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CHIO丨支修益教授:肿瘤科普迎来历史性机遇,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为全球肿瘤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要: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西安隆重举行。CCHIO大会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整合医学理念,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整合东西方医学精粹,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与思想盛会。数百场学术专题研讨聚焦肿瘤医学最

前言

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西安隆重举行。CCHIO大会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整合医学理念,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整合东西方医学精粹,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与思想盛会。数百场学术专题研讨聚焦肿瘤医学最前沿,共享科研硕果,共谱中国肿瘤学科多元整合、协同发展的新章。探讨“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策略:并向全球传播中国肿瘤医学的声音,为人类抗癌事业贡献中华才智。

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分享肿瘤科普工作的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支修益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中国癌症基金会副秘书长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部长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创始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外科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副主编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作为我国肿瘤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亮点颇多,备受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关注。能否请您分享,本次大会有哪些亮点内容值得关注?在日程设置上,有哪些考量?

支修益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已发展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会议,每年学术年会的前一天,也都会举办“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科普大会”,这一活动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学术内容,还融入了文化活动、企业与媒体的签约仪式等,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效应。

在大会的主题发言环节,我们秉持严格的遴选机制,确保发言内容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优秀的科普创意和作品通过大会平台得以传播,进一步推动了肿瘤科普的普及与发展。此外,我们还开设了“科普训练营”,邀请在科普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大咖以及“网红”学者,为刚刚踏入科普领域的中青年医师提供系统培训。

1. 科普的转型与学科化发展

过去,许多医生认为科普仅仅是固定形式的健康讲座或临床诊疗常规和新技术的传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系统化的建设与持续发展。国家卫健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将科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卫健委和医疗机构也相应增加了科普工作的考核权重。如今在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中,除了核心期刊和SCI论文外,还需科普文章的发表。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科普学科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肿瘤领域,科普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500万,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达300万。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极为迫切。然而目前优质的科普作品仍然稀缺,部分自媒体和伪科学占据了传播阵地,导致患者误信偏方、秘方,既浪费了金钱,也耽误了治疗。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同时也是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和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抢回科普传播的主阵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二维码延伸阅读等方式,将科学、权威的肿瘤防治知识传递给大众。

2. 推动基层医生参与科普工作

在肿瘤防治领域,基层医生的作用至关重要。许多基层医生对肿瘤诊疗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指南了解不足,加之患者对癌症的恐惧仍然普遍存在。我们呼吁病区主任、科主任、基层医院院长及学科带头人,投入更多精力参与科普宣传,特别是普及新技术、新药物和新指南。

我们也要求中国抗癌协会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不仅要面向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生,还需推出患者及高危人群能够看懂、理解并实践的科普版本。通过这种双向传播,既能提升医生的专业水平,也能帮助患者获得科学的防治知识。

3.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在本次肿瘤科普大会期间,我们与多家主流媒体、药企以及相关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将进一步推动肿瘤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还与国际知名肿瘤学组织(如ASCO、ESMO、AACR、UICC等)共同策划会议,分享全球最新的癌症治疗技术、药物和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医院的肿瘤中心及年轻医生了解并掌握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鼓励地市级医院积极参与全国临床多中心项目,通过临床研究积累数据,为修订指南、规范诊疗以及科普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肿瘤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肿瘤防治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医脉通: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部长,您认为临床医生的科普工作应向何处发力?对于培养医生的健康科普能力您有何建议?

支修益教授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科普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还将其纳入了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评价体系。我们也发现,目前原创的高质量科普作品仍然较为稀缺。为此,我们在西安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同时还设立了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平台,还专门针对医生群体推出了科普能力提升的训练营。通过“培训培训者”(Training the Trainer)的模式,帮助医生掌握科普的技巧和方法,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展示了来自各省级、国家级卫健委、科技部等机构的优秀科普作品,并邀请了这些作品的原创作者进行讲座。同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国家科技部科普研究所的研究员为大家授课,分享如何做好科普的经验和方法。

科普是一门学问,并非想做就能做好。就像医学领域的专业分工一样,科普也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以胸外科为例,肺癌的治疗与食管疾病或心脏外科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样,科普作为一门学科建设,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希望从事科普工作的同道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总结经验,甚至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模式,用于培训更多的科普人才。通过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科普专业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普训练营”的体系,全面提升医生的科普能力。

