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引发了广泛关注,被网友称为AI使用“史上最严禁令”。随着AI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技术,需要拿捏好一个“边界感”。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引发了广泛关注,被网友称为AI使用“史上最严禁令”。随着AI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技术,需要拿捏好一个“边界感”。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AI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在文献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发挥着高效辅助工具的作用,为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随着AI使用边界的不断突破,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部分学生为了走捷径,直接用AI生成论文,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环境的纯净,侵蚀了学术研究的根基。
复旦大学此次发布新规,首要目的便是捍卫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一旦被破坏,将对整个学术生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通过严格限制AI在毕业论文中的使用,复旦大学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取巧。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学术环境的纯净,也为其他高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探索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依赖技术的“拐杖”。
值得注意的是,复旦大学的这一规定并非孤立之举。近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天津科技大学等的相关规定,都体现了高校在规范AI使用方面的积极探索。这些规定和指南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AI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AI技术,既充分发挥其优势,又避免陷入技术依赖的泥沼。
必须看到的是,AI使用“史上最严禁令”并非对AI技术的否定,而是对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一种理性规范。在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我们应秉持审慎的态度,平衡好AI应用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让AI真正成为学习的“助手”,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胡安静)
来源:新华日报