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司匹林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的“基石”药物,但存在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在需要强化抗栓治疗的AMI患者中尤为突出,1年内大出血风险达3%。
阿司匹林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的“基石”药物,但存在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在需要强化抗栓治疗的AMI患者中尤为突出,1年内大出血风险达3%。
近日,Cardiovascular Research发表的一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淼团队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既增强了阿司匹林的心脏保护,又克服了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的副作用。
研究表明,人体必需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与阿司匹林联用不仅协同保护AMI后的心功能,同时还能预防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出血[1]。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发现,注射花生四烯酸能够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而在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后,这种心脏保护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与单独使用花生四烯酸或阿司匹林相比,两者联合治疗在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和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方面展现出协同作用,保护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
图1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协同保护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通过心脏血流灌注监测和冠状动脉血管功能评估发现,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可以促进再灌注中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恢复,具体表现为增强血管扩张、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有效改善微血管功能障碍。
此外,联合用药还显著抑制了炎症细胞浸润,缓解了局部炎症反应。因此,联合治疗显示出多生物学过程靶向的协同保护作用。
图2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联合给药改善心肌梗死后微循环并抑制炎症反应
在分子机制层面,花生四烯酸处理促进了心脏保护性前列腺素PGI22的合成[2]2水平,而阿司匹林在充分持续抑制血小板激活的同时强化了这些心脏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为了评估临床转化潜力,研究还探讨了联合治疗在口服给药模式下的疗效。
结果显示,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联合口服给药同样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并且,研究意外发现,口服给药显著缓解阿司匹林引发的胃黏膜损伤。
这是由于花生四烯酸能够逆转阿司匹林引起的胃组织保护性前列腺素减少,从而保护胃黏膜,预防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AMI再灌注后30分钟进行口服给药(更贴近临床救治AMI的实际情况),联合治疗依然显示显著的双重保护效果。
图3 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口服用药既协同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又减轻胃损伤
花生四烯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富含于某些植物油和动物特定组织,对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有重要作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花生四烯酸和阿司匹林对心脏的协同保护作用。联合使用不仅通过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抑制炎症和减轻心肌损伤显著保护心脏,还能通过提升胃黏膜保护性前列腺素水平降低胃出血风险。
该研究的发现为AMI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图4 花生四烯酸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和消化道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基金支持,主要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完成。
王淼课题组研究生沙勒塔娜提·塔拉别克和杨雪剑为本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arret Fitzgerald教授对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天津医科大学张栩教授在质谱检测方面给予大力帮助,与王淼教授同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王淼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冠心病和炎症血栓性疾病的转化研究与新药发现。
参考文献
[1] Talabieke S, Yang X, Yang J, Wan Q, Zhu D, Rao H, Wu Y, Chen Z, Li H, Xu P, Chen H, Liu DP, Zhang X, FitzGerald GA, Wang M. Arachidonic acid synergizes with aspirin preventing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mitigates bleeding risk. Cardiovasc Res. 2025 Jan 9:cvae254. https://doi.org/10.1093/cvr/cvae254
[2] Zhu L, Xu C, Huo X, Hao H, Wan Q, Chen H, Zhang X, Breyer RM, Huang Y, Cao X, Liu DP, FitzGerald GA, Wang M. The cyclooxygenase-1/mPGES-1/endothelial prostaglandin EP4 receptor pathway constrain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Nat Commun. 2019 Apr 23;10(1): 1888.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