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方教授:时刻保持对现状的不满,是创新的第一步!

360影视 2025-01-14 19:10 2

摘要:眼底病作为影响视力的主要疾病之一,一直以来为业内高度重视,近年来在诊疗技术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Euretina2024会议上,眼底领域群星璀璨,展现了丰富的眼底诊疗研究进展。我们特别邀请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方教授接受专访,介绍了此次会议上的热点进展

编者按:眼底病作为影响视力的主要疾病之一,一直以来为业内高度重视,近年来在诊疗技术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Euretina2024会议上,眼底领域群星璀璨,展现了丰富的眼底诊疗研究进展。我们特别邀请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方教授接受专访,介绍了此次会议上的热点进展,汇报了团队在人工羊膜于牵牛花样视盘异常并发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并就热点研究nAMD基因治疗PRISM临床试验进行了犀利点评。

陆方教授专访:论眼底病领域的进展与创新

01

眼底领域热点风向

从此次会议看,今年眼底领域的主要进展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常见眼底疾病如湿性AMD、干性AMD、DME以及RVO等一系列慢性黄斑受累的疾病,有一些新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如多模态眼底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疾病进展和预后做出更好的预测,还有一些新的药物如双抗类药物、同时拮抗VEGF-C和VEGF-D的药物等临床试验进展喜人,可以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或是更长的治疗间隔,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些常见眼底疾病的发病率剧增,诊疗手段的更新无疑将改善这些患者的视觉结局。

第二部分是关于罕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所呈现的进展,展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势。基因治疗无疑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眼科更是在基因治疗的领域走在最前沿,此次会议上有一些集中的相关研究汇报,显示了大家对这类疾病和基因治疗手段的高度关注。

02

人工羊膜在眼底领域的创新应用

羊膜是胎盘的一部分,它目前在眼表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特别是在治疗角膜疾病中,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减少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当中。羊膜用于眼底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新和变通。由于外伤引起的视网膜瘢痕、高度近视诱发的巨大黄斑裂孔等眼底疾病,需要对这些损伤进行填补,填补材料的筛选就是一大挑战,在既往眼科学者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团队此次报告了将羊膜应用于牵牛花样视盘异常并发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中。此类患者存在巨大的视盘缺损引起视网膜脱离,且裂孔往往位于缺损的视盘内,无法通过激光或其他方式使裂孔封闭,困难重重。就在一筹莫展时,大家灵感一现,能否应用羊膜来暂时覆盖裂孔,这样可以阻断脑脊液对眼内结构,尤其脱离的视网膜造成的冲刷,也可以减少硅油进入到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加剧的风险,同时在羊膜周围通过激光光凝可以使视网膜更好地粘合在裂孔处。值得思考的是,在羊膜覆盖下硅油填充有一定的优势,但硅油取出后或羊膜被吸收后,是否会有视网膜再脱离的情况发生?目前我们的病例中已经有硅油取出后视网膜再脱离的病例,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考虑及此,我们团队在原有手术技术上改良了方法,减少了日后硅油取出后或羊膜被吸收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的风险。

03

关于创新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创新往往意味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然而,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许多微小的革新同样可以带来显著的进步和趣味性。我们团队在创新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我们正在研究羊膜覆盖技术,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此外,我们近期还进行了一些其他的小型创新尝试,如荧光素钠辅助下的精准激光光凝,特别是在治疗与Coats病相关的疾病时,这种方法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异常区域的位置,从而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又如对于Coats病患者,通过手术去除黄斑下的结节,可以有效减少黄斑区结构的进一步破坏和视力下降。

我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在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寻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勇于质疑现状。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现有的知识体系,认为老师传授的和前人验证过的方法就是最佳选择。然而,这种心态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阻碍创新。事实上,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满足于现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现状的不满,才能激发创新的动力。在临床实践中,许多问题由于现有的方法无法有效解决,或者尚未被发现,而逐渐积累起来。这些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因此,真正的创新源于对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只有不断挑战传统,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实现真正的突破。

陆方教授点评热点研究:PRISM临床试验

揭晓nAMD基因治疗长期随访结果

在Euretina会议上,来自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的Arshad M. Khanani教授分享了时下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基因治疗的发展现况,着重介绍了4D-150(玻璃体内注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nAMD的基因疗法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有:一、ABBV-RGX-314(视网膜下或脉络膜上):1.ATMOSPHERE/ ASCENT视网膜下III期关键试验,2.AAVIATE二期(脉络膜上腔给药);二、IXOBERGENE SOROPARVOVEC(玻璃体内):LUNA第二阶段;三、4D-150(玻璃体内):PRISM1/2阶段。

