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难亟需“药方”

360影视 2025-01-11 01:20 2

摘要:一到呼吸道疾病高发时节,儿科急诊就十分拥挤。12月27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规模和强度比2023年要低一些。即使如此,各大医院儿科急诊也纷纷“告急”。

受访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儿科主任医师 郑成中

¨广东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儿童医院原院长 曾其毅

本报记者 张炳钰

一到呼吸道疾病高发时节,儿科急诊就十分拥挤。12月27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规模和强度比2023年要低一些。即使如此,各大医院儿科急诊也纷纷“告急”。

家长排长队,医护忙不停

《生命时报》记者前不久走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首儿所)急诊部。不足80平方米的抽血厅内,站满了带着孩子的家长,排着几条长队,咳嗽声此起彼伏。输液留观室内一座难求,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输液瓶,输液座椅、输液架已扩延到候诊区域。为让孩子输上液,凡是能挂东西的地方,几乎都挂上了吊瓶,也有家长直接用手举着;墙面上一块块剥脱,是家长自备粘钩用来悬挂吊瓶的痕迹。输液的孩子们戴着口罩,神色恹恹,旁边是心焦的家长。

据了解,为保证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及时救治,不少医院的日间内科、发热咳嗽门诊已不再限号,还增设了“小夜门诊”,但由于患儿太多,就诊过程仍让家长感到心力交瘁。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短短半个月内,她已经跑了3次医院,“白天到医院,从挂号、化验到问诊、开药,全程要6个小时。晚上跑了一次急诊,竟然排到500多号。”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忙得脚不沾地,医生一刻不停地看诊,护士忙着配液、扎针、换药、拔针、做雾化,竭力满足患儿的诊疗需求。每到这个时间,儿科急诊资源匮乏的话题就被热议。

急诊之困也是儿科之困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儿科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儿童医院158所,妇幼保健机构3082家,儿科医师数量增加到20.58万人,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74.4%,儿童看病难得到初步缓解。但眼下儿科急诊之困,既受感染量激增的影响,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病毒活跃患儿骤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儿科主任医师郑成中表示,多种病原体在寒冷的冬季同步活跃,前段时间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近半个月甲流病毒、鼻病毒等开始上升,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被感染甚至发生叠加感染,急诊人数迅速增长。而且随着耐药病原体变多,部分儿童的病情迁延难愈,需重复就诊,几波患儿扎堆就医,进一步加重急诊负荷。

儿科医生缺口较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检查方面有诸多禁忌,且就诊时无法清晰表达不适,诊断、开方必须由专科医生进行。因此,儿童突发疾病时只能去儿童医院急诊或已设置儿科的综合性医院急诊,其他医院无权也无力诊治。目前,我国儿科医师数量在所有科室医生中占比约5%,我国0~17周岁人群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比约21.1%,可见儿科医生仍有较大缺口。而且,与诊治成人相比,诊治儿童需付出更多精力、耐心,还要面对焦虑的家长,同时承受更高的医疗风险,导致不少医生不愿去儿科,儿科医生更不愿选择难度大的急诊。

部分医院不建儿科。郑成中表示,我国儿科急诊力量较薄弱,正规的儿童急诊科主要集中在超大型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一般综合性三甲医院虽设有急诊业务,但大多未单设儿科急诊。其中一个原因是,儿童专用医疗设备的价格高昂,但检查少、用药少,问诊量呈季节性暴发态势,收入不稳定。在成本压力下,部分医院不再发力建设儿科门急诊。

社区医院承接不住。记者走访时,不少家长询问医护后续能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但基层医疗机构可能面临药品配备不全、药事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且并非均配备儿科,难以“接住”后续诊疗。目前,北京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52家,仅少数提供6岁以下患儿输液服务。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询问能否提供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输液、开药等服务,得到的回复是“14岁以下儿童的医疗器材不全,目前无法输液”“每周仅两个工作日上午可为儿童开药”。

求医心切挤占资源。每次感染潮中,均不乏普通轻症患儿去看急诊的现象。很多父母缺乏医疗知识,儿童又是发病急、症状明显,于是求医心切,占用了大量急诊资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曾统计过全年儿科急诊情况,发现约91%属于非急诊病人。

加强基层医院儿科建设

为解燃眉之急,北京、广州、西安等多地公立医院陆续开设儿科先化验再诊疗、儿科夜间门诊等服务。然而,长远解决这一问题并非一时一地之功,需要多领域共同发力。

解决急诊荒,先解决儿医荒。郑成中表示,解决儿科急诊短缺,首先要解决儿科短缺。国家层面需扶植儿科发展,对场地、设备等投入给予补贴,让医院敢于发展儿科,优化职业环境;明确规定区域内儿童与儿科医生比例,大力培养儿科医生;提高儿科医务人员收入,畅通晋升空间,让儿科留住人才。

建设医联体,先发展领头羊。巩固基层首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是疏解三甲医院儿科急诊压力的有效措施。广东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儿童医院原院长曾其毅认为,需先加大儿童专科医院建设,只有上级“输出医院”提升服务能力,才能辐射性带动区域、基层医院儿科建设。

不挤占资源,先改就医意识。急诊的“急”字决定了其诊疗对象以及接诊资源的有限性。建议家长发现孩子生病后,优先前往有儿科资质的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初诊,避免病情轻、年龄小的患儿在拥挤的大医院急诊科出现交叉感染。如果患儿有较重临床表现,比如反复高热(体温超过39℃)、咳嗽剧烈、呼吸急促(非发热状态下)、精神萎靡伴嗜睡不醒、哭闹不易安抚、面色苍白、不吃不喝等,以及年龄小于3个月,须第一时间到急诊救治。▲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