公众对医学的期望值很高,尤其对癌症的治疗。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的普及以及靶向药物的研发,癌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然而许多医生对这些新技术、新理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患者和家属更是缺乏相关的科学认知,常常陷入恐慌之中。很多人仍然将癌症与死亡画上等号,这种观念亟需改变。

事实上,癌症的管理可以借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治疗模式。高血压和糖尿病至今尚未被治愈,但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的长期管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同样,对于癌症,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治愈”,而是要提出更符合现实的目标——“控制癌症”。具体而言,对于早期癌症患者,我们可以通过临床手段实现治愈;对于中期患者,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延长生命,同时尽量保证生活质量;而对于晚期患者,我们需要推广安宁疗法、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有尊严地离开,减轻痛苦,减少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

我们更希望,通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即使是晚期癌症患者,也能像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一样,通过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实现病情的长期控制。这些治疗手段已经有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被纳入临床指南。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南不能仅仅停留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省级医院,而是需要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抗癌协会下属的200多个专业委员会,将各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手段、新治疗和新指南,通过科普平台传递给社会,让公众能够科学、理性地认识癌症,坦然面对癌症。

医脉通: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防治与早筛工作极为重要,结合您的临床经验,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肺癌防治现状如何?目前的肺癌防治工作存在哪些挑战?

支修益教授

1. 中国肺癌现状与防控策略

近年来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其中,肺癌无论在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上均位居首位。根据预测数据,2024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将超过100万,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将超过70万。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已成为肿瘤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抗癌组织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共同提出的主题是:重视肺癌早筛,规范肺结节诊疗。

2. 肺结节的发现与公众认知

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以及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重视健康筛查,这一趋势使得肺部小结节的检出率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检和机会性筛查中发现的肺部小结节数量已接近5亿。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肺结节的过度恐慌,许多人将肺结节视为“心结”,严重影响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导致了临床上的过度诊断和治疗。

事实上,绝大多数首次通过胸部CT发现的肺部小结节是良性的。据国内外数据统计,95%以上的肺结节为炎性或陈旧性病变,与肺癌无关。因此,公众需要理性看待肺结节,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3. 肺癌筛查的重要性与高危人群

尽管肺结节多为良性,但肺癌的早期筛查仍至关重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手段就是筛查。相比传统的胸片检查,低剂量胸部CT已成为肺癌筛查的“金标准”,能够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针对肺癌高危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增加胸部CT检查。所谓高危人群包括:

年龄在55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上者;


吸烟指数超过400(每天吸烟1包,持续20年以上);


有肺癌家族史;


既往患有肺部相关疾病;


长期暴露于环境或职业致癌因素。

4. 科学诊疗与规范管理

在肺结节的诊疗中,科学规范的管理尤为重要。对于首次发现的肺结节,建议采取“观察为主”的策略,而非盲目手术。具体建议包括:

定期复查:首次发现肺结节后,可在3个月或6个月后复查胸部CT。如果结节在多次复查中未发生变化,通常无需进一步干预。


理性评估:大多数肺结节可能是炎症后遗留的痕迹或正常的生理变化,与肺癌无关。切除良性结节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损伤正常肺组织,影响未来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此外,医生在诊疗中应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液体活检(如ctDNA、循环肿瘤细胞检测、DNA甲基化分析)以及肺癌血清抗体检测等手段,可以更精准地评估肺结节的性质,区分哪些结节需要密切观察,哪些可能是早期肺癌需要干预。

5. 构建全国性肺结节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肺癌防控水平,我国正在推进全国范围的肺癌筛查项目。例如,通过流动CT车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筛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覆盖全国的肺结节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将包括:

各地区肺结节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肺结节诊疗规范和指南的制定与更新;


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公众科普教育。


6. 科普与呼吁

最后,我们呼吁公众理性看待肺结节,避免将其视为“心结”。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对于医生而言,也应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科学评估结节性质,合理制定诊疗方案。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进一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为全球肿瘤防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撰写:Ryland

审校:支修益教授

排版:Yian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