4D-150是基于RI00的基因药物,玻璃体内注药进行治。RI00载体经过优化,能够穿透内界膜并转导视网膜各层,旨在作为传递阿柏西普和VEGF-C RNAi表达的双转基因有效载荷。

PRISM研究简要介绍

PRISM研究为评估4D-150在大范围wAMD患者群体中的疗效,目前进展至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剂量探索

此阶段研究主要纳入标准为:

1.过去12个月内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的次数:≥6次;

2.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ST)≥300um或伴视网膜下或视网膜内积液;

3.最佳矫正视力(BCVA):25-78个ETDRS字母。

第二阶段:2a 剂量增加

此阶段研究主要纳入标准为:

1.过去12个月内接受抗VEGF注射的次数:≥6次;

2.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ST):>=325um并且伴有视网膜下或视网膜内积液;

3.最佳矫正视力(BCVA):34-83个ETDRS字母。

第三阶段:2b 剂量进一步增加

此阶段研究主要纳入标准为:

1.过去12个月内接受过抗VEGF注射:1-6次(过去12周内≥1次);

2.CST:无最低要求;

3.BCVA:34-83 个ETDRS字母。

4D-150 PRISM试验开展计划与初步结果

试验开展计划从最严重的病例开始试验,逐渐扩大应用至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I/2a阶段:在严重病例的患者队列中,第52周时年化抗VEGF注射量减少超过80%(3E10 vg/眼)。

I/2a阶段(4D-150 3E10 vg/眼):持续解剖结构量控。

I/2a阶段(4D-150 3E10 vg/眼):与AFLB 2Q8组视力相当。

通过52周治疗(第3阶段剂量:3El0 vg/眼),已减轻严重wAMD患者的治疗负担。

2b期(3E10 vg/眼):52周随访期间,70%的患者无需注射(Kaplan-Meier估计法)。

2b阶段:持续解剖量控结果。

2b阶段:视力结果如图所示,虽然灰色框中显示的阶段视力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稳定维持视力效果良好。

52周内广泛wAMD人群的治疗负担结果如下(第3阶段剂量:3El0 vg/眼)。

安全性分析

1.无与4D-150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2.3E10剂量4D-150相关的眼内炎发生率;

(1)有2.8%(71人中有2人)出现眼内炎;

(2)99%(70/71)的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激素类预防性减量治疗;

(3)97%(69/71)的患者完全停用了激素类治疗。

3.迄今为止,未观察到与4D-150相关的低眼压、眼内炎、血管炎、脉络膜渗出或视网膜动脉阻塞。与阿柏西普补充注射相关的眼内炎病例(疑似细菌感染),在随后的2次随访中症状消失;

4. 在DME中,4D-150相关的眼内炎发生率:在任何剂量下接受治疗的受试者(n=22)中,均未没有人出现眼内炎。

案例研究

阶段I(3E10 vg/眼),89岁女性(在之前的12个月内接受了13次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在2年内无需补充注射的情况下,BCVA和CST持续改善。

总结

在接受过治疗的wAMD患者中,治疗负担有所减轻:

1.第I/2a阶段——治疗前病情严重的案例:与入组前一年相比,52周时注射负担减轻了83%;在接受4D-150治疗后52周时,有44%的患者未再接受注射治疗。

2.2b期——广泛人群:在接受4D-150治疗后52周时,有70%的患者无需注射治疗;在接受4D-150治疗后,80%的患者在52周内无需注射。除此之外,所有受试人群均表现出对解剖结构和视力的持续良好控制。

3.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包括第三阶段剂量(3EI0):2.8%与4D-150相关的LOL;迄今为止,未观察到与4D-150相关的低眼压、眼内炎、血管炎、脉络膜渗出或视网膜动脉阻塞;99%已按时完成局部激素类预防性用药方案。

陆方教授点评

针对nAMD的基因治疗是目前缓解抗VEGF长期反复注射矛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nAMD十年以上病程者,仍有20%病情处于活动期,需要长期治疗。而这部分患者当中由于人种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带来的视力预后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病程越久,反复发作的次数越多,患者的视力预后就越差,同时这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反复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治疗依从性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治疗负担。如果能够通过基因治疗,长期利用眼内的靶细胞持续分泌产生药物,就可以缓解反复多次治疗的矛盾,减少患者后续随访中再次注射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的信心。基因治疗无论采用视网膜下注射还是玻璃体腔注射,都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再次抗VEGF药物注射减少的效果。目前更主要的聚焦点则是治疗前激素的使用、长期效果的评价以及探讨如何逐步缩小产生的不良反应,以促使基因治疗更有效、更安全、更规范发展。

来源:赟赟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