请在专业医师下指导使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